张渝华
- 作品数:21 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昆明市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地中海贫血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地中海贫血的效果。方法:22例确诊为地中海贫血患儿经输血和去铁胺等治疗无好转者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临床和前后外周血红蛋白变化。结果:显示全部患儿临床表现均得到改善,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地中海贫血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 刘红林张渝华
-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部分脾动脉栓塞
- 残端样管状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吸收性明胶海绵封堵残端样管状动脉导管未闭(PDA)即刻和早期疗效。方法选择残端样管状PDA,且其肺动脉侧破口直径<0.5 mm,分流少患儿2例。人为制造出一管状动脉导管盲端,在未闭动脉导管内释放压缩呈条状的吸收性明胶海绵。结果血栓形成达到封堵残端样管状未闭动脉导管的作用。结论吸收性明胶海绵治疗残端样管状PDA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 李斌朱丽虹闵杰青张渝华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吸收性明胶海绵儿童
- 42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与胸部X线对照分析
- 2015年
-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与胸部X线影像相关性。方法对42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SS13.0版本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与其临床表现轻重无相关性,胸部X线表现斑片影广泛,双肺透亮度减低的患者其临床表现较重,治疗效果较差。结论手足口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对病情突然变化的患者及时行胸部X线检查,动态观察影像学变化有利于了解病情变化及观察疗效,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石浩张渝华王艳春
-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胸部X线
- CT应用于诊断小儿神经母细胞瘤价值观察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CT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28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对所有患儿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CT检查,观察肿瘤部位及肿瘤超声、CT图像表现,对比超声与CT诊断情况。结果本组28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超声检查表现为分叶状不均质实质性肿物,内部混杂回声,且以低回声为主。CT检查表现为密度不均、形状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可见斑片样钙化灶,增强扫描呈非均匀强化。超声与CT在诊断肿瘤病灶大小、钙化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部脏器转移、血管包绕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相比,CT诊断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同样具有良好效果,且具有独特优势,是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诊断的重要方式。
- 张渝华石浩赵维彬
- 关键词:小儿神经母细胞瘤CT超声
- 明胶海绵栓塞动脉导管未闭1例
- 2006年
- 李斌肖颖张渝华金辉
- 关键词:明胶海绵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 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及脾大部栓塞治疗
- 杨跃煌温柏平李翆莲张渝华周玲
- 该项目通过对云南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研究,分析我省地中海贫血发病情况,探讨地中海贫血基因分型诊断用于临床的关系;同时,对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大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切除治疗。该项目旨在初步得出云南地中海贫血发病的统计学资料...
- 关键词:
-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基因栓塞治疗基因诊断
- 上颌窦骨内血管瘤合并含牙囊肿的影像表现与临床对照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骨内血管瘤儿童少见,合并含牙囊肿者对临床及影像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通过该罕见病例的影像表现及与临床对照分析加深对该病的理解,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患者:男,2岁,因头部外伤行CT检查发现右侧上颌窦占位病变,行右侧面部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含牙囊肿伴急慢性炎,骨血管瘤”。出院后因反复出血两次入院,行右侧上颌窦骨内血管瘤介入栓塞止血术治疗,术后再次行外科手术治疗。使用GE64排螺旋CT机对行颌骨及口腔CT平扫、增强扫描,对比术后病理结果。结果:CT表现为右侧上颌窦壁、鼻腔、上颌骨内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尚清,其内见放射状新生骨小梁,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病灶内见牙齿影。结论:本病例因骨内血管瘤与含牙囊肿并发,较为罕见,临床及影像诊断具有一定困难,需外科手术与介入栓塞综合治疗,并进行鉴别诊断。
- 石浩张渝华王玉琴
- 关键词:血管瘤上颌窦含牙囊肿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猪尾造影导管在PICC颈内静脉异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9年
- 总结了本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56例PICC的患儿,发生颈内静脉异位共37例,发生率为23.7%,其中16例在重力自然复位法失败后采取猪尾造影导管经股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后,利用猪尾造影导管头部弯曲成挂钩的特性将PICC导管尖端位置钩回到上腔静脉中下1/3段,并与右心房交界处。37例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均采用重力自然复位法,其中21例重力自然复位法成功,将导管尖端复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1/3处,并与右心房交界处,其成功率为56.7%。16例重力自然复位法失败后改用猪尾造影导管复位法将导管尖端位置调于上腔静脉中下段1/3处,并与右心房交界处,均复位成功。认为猪尾导管复位法具有安全、简便、易操作、成功率高的特点,且有效预防因PICC反复送管调管失败而导致的感染、静脉炎、血栓发生的风险。
- 冯俊张渝华何园园张玲
- 关键词:颈内静脉
-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三例
- 2004年
- 李波张渝华刘国英
- 关键词:乙状结肠疾病儿童便秘X线透视检查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X线随访分析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的胸部X线影像改变特点,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其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12例出生后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病例,分析治疗后短期内(用药后2~6h)的胸部X线片及临床资料。结果复查胸片双肺透亮度恢复正常2例;较第一次胸片好转5例;病变无改变或进展5例。12例中出现肺及纵隔内气漏4例,其中伴随有肺部炎症改变3例。结论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部分病例短期内可有一侧或双侧肺透亮度增高、支气管充气征消失等改变,X线检查可反映药物的分布情况及间接评价疗效和预后;短期内X胸片复查能早期发现纵隔气肿、气胸、肺炎等并发症;有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计算机放射系统(CR)在影像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 廖承德李杨芳张渝华石浩李红丽
-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影像学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