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
- 作品数:18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宜昌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亚低温下脑缺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梗死体积的变化
- 2012年
- 背景:关于亚低温运用到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亚低温对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移植迁移的影响还不太清楚。目的:观察亚低温对移植入脑缺血大鼠侧脑室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法永久性闭塞SD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50只大鼠随机摸球法分为亚低温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亚低温组于移植前应用亚低温处理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对照组于移植前应用常温处理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分离结扎右侧颈内总动脉。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造模后24h,在脑立体定向下经侧脑室注射移植用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5,14,21d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第14天多数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经迁移至梗死灶周围,移植后亚低温组各时间点梗死灶周边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在移植前后各个时间点脑梗死体积均显著减小(P<0.05)。提示移植前宿主亚低温处理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定向迁移,且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
- 张其梅彭玉游辉李守华严国山张昭文杨波兰晶郑铮池英
- 关键词:亚低温脑缺血迁移侧脑室梗死体积
-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背景:关于骨髓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损伤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对细胞移植的时间、方式以及检测指标各有不同观点。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内源性轴突再生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2007-10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和丝宝药业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成。材料:选取清洁级成年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干细胞移植组各20只。方法:另取2月龄SD大鼠4只用于制备骨髓基质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悬液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标记。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分离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其余大鼠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造模后24h向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左侧侧脑室推注20μL5×105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推注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每组大鼠于移植前、移植后7,14,21和28d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梗死灶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和移植细胞的存活及迁移情况,并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后移植到大鼠左侧侧脑室,可迁移到梗死灶周围,移植后7d在梗死灶能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细胞,移植后14d增多达高峰,移植后28d逐渐减少并消失。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在移植后7,14d脑梗死灶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损伤症状,神经功能评分均为0分;随时间的推移,模型对照组和干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逐渐降低,从移植后14d开始,干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都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能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
- 彭玉游辉张其梅杨靖李耀彩李承晏
- 关键词:骨髓细胞细胞移植疾病模型生长相关蛋白43
- 致癫痫大鼠海马中JNK/p38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及其作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JNK)和p38通路在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中的活性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在不同时间点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结构JNK和p38磷酸化状态,并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对照组P-JNK极少活化而p38在海马各结构广泛活化。SE 30 min后JNK和p38在海马神经元强烈激活,2 h时达到高峰,6 h后各区均明显减少,12 h后降至基础水平,在所有时间点,JNK和p38在齿状回的活化程度均显著高于CA1和CA3区。海马结构各区可见到许多神经元发生变性和坏死。结论 JNK和p38信号转导通路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过程中被激活,并可能在发作后参与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 夏杰郑铮彭玉张其梅陈阳美
- 关键词: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癫痫海马C-JUN氨基末端激酶
- 亚低温与脑缺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被引量:3
- 2010年
- 背景:关于亚低温运用到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亚低温对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移植迁移的影响还不太清楚。目的:观察亚低温对移植入脑缺血大鼠侧脑室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法永久性闭塞SD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亚低温组于移植前应用亚低温处理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对照组于移植前应用常温处理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造模术后24h,在脑立体定向下,经侧脑室注射移植用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5,14,21,28d,7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移植第14天多数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已经迁移至梗死灶周围,移植后各时间点亚低温组梗死灶周边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移植前宿主亚低温处理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定向迁移,对局灶性脑缺血有神经保护作用。
- 游辉彭玉张其梅李承晏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亚低温迁移脑缺血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的相关研究
- 2009年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机体内促进血管生长最主要的生长因子,VEGF特异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和血管生成。因此,以VEGF为基础的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备受关注。
- 冉昌丽李耀彩张其梅彭玉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干细胞移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背景:大量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缺血大鼠脑内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在脑中成活并迁移,可部分转变为神经元,并能促进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较神经保护剂具有更长的治疗时间窗。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内源性轴突再生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 43 的表达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将成年 SD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干细胞移植组。另取成年 SD 大鼠 4 只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以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假手术组分离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其余大鼠制备永久性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造模后,干细胞移植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推注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于移植前、移植后 7,14,21,28 d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梗死灶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 43 表达。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后 7 d 在梗死灶能检测到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细胞, 移植后 14 d 增多达高峰,移植后 28 d 逐渐减少并消失;移植后 7,14 d 脑梗死灶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 43 免疫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损伤症状,神经功能评分均为 0 分;随时间推移,模型对照组和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评分逐渐降低,从移植后 14 d 开始,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脑梗死体积均显著减小(P<0.05)。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 43 的表达,并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
- 张其梅彭玉庄伟华兰晶李承晏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脑缺血
- 阿斯匹林抵抗的检测和处理被引量:2
- 2006年
- 彭玉李承晏
- 关键词:阿斯匹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小板聚集流行病学
- 34例脑静脉系统血栓患者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CVT)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确诊的34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VT多见于老年人和产褥期妇女,本组病例两者合占76.5%。CVT共同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颅内高压、卒中样以及脑病。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怀疑CVT者应做MRI+MRV检查,仍不能肯定诊断者则应行DSA检查。MRI+MRV是诊断CVT的首选方法,DSA是诊断CVT的金标准。
- 张其梅张建宇彭玉
- 关键词:脑静脉系统血栓误诊
-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效益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联合应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用2w。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用2w;其他治疗包括治疗基础疾病,应用甘露醇脱水、清除自由基等措施相同。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85.4%,对照组64.6%,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红细胞变形、红细胞聚集、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后有显著的改善(P<0.05),对照组红细胞变形和全血高切黏度无改善(P>0.05)。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依达拉奉,该疗法安全有效。
- 庄伟华张其梅彭玉
- 关键词:依达拉奉丹红脑梗死
- A型肉毒毒素多点注射治疗面肌和眼睑痉挛的疗效及治疗前后F波变化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观察半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效果;探讨治疗前后面神经F波检测的意义。方法对138例患者局部肌肉进行小剂量BTX-A多点重复注射,其中40例治疗前后行F波检测。结果 138例患者接受小剂量BTX-A重复注射4个疗程后,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8.60%、94.74%、96.15%和95.89%;患侧的F波波幅增高,时限增宽,出现率增加,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侧的F波波幅减低,时限缩短,出现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BTX-A重复多点局部注射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作为眼睑及面肌痉挛治疗的首选方法。F波检测表明患者面神经核兴奋性升高。
- 庄伟华彭玉张其梅
- 关键词:肉毒毒素类眼睑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