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园园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上皮
  • 2篇上皮样
  • 2篇肿瘤
  • 2篇子宫
  • 2篇临床病理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免疫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分析
  • 1篇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平滑肌脂...
  • 1篇移植瘤
  • 1篇抑制剂
  • 1篇月经
  • 1篇月经来潮
  • 1篇脂肪瘤
  • 1篇直肠
  • 1篇直肠肿瘤
  • 1篇制剂

机构

  • 5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胡维维
  • 5篇徐园园
  • 4篇李广民
  • 3篇张良运
  • 2篇许欣
  • 1篇石海燕
  • 1篇杨秀媚
  • 1篇黄小军
  • 1篇张江宇
  • 1篇赖均鹏
  • 1篇赖日权
  • 1篇陶金华

传媒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结直肠及卵巢肝样癌2例被引量:4
2015年
例1,男性,52岁,排黏液血便半年,下腹胀痛2个月入院。CT、MRI检查示盆腔直肠—乙状结肠区域不规则肿块,10.6 cm×8.3 cm×7.8 cm大小,肝实质未见实性占位,行手术切除盆腔肿物;术后2个月发现耻骨肿物,MRI检查示盆腔广泛性肿瘤转移并复发,伴肝转移,病情恶化,全身脏器衰竭死亡。
徐园园胡维维张良运李广民许欣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卵巢肿瘤甲胎蛋白病例报道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抑制剂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receptor,AT1R)抑制剂对人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影响。方法选择6~8周龄的雌性裸鼠,注射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悬液,建立人子宫内膜癌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平均分为肿瘤组和肿瘤抑制组。观察成瘤情况,并对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VEGF阳性率测定。结果细胞株被成功接种于裸鼠体内,裸鼠皮下移植瘤和AT1R抑制剂模型成功建立。两组模型中移植瘤的大小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肿瘤组最大直径为11.34mm,最大体积为448.11mm3,平均体积210.56mm3;肿瘤抑制组最大直径9.01mm,最大体积216.46mm3,平均体积119.13mm3。两组移植瘤中MVD比较,肿瘤抑制组肿瘤间质血管明显减少(P<0.05)。两组移植瘤中VEGF表达情况比较,肿瘤抑制组阳性率显著低于肿瘤组(P<0.05)。结论 AT1R抑制剂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组织间质内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导致肿瘤组织的坏死,因此AT1R抑制剂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起着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石海燕胡维维许欣杨秀媚赖均鹏徐园园陶金华
关键词:裸鼠模型子宫内膜癌
卵巢性腺母细胞瘤1例
2010年
患者17岁,表型女性,因无月经来潮、无乳房发育就诊。体格检查:身高168 cm,体重45 kg,无喉结;乳房平坦,未见乳腺发育,乳头无溢乳;双腹股沟未扪及肿物,女性外阴,阴蒂稍肥大,未见阴毛生长。超声检查示子宫细小,符合始基子宫声像,双侧卵巢偏小。
徐园园胡维维张良运李广民
关键词:乳房发育女性外阴始基子宫月经来潮体格检查乳腺发育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回顾分析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 EAML)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特点及预后,加深对EAML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观察7例EAML的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结果7例EAML形态相似,肿瘤细胞体积大,呈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大小不一,核仁明显,可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有少数核分裂象,呈巢、片状分布,部分围绕血管呈袖套状。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Melan-A、vim-entin、SMA均弥漫阳性,EMA、CK、CD10均阴性。7例EAML均行肿瘤根治性手术或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3~56个月,除1例因有高度恶性十二指肠间质瘤病史于3个月后死于恶性间质瘤进展外,其余6例均健在,多次复查B超、CT等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EAML是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病理形态学上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有复发或转移可能。
徐园园胡维维张良运李广民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上皮样恶性周围性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上皮样恶性周围性神经鞘瘤(epithelioid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EMP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9例EMPNS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和EnVision法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9例EMPNST,女性4例;年龄20~67岁,中位年龄37.5岁;病变主要位于四肢,上肢3例,下肢4例,右季肋部和咽隐窝各1例;〉5cm7例,其中1例〉10cm;〈5cm2例,平均6.2cm,无包膜。深在型8例,浅在型1例,组织学,纯上皮样型5例,其中2例见节细胞样或横纹肌样瘤样区域,4例混合型伴有梭形细胞区。免疫表型S-100蛋白及NSE9例均呈阳性反应,纯上皮样型5例S-100蛋白呈强阳性,4例混合型呈灶性阳性,8例PGP9.5阳性,7例MBP阳性,5例EMA灶性或弱阳性,4例vimentin阳性,3例CD57灶性阳性,而HMB45、desmin、CD34、CK阴性。结论EMPNST是恶性周围性神经鞘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形态学上缺乏特征性,易与其他软组织上皮样肿瘤混淆。S-100蛋白及PGP9.5阳性是诊断EMPNST有价值的指标,但缺乏特异性,因此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的结果,综合判断以免引起误诊。
胡维维赖日权张江宇李广民黄小军徐园园
关键词:周围神经肿瘤神经鞘瘤免疫表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