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
- 作品数:56 被引量:34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品种(系)、定植期及摘心方案的茶药菊产量比较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比较5个茶用和药用菊新品种(系)‘苏菊6号’、‘苏菊9号’、‘CH7-12’、‘CH7-18’、‘CH7-32’的产量水平并筛选出适宜高产的定植期和摘心方案。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三个主区为早、中、晚3个定植期,分别是5月7日、5月27日、6月13日,裂区为5个茶药菊新品种(系),裂裂区为4种摘心方案,分别为不摘心,早一次摘心,晚一次摘心,二次摘心,于盛花期测量株高、冠幅、单株花数、花径、单花鲜重和单株产量,比较不同栽培措施的差异。结果:‘苏菊9号’、‘CH7-12’和‘CH7-18’为高产品种(系),产量高于其余2个品种(系)。5月27日定植、生长期二次摘心处理下5个新品种(系)的生长、开花指标及单株产量显著优于其它处理。随着摘心时间的推迟,株高显著降低,二次摘心后冠幅、单株花数、单株产量和估算产量最高,较不摘心依次提高27.6%、50.4%、41.0%和50.0%,但株高较不摘心降低30.7%。结论:品种(系)、定植期、摘心方案三个因素对茶药菊生长性状和产量性状影响作用的大小依次为:定植期>品种>摘心。
- 栾新生陈发棣房伟民史亚东陈素梅张飞管志勇
- 关键词:定植期
- 菊花不完全双列杂交F1代遗传关系的SRAP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利用SRAP分子标记研究了6个切花菊品种及其2×4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的38个F1代单株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7对SRAP引物组合共获得22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7条,平均每个引物获得7.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56.0%,说明切花菊亲本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分子多样性适中。6个亲本品种之间的Nei’s遗传距离介于0.11~0.25之间,平均为0.19,说明亲本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亲本和杂交后代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42~0.72和0.40~0.85之间,杂交后代遗传相似系数的中位数(0.61)高于亲本品种(0.55),说明杂交产生了一些变异株系,但是总的遗传基础有变窄或同质化趋势。基于遗传相似系数,UPGMA聚类将亲本和杂交后代划分为两大类,聚类结果与母本和杂交组合类型相符,说明SRAP分子标记可有效用于鉴定菊花不同杂交组合后代。
- 吴洋洋仰小东杨信程徐婷婷管志勇薛建平蒋甲福陈素梅房伟民陈发棣张飞
- 关键词:菊花杂交后代不完全双列杂交SRAP标记
- 菊花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与种质创新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菊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观赏和经济价值极高。我国是栽培菊花的起源中心,然而我国菊花遗传育种研究却十分滞后,原有商业品种约90%为荷兰、日本引进品种。因菊花遗传基础狭窄及地域气候差异,已有引进品种和我国原有自主品种的抗蚜虫性、耐低/高温性均较差,
- 陈发棣陈素梅房伟民张飞蒋甲福滕年军管志勇王海滨宋爱萍赵爽
- 关键词:菊花优异基因远缘杂交分子改良
- 切花菊茎秆性状的生长动态与遗传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为明确切花菊茎秆性状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生长动态和遗传特性,本研究以亲本茎秆性状差异较大的寒小白×蒙娜丽莎白(MH)和亲本茎秆性状差异较小的QX097×蒙娜丽莎白(MQ)两个杂交F1群体为试验材料,调查了定植后15、30、45、60、70 d时的株高、茎粗和节间数,比较分析切花菊茎秆性状的生长动态、杂种优势和主基因效应。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的茎秆性状生长动态基本一致,与亲本性状的差异程度关系不大。其中,株高和茎粗总体符合S型生长曲线,而节间数的生长曲线不明显;各茎秆性状的相对生长速率在定植后45 d前均较快。MQ组合株高、茎粗和节间数等茎秆性状的平均值在大部分测定时期均高于MH组合;而MH组合株高和定植45 d后节间数的变异系数都高于MQ组合,但是在茎粗性状上没有明显规律性。各茎秆性状的中亲优势率在MH组合中多表现为正值,而在MQ组合中,除了定植后15 d时茎粗的中亲优势率为正值,其他各时期茎秆性状的中亲优势率均表现为负值。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在MH组合的株高和MQ组合的茎粗上检测到2对加性主基因效应,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97.12%和9.33%,而在其他组合或茎秆性状上未检测到主基因效应。本研究结果为菊花营养生长期栽培调控和茎秆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依据。
- 吴洋洋徐婷婷迟天华马杰管志勇房伟民陈发棣张飞
- 关键词:菊花茎秆杂种优势
- 菊花不同时期各组织器官石蜡切片制作条件的优化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根据菊花不同时期各组织器官特性,设计试验对石蜡切片制作条件进行优化,旨在筛选针对特定组织的节省时间和成本且效果最佳的石蜡切片制作条件。[方法]取不同时期菊花根、茎、叶、花等样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并结合试验过程中总结的固绿快速染色法,设计不同的渗蜡时间、切片厚度及染色方法,对各组织器官进行石蜡切片制作,经显微拍照后筛选出各组织最适石蜡切片的制作条件。[结果]经筛选发现,在渗蜡时间方面,渗蜡充分幼根需5 d,老根6 d,幼茎6 d,老茎7 d,叶片4 d,花芽5 d,舌状花4 d。在切片厚度方面,最适切片厚度幼根为16μm,老根20μm,幼茎12μm,老茎12μm,叶片25μm,花芽10μm,舌状花16μm。在染色方法的选择方面,幼根经番红-固绿双重染色后效果最佳,老根则首选番红-固绿双重染色法或番红单染法;幼茎和老茎同样首选番红-固绿双重染色法或番红单染法;叶片、花芽及舌状花以操作最为简单的固绿快速染色法为首选。[结论]试验针对菊花不同时期各组织器官所筛选的最优石蜡切片制作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成本,并能达到试验观察所需的最优效果。
- 刘涛任莉萍曹沛沛陈发棣房伟民陈素梅管志勇腾年军张飞赵爽王海滨宋爱萍蒋甲福
- 关键词:菊花石蜡切片
- 切花菊光反应周期的量化评价与变异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本研究以229份切花菊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种植于南京、淮安2地,其中南京、淮安2地相同品种70个,在栽培过程中进行光周期调控处理,统计各品种从短日照处理开始至现蕾期、露色期所需天数及光反应周期。发现在品种资源群体中,光反应周期存在丰富的变异,南京种植各品种光反应周期的总体变异系数为14.41%,淮安种植各品种光反应周期的总体变异系数为12.47%。在南京、淮安2个地区中,切花小菊品种的光反应周期、开始遮光处理至现蕾期时间、开始遮光处理至露色期时间这3个性状的变异幅度都比大菊品种大,其中切花小菊开始遮光处理至现蕾期时间变异系数最大,在南京、淮安2地分别为22.38%和20.08%。光反应周期与株高、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调查发现,光反应周期短的品种有QD3-109、松月等,为55 d左右;光反应周期长的品种有南农小草莓、莱克斯等,为90 d左右。
- 袁储聪蒋甲福苏江硕邓波张飞管志勇房伟民陈发棣
- 关键词:切花菊品种资源
- 托桂型菊花花器性状杂种优势与混合遗传分析
- 托桂型菊花因其奇特且色彩丰富的桂瓣而备受青睐,托桂型菊花花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基础可指导托桂型新品种选育。本文以托桂型菊花品种‘QX-053’为母本和非托桂型菊花品种‘南农惊艳’为父本配制组合,调查F1代10个花器性状...
- 唐海强张飞陈发棣房伟民王楚楚陈素梅
- 关键词:花器性状杂种优势主基因+多基因
- 文献传递
- 菊花F1代抗蚜性遗传变异与QTL定位被引量:5
- 2019年
- 以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南农雪峰’(抗蚜虫)ב蒙白’(感蚜虫)的F1代为材料,通过温室自然感蚜方法调查苗期蚜害指数,分析抗蚜性的遗传变异,并开展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菊花抗蚜性在F1群体中广泛分离,苗期蚜害指数在0.20~0.92之间,变异系数为36.73%,中亲优势和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基本符合双峰偏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表明,该F1群体菊花抗蚜性的遗传符合由两对主基因控制的B-2模型,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0.91。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的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与菊花抗蚜性显著相关的QTL(ArX3、ArX4、ArX30和ArM9),主要分布在‘南农雪峰’遗传图谱的X3、X4、X30连锁群和‘蒙白’遗传图谱的M9连锁群上,LOD值介于2.40~3.52之间,单个QTL可以解释抗蚜性变异的5.90%~9.38%,均为微效QTL。
- 付晓苏江硕李媛媛张飞房伟民陈素梅陈发棣管志勇
- 关键词:菊花抗蚜性主基因+多基因QTL定位
- 菊花扦插生根能力的量化评价
- 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精准量化且较为快速、简便的菊花生根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选用51个菊花品种,其中盆栽与庭院小菊品种31个、切花菊品种12个、传统秋菊品种8个,均保存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菊花...
- 孙炜于瑞宁张飞蒋甲福陈发棣房伟民
- 关键词:菊花插穗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
- 文献传递
- 光萼荷属植物SRAP-PCR反应体系建立与引物筛选被引量:7
- 2012年
- 为了建立光萼荷属植物(Aechmea)SRAP-PCR反应体系,为今后光萼荷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光萼荷属植物SRAP反应体系中的Mg2+、dNTPs、Taq DNA聚合酶、引物和模板DNA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并筛选多态性SRAP引物组合。结果表明,光萼荷属植物的最佳SRAP反应体系为1.50 mmol/L Mg2+、400μmol/L dNTPs、1.5 U Taq DNA聚合酶、15μmol/L引物、30 ng模板DNA及1×PCR buffer。各因素对SRAP-PCR扩增反应结果影响的差异较大,依次为模板DNA>Taq DNA聚合酶>dNTPs>引物>Mg2+。从56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51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SRAP引物组合,多态性引物比率达90%以上。通过不同光萼荷属植物和不同引物组合对该反应体系进行验证,均获得了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的扩增图谱,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光萼荷属植物SRAP-PCR反应体系稳定可靠。
- 张飞王炜勇张智葛亚英沈福泉郁永明
- 关键词:SRAP正交试验设计反应体系优化引物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