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蕾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多药
  • 3篇多药耐药
  • 3篇细胞
  • 3篇线粒体
  • 3篇耐药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肿瘤
  • 2篇肝癌
  • 1篇蛋白
  • 1篇糖蛋白
  • 1篇体膜
  • 1篇肿瘤细胞
  • 1篇肿瘤细胞多药...
  • 1篇细胞多
  • 1篇细胞多药耐药
  • 1篇线粒体DNA
  • 1篇线粒体DNA...
  • 1篇线粒体膜
  • 1篇线粒体膜电位

机构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4篇凌贤龙
  • 4篇文蕾
  • 3篇周源
  • 1篇晏斌
  • 1篇何玉琦
  • 1篇李诗伟

传媒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生命科学
  • 1篇肿瘤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P-糖蛋白线粒体转位与线粒体DNA缺失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产生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线粒体DNA缺失细胞(ρ~0细胞)拮抗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P-gp线粒体转位与人肝癌细胞(SK-Hepl)mtDNA缺失细胞(ρ~0SK-Hep1)多药耐药产生的关系。以SK-Hep1、ρ~0SK-Hep1和转线粒体细胞SK-Hep1Cyb为研究对象,CCK-8方法检测细胞对药物敏感性;AnnexinV/PI双染法及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P-gp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免疫荧光检测P-gP细胞内分布。结果显示,SK-Hep1、ρ~0SK-Hep1和SK-Hep1Cyb细胞对多柔比星(DOX)的IC_(50)分别为0.62±0.02μg/ml、4.93±0.17μg/ml和0.57±0.02μg/ml。SK-Hep1、ρ~0SK-Hep1和SK-Hep1Cyb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 1.25%±1.36%、4.75%±0.98%和14.50%±1.57%,ρ~0SK-Hep1对细胞凋亡有明显抗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ρ~0细胞内P-gP、Bax、Bcl-2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增加。免疫荧光共定位显示,ρ~0细胞线粒体内P-gP表达增加。结果表明,ρ~0细胞对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有明显抵抗,这种现象可能与ρ~0细胞P-gP、Bax、Bcl-2表达增加有关。ρ~0细胞P-gP线粒体转位可发挥外排泵作用将药物排出线粒体,改变化疗药物的亚细胞分布,减少细胞内药物浓度,使细胞产生多药耐药。
凌贤龙何玉琦周源文蕾
关键词:P-糖蛋白多药耐药线粒体DNA肿瘤
调控线粒体通透转运孔道对人肝癌耐药细胞SK-Hep1/CDDP多药耐药的影响
2010年
采用大剂量冲击、间歇诱导法获得人肝癌顺铂(cisplatin,CDDP)多药耐药细胞系SK-Hep1/CDDP。利用线粒体通透转运孔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开放剂苍术苷(atractyloside,ATR)和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CsA)分别干预SK-Hep1和SK-Hep1/CDDP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Bax表达水平;采用Annexin V/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荧光探针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变化。探讨调控线粒体mPTP对人肝癌耐药细胞SK-Hep1/CDDP多药耐药的影响。结果提示,ATR可促进mPTP开放,加速△Ψm下降,同时降低Bax活性,增加SK-Hep1/CDDP细胞凋亡;CsA抑制mPTP开放,可减轻并延迟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使多药耐药细胞SK-Hep1/CDDP对CDDP诱导凋亡的耐受能力提高,同时增加Bax活性。但mPTP活性的变化对细胞Mdr-1蛋白表达水平无影响。mPTP的激活可能成为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及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新方法。
周源凌贤龙李诗伟晏斌文蕾
关键词:肝癌多药耐药线粒体膜电位
端粒酶线粒体转位与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人端粒酶(human telomerase)线粒体转位对肿瘤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顺铂(cisplatin,CDDP)大剂量冲击和间歇诱导的方法处理人肝癌SK-Hep1细胞株,建立具有不同程度耐药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的人肝癌耐药细胞株;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药物敏感性,计算半数细胞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和RI;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的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TERT蛋白在全细胞和线粒体中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PCR)检测SK-Hep1亲本细胞株和各耐药细胞株的端粒相对长度;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PCR,RFQ-PCR)检测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氧化损伤;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的膜电位。结果:获得3株对CDDP具有不同程度RI的SK-Hep1细胞,分别命名为SK-Hep1/CDDP1、SK-Hep1/CDDP2和SK-Hep1/CDDP3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它们对CDDP的RI值分别为7.51、9.31和13.76,并对多柔比星和5-氟尿嘧啶有交叉耐药作用。FCM法、免疫荧光染色法、Q-PCR系统、RFQ-PCR法及JC-1染色法的检测结果显示,随着RI值的增加,各耐药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降低,hTERT逐渐从细胞核转位到了线粒体中,细胞中的端粒明显缩短,损伤的mtDNA逐渐减少,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多药耐药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线粒体转位增加,线粒体端粒酶可发挥保护线粒体的作用。肿瘤细胞通过端粒酶的线粒体保护功能抵抗凋亡。因此,端粒酶线粒体转位可能是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另一重要的作用机制。
文蕾凌贤龙周源
关键词:肝肿瘤端粒线粒体
端粒酶线粒体转位被引量:1
2010年
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端粒长度,有助于细胞永生化。现已发现,氧化应激可以改变端粒酶活性,促使端粒酶从细胞核转位到线粒体,因而不能继续维持端粒长度,使细胞端粒缩短。端粒酶线粒体转位的非依赖端粒功能包括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细胞氧化应激、拮抗细胞凋亡。
文蕾凌贤龙
关键词:端粒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