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戚婷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肾小球
  • 2篇粒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地衣
  • 1篇地衣芽孢杆菌
  • 1篇毒性
  • 1篇毒性损伤
  • 1篇对甲酚
  • 1篇血液
  • 1篇血液透析
  • 1篇血症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三甲胺
  • 1篇预后
  • 1篇预后不良
  • 1篇皂苷
  • 1篇支气管

机构

  • 6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戚婷
  • 4篇唐小铁
  • 3篇于洋
  • 2篇徐洁
  • 2篇崔学彬
  • 1篇李传刚
  • 1篇舒晓宏
  • 1篇李墨林
  • 1篇李媛媛
  • 1篇杜文峰
  • 1篇杨明
  • 1篇孙章萍
  • 1篇胡云
  • 1篇郝伟莹
  • 1篇罗世华
  • 1篇高华琨

传媒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白求恩医学杂...
  • 1篇医学研究与战...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百令胶囊联合替米沙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百令胶囊联合替米沙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均给与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加用百令胶囊治疗,疗程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Scr、血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cr、BUN、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均P<0.01),Ccr升高(均P<0.01),观察治疗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均P<0.01);中医证候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浮肿、性功能失常或月经不调积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1)。结论百令胶囊联合替米沙坦有助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的改善。
戚婷
关键词:百令胶囊替米沙坦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
孟鲁司特钠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sCD86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可溶性CD86(sCD86)、嗜酸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CD86、EOS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sCD86、E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CD86、EOS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CD86、EO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可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中sCD86、EOS表达水平,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应用与推广。
陈兆毅杜文峰戚婷
关键词: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孟鲁司特钠支气管哮喘嗜酸粒细胞
桔梗皂苷D对高糖诱导小鼠足细胞损伤及环氧化酶2/核因子κB通路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桔梗皂苷D(PD)对高糖诱导小鼠足细胞损伤及环氧化酶2(COX-2)/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MPC5细胞分为正常对照(Con)组、高糖(HG)组、HG+PD5 mg/L组(HG+PD5)、HG+PD 10 mg/L组(HG+PD10)、HG+PD 20 mg/L组(HG+PD20)、HG+COX-2敲除载体组(HG+sh-COX-2)、HG+PD 20 mg/L+sh-COX-2组(HG+PD20+sh-COX-2)、HG+PD 20mg/L+COX-2过表达组(HG+PD20+COX-2)。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迁移细胞数、细胞凋亡率、炎性因子和COX-2、p-NF-κB、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HG组细胞存活率、IL-10降低(P<0.05),迁移细胞数、细胞凋亡率、IL-1β、IL-18、COX-2蛋白表达、p-NF-κB/NF-κB升高(P<0.05)。与HG组比较,HG+PD5、HG+PD10、HG+PD20组细胞存活率、IL-10依次升高(P<0.05),迁移细胞数、细胞凋亡率、IL-1β、IL-18、COX-2蛋白表达、p-NF-κB/NF-κB依次降低(P<0.05)。与HG+PD20、HG+sh-COX-2组比较,HG+PD20+sh-COX-2组细胞存活率、IL-10升高(P<0.05),迁移细胞数、细胞凋亡率、IL-1β、IL-18、COX-2蛋白表达与p-NF-κB/NF-κB降低(P<0.05)。与HG+PD20组比较,HG+PD20+COX-2组细胞存活率、IL-10降低(P<0.05),迁移细胞数、细胞凋亡率、IL-1β、IL-18、COX-2蛋白表达与p-NF-κB/NF-κB升高(P<0.05)。结论PD可下调COX-2/NF-κB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小鼠足细胞凋亡、迁移及炎症反应。
戚婷孙维言唐小铁
关键词:高糖桔梗皂苷D环氧化酶2核因子ΚB
地衣芽孢杆菌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清IS、PCS、TMAO中的作用
2024年
目的观察地衣芽孢杆菌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硫酸吲哚酚(IS)、硫酸对甲酚(PCS)、氧化三甲胺(TMAO)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1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维持血液透析治疗,透析频率每周3次,单次透析时间4 h。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地衣芽孢杆菌治疗,血液透析方案与对照组一致,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0.50 g/次,3次/d。2组患者均维持治疗2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IS、PCS、TMAO、肌酐、尿素氮、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IS分别为(22.32±3.96)mg/L、(25.31±4.05)mg/L;PCS分别为(15.21±2.35)mg/L、(22.84±3.17)mg/L;TMAO分别为(4.02±0.81)μmol/L、(8.74±2.13)μmol/L;肌酐分别为(1162.53±267.08)μmol/L、(1168.92±358.72)μmol/L;尿素氮分别为(32.01±4.64)mmol/L、(32.58±4.73)mmol/L;大肠杆菌分别为(6.52±1.25)CFU/g、(7.52±1.34)CFU/g;粪肠球菌分别为(5.64±0.61)CFU/g/、(7.53±0.92)CFU/g;双歧杆菌分别为(3.21±0.79)CFU/g、(2.61±0.85)CFU/g;乳酸杆菌分别为(3.26±0.63)CFU/g、(2.79±0.68)CFU/g;LPO分别为(6.42±1.28)mol/L、(7.51±1.96)mol/L;SOD分别为(27.19±6.04)U/mL、(24.07±4.69)U/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分别为0.00%(0/35)和17.14%(6/35),观察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衣芽孢杆菌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有助于减少血清IS、PCS、TMAO的累积,调节肠道菌群状态,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于洋卢文君刘凌汐崔学彬戚婷唐小铁
关键词:血液透析氧化三甲胺地衣芽孢杆菌
1,25(OH)2D3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增殖能力、周期分布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增殖能力、周期分布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并分为6组,干预组加入30 mmol/L的D-葡萄糖和10^-8 mol/L的1,25(OH)2D3,1,25(OH)2D3组加入10^-8 mol/L的1,25(OH)2D3,高糖组加入30 mmol/L的D-葡萄糖,高渗组加入25 mmol/L的甘露醇,LY294002组加入2μg/mL的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正常对照组未加任何刺激物,各组培育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45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A450),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并计算系膜细胞增殖指数(Mc增殖指数);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Akt、p-Akt、mTOR、p-mTOR蛋白,并计算p-Akt/Akt、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5(OH)2D3组、LY294002组细胞A450值降低,高糖组细胞A450值升高(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干预组细胞A450值降低(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5(OH)2D3组和LY294002组S期、G2/M期细胞数及高糖组G1期细胞数增多,1,25(OH)2D3组和LY294002组G1期细胞数及高糖组S期、G2/M期细胞数减少(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干预组G1期细胞数减少,而S期、G2/M期细胞数增多(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5(OH)2D3组和LY294002组p-Akt/Akt、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降低,高糖组p-Akt/Akt、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升高(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干预组p-Akt/Akt、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降低(P均<0.05)。结论1,25(OH)2D3可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将细胞阻滞于G1/S期,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PI3K/Akt/mTOR通路有关。
王丽媛唐小铁戚婷于洋崔学彬徐洁
关键词:25二羟基维生素D3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周期分布AKT蛋白
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预后不良与IL-6、RDW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慢性肾脏疾病预后不良与白介素-6(IL-6)、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肾内科收治的200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外加美托洛尔治疗,4周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尿酸、24 h尿蛋白、肾小球滤过率(GFR)及RDW水平。随访1年,根据观察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亚组(n=28)和预后良好亚组(n=72),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法对经美托洛尔治疗的慢性肾脏疾病预后不良与IL-6、RDW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尿酸、24 h尿蛋白、RDW及平均动脉压水平明显降低,GFR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显著(t/P=8.599/<0.001,6.289/<0.001,6.067/<0.001,5.741/<0.001,4.881/<0.001,13.262/<0.001,29.964/<0.001,7.197/<0.001)。与预后良好亚组比较,预后不良亚组尿酸、IL-6、RDW水平均明显降低,而GFR水平明显升高(t/P=4.007/<0.001,6.500/<0.001,7.944/<0.001,9.538/<0.001)。经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慢性肾脏疾病预后不良与GFR水平呈正相关(r/P=0.537/0.014),与IL-6、RDW及尿酸水平呈负相关(r/P=-0.781/0.005,-0.587/<0.001,-0.569/<0.001)。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慢性肾脏疾病预后不良与GFR水平呈正相关,与IL-6、RDW及尿酸水平呈负相关,对慢性肾病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丽媛徐洁唐小铁于洋孙唯言戚婷
关键词:美托洛尔慢性肾脏疾病预后红细胞分布宽度高尿酸血症
中性粒细胞在实验性小鼠肾毒性损伤中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顺铂(Cisplatin,DDP)诱发实验性小鼠急性肾毒性损伤中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雌雄各半,依体重随机分为DDP组(12 mg/kg DDP单次腹腔内注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等量NS对照)。分别取对照组小鼠10只和DDP用药后6、24、48 h小鼠各10只,内眦静脉取血,行白细胞(WBC)计数和分类计数,并检测肾脏功能。取两侧肾脏,制备10%肾皮质匀浆,比色法测定血浆和肾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MPO)活性。[结果]DDP用药后48 h,小鼠血尿素氮和肌酐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小鼠外周血WBC数量DDP用药后逐渐下降,24 h内外周血涂片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脱颗粒明显可见;用药后48 h血WBC计数最低,达(3.7±0.66)×109/L,与对照组(5.93±0.55)×109/L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小鼠外周血MPO含量DDP用药24 h内逐渐下降,用药后48 h升高,达(39.58±4.04)U/L,与对照组(19.44±5.87)U/L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小鼠肾皮质匀浆MPO含量DDP用药后6 h明显升高,用药后24 h最高达(0.34±0.11)U/g,与对照组(0.13±0.03)U/g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用药后48 h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特别是肾皮质中性粒细胞MPO的释放在大剂量DDP所致小鼠肾毒性损伤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李传刚高华琨孙章萍罗世华杨明郝伟莹戚婷胡云李媛媛舒晓宏李墨林
关键词:大剂量顺铂急性肾损伤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