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波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先秦儒家与王重阳死亡观之比较
- 2014年
- 先秦儒家和王重阳具有不同的死亡观。通过对两种死亡观进行比较,以探知其反映的两种精神文化的差异。先秦儒家将人看作是社会性的存在,没有区分肉体与灵魂,将人的死亡归结为宇宙、自然时间的流逝。这种死亡观说明人不具有独立性,人的生死都是宇宙大化流行的一部分。王重阳将人分为肉身与真性两部分,人死只是肉体的消亡,真性则可以永恒;而且真性是我们真正应该去追求与实现的。对真性的重视则意味着对个人存在及自由的关注。两种死亡观的差异反映出两派不同的精神思维特质:先秦儒家是积极融入自然,是一种"向下"的自然主义精神;王重阳则是一种"向上"的超越精神。
- 徐长波
- 关键词:死亡观真性肉身
- 《礼记·月令》生态哲学思想探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礼记·月令》作为古代"月令"体裁的经典文献,它以顺时为思想主线,记录了四季的自然及社会现象,并将自然与人类建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此有机体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月令》文本中自然规律体现为阴阳五行律,也正是阴阳五行的作用才将人与自然构建成一个有机系统。《月令》以整体性思维为原则,在其构筑的天人阴阳五行的框架中,天与人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而且从生生之道的角度表明天人是一个道德共同体。
- 徐长波
- 关键词:月令阴阳五行仁爱天人合一
- 梵道之间:从印度吠檀多思想到全真道的心性学
- 2015年
- 道教心性学本身是一个思想整体,其基本特征是心性一如的道体论、心性本觉的道性论和反思型的修道论。它与早期道教传统存在巨大差异,却与印度教的吠檀多学表现出本质的亲缘性。通过将道教心性学的上述方面同吠檀多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在事实层面证明这种亲缘性。道教心性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吠檀多思想通过如来藏佛教中介曲折地渗透到中国道学传统中导致的。
- 吴学国徐长波
- 关键词:吠檀多重玄学全真道
- 论董仲舒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被引量:1
- 2012年
-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独立的人与自然关系论,中国历代思想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中。人、自然都是天人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从天人关系中来梳理。汉儒董仲舒以阴阳、五行思想为工具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可以为今天的生态研究提供借鉴。
- 徐长波
- 关键词:天人合一阴阳五行
- 奥古斯丁与西方激情理论的分化被引量:2
- 2015年
- 尚处自然思维阶段的希腊早期思想,对于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意义有一种模糊领会。柏拉图理念哲学对自然的超越导致他的激情理论的唯理主义方面;同时他又在《会饮篇》重新发挥爱的本体论意义。这构成其激情理论的神秘主义方面,这两方面并未得到很好统一。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只继承了其中的唯理主义方面,并将其发展成激情理论的一个独立向度,且使之主宰了当时的伦理学和认识论思考。奥古斯丁则在《圣经》神学和柏拉图关于爱的思想基础上否定这种唯理主义,开创了西方激情理论的神秘主义向度,从而造成西方激情理论的分化。后来的西方神秘主义激情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相关思想,并对当代西方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 吴学国徐长波
- 关键词:柏拉图奥古斯丁唯理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