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藜

作品数:26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文化科学
  • 4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物理化学
  • 2篇新中国
  • 2篇中宣部
  • 2篇历史考察
  • 2篇科技史
  • 2篇科技史研究
  • 1篇调适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专业
  • 1篇学系
  • 1篇议题
  • 1篇有机化学
  • 1篇院系
  • 1篇院系调整
  • 1篇哲学
  • 1篇哲学系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分子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20篇张藜
  • 2篇王扬宗
  • 1篇张利洁
  • 1篇楼彩云
  • 1篇董光璧
  • 1篇张九辰
  • 1篇张柏春
  • 1篇许向阳
  • 1篇赵涛
  • 1篇余佳

传媒

  • 5篇自然科学史研...
  • 5篇科学文化评论
  • 2篇自然辩证法通...
  • 2篇中国科技史料
  • 1篇广西民族学院...
  • 1篇百年潮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3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2
  • 1篇199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对1950年代中苏两国科学院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考察被引量:7
2012年
在举国上下全面学习苏联的氛围中,自1954年起,数百位苏联科学技术专家陆续来到中国科学院,以院长顾问、学科专家等不同身份,指导、规划中国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科研组织工作,并开展了大量科研合作与交流项目。论文依据中国科学院档案等原始文献,着重对这一时期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早期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做出历史的叙述。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中苏两国科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独特阶段中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作出基本评估,指出在中国科学院的苏联专家,其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以及在华地位,是一个逐渐弱化的过程;而这一变化,除受到两国不同阶段意识形态变化、中共高层对苏政策调整的影响之外,还与合作与交流中双方利益的冲突与调适有关。
张藜
关键词:苏联专家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十年代初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影响被引量:5
1992年
解放初期,在举国上下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坚决肃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影响的高潮之中,高等教育部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总方针指导下,1952年下半年,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刚刚结束之后,开始了对全国各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p.71)当时任高教部部长的马叙伦先生曾撰文总结:“这次院系调整是依据苏联高等学校制度,从庞杂纷乱的旧大学中取消院的一级,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独立建院或与原有同类学院合并集中,并根据培养国家建设各类专门人材的需要,结合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普遍设置各种专业,根本改变了旧的高等学校设置混乱,系科重迭,教学脱离实际的状况,而使学校系科专业设置成为新型而能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2],p.19)
张藜
关键词:高等教育院系调整
二十世纪中期无机化学的复兴
1990年
本文对二十世纪中期无机化学是怎样进入迅猛发展时期,从而开始了"复兴"新阶段的历史状况作了总体的研究。作者通过对无机化学复兴前后几个指数的对比,和对这一时期里的重要成就及新领域兴起的论述,来说明本世纪中期的确为无机化学的上升期;同时又从大量的史料中对复兴的历史条件和原因作了分析。
张藜
关键词: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研究化学文摘无机化合物
《化学新理》──物理化学在中国传播的起点被引量:1
1996年
物理化学是现代化学的四大分支学科之一,它的成熟以1887年德文《物理化学杂志》的创刊为标志。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了最早的物理化学研究。那么,这个具有高度精确性、理论性的学科是如何进入我国的?本文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出版的各种化学类书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由王季烈根据日本物理化学家大幸勇吉著作《近世化学教科书》编译而成的《化学新理》,首次把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介绍给我国读者,而且它的成书年代应在1900—1903年间。
张藜
关键词:物理化学
1964年的《中国科学院工作条例》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被引量:4
2008年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解读;而在科研工作中应当如何理解与贯彻这一原则,则是新中国科学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立足中国科学院,着重整理1964年《中国科学院工作条例(自然科学部分,初稿)》(简称"三十六条")的制定背景、起草过程以及颁布实施等,并分析其实施效果。"三十六条"是中国科学院在总结以往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其主旨是为了在多变的政治环境下保证科研工作的相对稳定、保护基础研究并给科学院的科研方向以正确定位。它将"如何理解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核心问题转化为"科研工作的分类与比例划分"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科学院解决该问题的一次大力尝试与集中反映。由于"三十六条"颁布不久即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这次尝试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楼彩云张藜
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始末被引量:7
1995年
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重要的化学研究机构之一。作者在整理、研究有关档案和史料的基础上,从人员、设备、经费及工作内容等方面对该所20年的历史作出了详细、全面、客观的叙述。
张藜
科学的国家化:20世纪50年代国家与科学的关系被引量:7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集中、有效地利用和控制学术资源,以服务于国家建设,科学活动被完全纳入了国家的计划体制。科学研究与教育机构、组织的全面“国有化”,对科学家进行思想改造并确定其作为国家干部的政治身份,强调科学活动的计划性并从国家层面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在科学活动中实行并逐渐强化党的领导,以这些为特征的“国家化”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策制订者强调科学与国家发展需要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为此建立了庞大的科学管理体系,由此实现了国家对科学资源与人力的集中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国家对科学的利用。这种科学国家化的进程,即科学的国家化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元化共生,体现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与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藜
莱比锡学派的特点及其对物理化学的贡献被引量:3
1996年
物理化学是创始于19世纪末的一门重要的化学分支学科。以奥斯特瓦尔德、范·托夫、阿累尼乌斯为核心的莱比锡学派,摆脱注重有机化学的时尚,以物理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化学现象。他们各自的工作相对独立,但所取得的咸果互为补充,因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共同在化学与物理学的交界处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物理化学。而三位化学家经历和科学信仰上的相似、性格上的迥然不同,以及他们对物理、数学和实验的态度,都对物理化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张藜
关键词:物理化学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
张柏春王扬宗董光璧廖克张藜张九辰樊洪业杨舰李成智胡化凯
项目着眼于研究:近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各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近现代技术的引进与发展,科研和教育机构及科学技术体制的演变,国家的科学技术规划与政策,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互动。项目实现了预订的研究目标:研究中国...
关键词:
关键词:科学技术史
我登上了末班车——最晚的中宣部科学处成员
2016年
中宣部科学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为领导全国科学工作而在中宣部设立的一个部门,在新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科技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末中宣部科学处所开展的一些工作。将科学处作为一个观察的视角和平台,来分析"文革"前党领导科学工作的布局和机制,也对那一段历史有一些认识和反思。"文革"后重建的中宣部取消了科学处的建制。
明廷华张藜赵涛
关键词:中宣部新中国成立知识分子政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