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建生

作品数:14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中华武学
  • 5篇武学
  • 3篇太极
  • 3篇太极拳
  • 3篇文化
  • 2篇太极拳练习
  • 2篇太极拳练习者
  • 2篇套路
  • 2篇武术
  • 2篇武术套路
  • 2篇练习者
  • 2篇技击
  • 1篇动作协调能力
  • 1篇新论
  • 1篇心肺机能
  • 1篇养生
  • 1篇映现
  • 1篇渊源
  • 1篇运动感知
  • 1篇运动员

机构

  • 11篇西北工业大学
  • 4篇北京体育大学

作者

  • 14篇文建生
  • 7篇苏敏
  • 1篇徐伟军
  • 1篇陈俊梅
  • 1篇王家彬
  • 1篇梁斌
  • 1篇宋健

传媒

  • 3篇北京体育大学...
  • 2篇南京体育学院...
  • 1篇西安体育学院...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南京体育学院...
  • 1篇第7届全国青...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习近平“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渊源与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解决路径
研究目的: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节奏变化加快,电子产品广泛应用,食品丰富且热量供给高。人们的压力增加却活动减少。心血管病、糖尿病的人数增加,比例增加。我国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和视力下降比例越来越高,且向低龄化发展。这一趋势必...
文建生苏敏
关键词:教育理念
文献传递
中韩女子佩剑技战术对照下的中西剑法分析
2022年
在普遍身高不如中国及欧美选手的先天条件下,韩国女子佩剑后来者居上,在世界剑坛占有一席之地。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国剑法的视角对照分析中韩女子佩剑的技战术特征,力图发掘其中的必然性。研究发现:韩国女子佩剑整体的防守反击以第2、4剑为主,第5、3剑为辅,防守反击时守位上下兼顾,防守非常全面,护住全身,第2剑防守反击剑数占绝对优势。其防守方向向下、向内、向前,这种防守顾及全身和非持剑一侧,更接近中国武术的传统剑法,和欧美的防守方位只顾头和持剑一侧恰好相反。由此得出:中国剑法讲究攻防的全面性,这恰恰是西方击剑欠缺的部分。中国剑法如果能融入当代击剑技战术,形成独特的技战术风格,中国女子佩剑一定能开启剑坛新的时代。
苏敏文建生
关键词:女子佩剑技战术奥运会
不同水平太极拳练习者运动感知特点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从太极拳角度来研究关节位置感,一方面在于寻找形成新技能的"关键性线索";另一方面在于探索传统技术的科学性。用关节位置感测定方法对不同水平练习者进行了感觉测量和分析。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运动过程中太极拳选手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强于一般练习者。
文建生
关键词:太极拳
禅境的映现——论中华武学心法被引量:3
2014年
研究中华武学心法不仅可以提高武术技艺,而且可以提升人的心性修养。应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对武学部分拳种和禅宗知识进行研究。禅宗与中华武学的融合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条件进行探析,认为中华武学以禅宗的修持方法为心法基础,对武学的内功炼气、运气方法和实战技击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内功炼气与功夫技击相为表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禅宗提倡的"定慧一体、道由心悟、契自心源、回光就己,返境观心"理路相通。同时看到禅宗与中华武学的融合的矛盾:"武"毕竟以格杀为手段和目的,而禅宗则是品格人生的华育,一生一杀正是截然相反的对立面,"武"终究以动彰显,禅宗静默不言之教。在中华武学中相融就要有着本质的转换。研究中华武学心法为研究中外文化融合的历史轨迹和内在机制提供了参考,同时对当代人提升心性修养和武术技艺提供理论支持。
文建生
关键词:禅宗中华武学
中华武学独有特性的文化溯源
2012年
中华武学以中国哲学的根本理论太极阴阳学说和元气本体论来指导和创生拳法。与此对应,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形式逻辑和形而上学与西方任一项体育运动决无这样的深刻联系。这和西方的体育项目有着大不同,中华武学因此包含有区别与其他体育项目的独有特性。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保存了人类早期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经验,这是非连续性文明(西方文明)难以做到的。这有助于说明形成中国的历史形态、文化形态的原因和发掘武学的独有特性。
文建生苏敏
关键词:中华武学文化溯源
时代变迁中的中华武学走向被引量:2
2011年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以阵战和拳勇为特征的军旅武艺一直是冷兵器时代"武"发展的主导方向。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导致长期在战场上成长的中华武技被改造成为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传统武学。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学在时代转向时存在有普及难、表达难、验证难的现代化困难。当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武学文化创新,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对其进行改造,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融合而成为一种新武学。
文建生苏敏王家彬
关键词:中华武学传统文化文化融合
中华武学理论对现代养生的启示被引量:7
2011年
武学的体系最终成熟,如太极拳的出现使中国的技击术不再仅仅停留在格杀制敌的层面,而是跃升到以武入道的生命升华层次。这样就使武学具有了由术进于道的三种认感知方式的完整进化序列。使现实、实在的格斗和人类对生命自由的理想境界相联接,使中国哲学现实化、清晰化、直观化。使中国武技成为中国哲学的行践,生命科学的探索之路。它展示给世界人民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一种新的探索生命和宇宙的感知方式,对现代养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建生苏敏徐伟军
关键词:中华武学现代养生
中华武术套路技击之谜解读
<正>1武术套路技击现状1.1现代竞技套路武术的技击现状1959年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颁布以及规定套路的推行,以表演为主要特色的长拳类竞技套路开始逐步确立。以"高、难、美、新"为主要特色的竞技武术快速发展起来,并迅速...
文建生苏敏宁宪奎陈俊梅宋健
文献传递
慢(练)与快(用)的训练方法对击剑协调能力的提升
动作协调能力的实质是人身能量系统通畅。提升动作的准确性、合理性、稳定性、快速性。轻、慢、圆的练剑可以利用内外两种动力提高动作协调能力。内动力是呼吸和意识(技击)。外动力是肌肉、骨骼。在旋转的圆中将攻防动作合为一体。这样天...
文建生苏敏宁宪奎陈俊梅宋健
关键词:击剑运动员动作协调能力
文献传递
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中华武学新论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的进化序列和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知识,本文将人类把握主客观世界的途径分为身体性感知、对象性感知、概念性认知,从中发现不同文明的形成,决定于他们的生存方式,而更直接的原因在于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他...
文建生
关键词:世界文明中华武学新论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