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曲丛玲

作品数:19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病理
  • 9篇肿瘤
  • 8篇临床病理
  • 6篇淋巴
  • 5篇免疫
  • 5篇病理学
  • 4篇乳腺
  • 4篇乳腺肿
  • 4篇乳腺肿瘤
  • 4篇组织化学
  • 4篇腺肿瘤
  • 4篇淋巴瘤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细胞
  • 3篇腺癌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临床病理学

机构

  • 7篇北京世纪坛医...
  • 7篇铁道部北京铁...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武警医学院

作者

  • 19篇曲丛玲
  • 11篇昌红
  • 7篇张建英
  • 6篇严庆汉
  • 6篇崔力方
  • 5篇张继新
  • 5篇张建英
  • 4篇沈兵
  • 3篇吴文
  • 3篇沈兵
  • 3篇高颖
  • 3篇高颖
  • 3篇郭洋
  • 2篇夏扬
  • 2篇李保玉
  • 2篇陈东明
  • 1篇乔旭柏
  • 1篇刘红刚
  • 1篇沈冰
  • 1篇王莉

传媒

  • 6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铁道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chiff试剂的失效机制及“复活”
1996年
Schiff试剂的失效机制及“复活”曲丛玲,吴文,严庆汉PAS染色可显示粘液、糖原、基底膜、霉菌、阿米巴滋养体等目的物,是病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又十分常用的染色方法。PAS染色所用的Schiff试剂比较容易失效,有些实验室强调每次染色要新鲜配制。PAS...
曲丛玲吴文严庆汉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TKTL1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转酮醇酶样基因1(transketolase-like 1,TKTL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54例乳腺IDC和10例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中TKTL1的表达,比较其差异并分析IDC中TKTL1的表达与ER、PR、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等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1)TKTL1在IDC、DCIS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IDC中TKTL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P=0.047),与ER、PR、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无相关性(P>0.05)。结论 TKTL1在IDC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相关。
崔力方张继新昌红曲丛玲郭洋沈兵高颖张建英
关键词:乳腺肿瘤浸润性导管癌肿瘤转移
累及多部位的散发型淋巴管肌瘤病11例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散发型淋巴管肌瘤病(S-LAM)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S-LAM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MA、vimentin、HMB45、Ki-67、CD34、D2-40、ER和PR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11例均为女性,表现为乳糜性胸或腹水,有胸闷、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病程中均有多个部位累及,包括肺、腹膜后、淋巴结。胸部CT示两肺散在或弥漫分布囊腔影,直径0.2-2 cm,囊壁薄而清晰;腹膜后受累者CT显示囊性低密度影。11例均有月经不调,其中3例合并子宫肌瘤,1例合并卵巢畸胎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肝血管瘤,1例合并小肠胃肠间质瘤,2例合并肝囊肿。免疫组化显示11例HMB45均(+),5例ER灶性(+),8例PR局灶(+)。随访5-60个月,患者均存活,且症状缓解。结论 LA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最终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但预后差。
崔力方张继新昌红高颖曲丛玲郭洋张建英沈冰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散发型CT
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促创面愈合的特征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加速创面愈合建立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06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清洁级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②在大鼠背部脊柱切除直径1.6~1.8cm的圆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压迫止血后各组分别给药。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生理盐水组:每次每个创面给生理盐水,给液量0.1mL。④分别于伤后1、4、7、11、14、17d创面取材,作组织切片观察。在取材同时剩余创面给药,药量同前,在伤后11~13d创面愈合后,14、17d取材为愈合部位组织。取材后即时以10%多聚甲醛固定10h,逐级脱水,作组织切片。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Ⅰ型胶原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大鼠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内Ⅰ型胶原的变化:伤后1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在胞浆里出现了Ⅰ型胶原表达,到伤后11d创面接近愈合及14d和17d创面愈合后在细胞间质中仍有增加的趋势。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在核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夏扬陈东明周茂华曲丛玲张建英
关键词:重组生长激素伤口愈合免疫组织化学
黏液样脂肪肉瘤15例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黏液样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例黏液样脂肪肉瘤进行染色,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患者术前CT显示肿物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影,MRI显示SE T1WI上为低信号,而T2WI上为明显高信号,类似于水的密度或信号,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不易分辨肿物性质。组织学形态:由不同成熟阶段的脂肪母细胞、黏液样基质及毛细血管网组成,部分区域具有"肺水肿样"特征。免疫表型:脂肪母细胞S-100阳性,免疫组化标记CD34可见"鸡爪样"的小血管。结论黏液样脂肪肉瘤影像学特征往往表现为低密度水肿样影像,诊断无特异性,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张继新崔力方昌红张建英沈兵郭洋曲丛玲
关键词:脂肪肉瘤黏液样病理学MRI
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结合文献就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临床、病理、影象和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回顾。方法分析2例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资料,以反复右耳听力下降和右面神经麻痹为临床表现。MRI和CT显示右颞骨占位和弥漫性骨质破坏。结果组织学改变提示肿瘤源自内耳内淋巴囊,属于罕见低级别肿瘤。结论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是位于后或中颅凹、伴有颞骨破坏、双侧听力下降及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罕见肿瘤,这种肿瘤需要和发生在临近的中耳腺瘤、颈静脉副节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脑膜瘤以及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等鉴别。
张建英昌红刁小莉曲丛玲
关键词:内淋巴囊腺癌
肾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2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报道2例肾移植后PTLD,采用CD20、CD3、CD45RO、CD79a、bcl-6、CD10、Mum-1和Ki-67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EBV原位杂交检测,同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肾移植术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疗法,PTLD诊断时间分别为3年和16年。2例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单型性PTLD,其中1例为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1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后均将免疫抑制剂减量,其中1例辅以利妥昔单抗治疗。1例患者确诊后短期内死亡,另1例患者生存。结论 PTLD是发生在器官移植后具有独特形态和临床特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预后较差,采用免疫抑制剂减量和抗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
崔力方张继新昌红高颖曲丛玲张建英
关键词:肾移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淋巴瘤
原发性膀胱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1995年
对6例原发性膀胱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患者年龄40~76岁,男4例,女2例。术前病程多为2个月,以血尿症状为主。6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4例加做PAS染色,证实有PAS阳性物质,免疫组化标记CEA4例,有3例呈阳性结果。本组随访结果5例死亡,存活时间9~43月,1例尚存活13月。结合文献着重讨论了影响膀胱腺癌预后诸因素。
吴文曲丛玲
关键词:肿瘤病理学预后腺癌
喉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喉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332例喉鳞状细胞癌(scc)病理资料,包括303例普通型SCC及29例喉BSCC,回顾性分析其中29例喉BSCC(8.7%)临床病理学特点,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方法检测HPVDNA,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53、Ki.67、p16、p21、cyclinD1的表达,比较分析以上指标与肿瘤大小、分期、部位、淋巴结转移等主要病理学特点的关系,初步探讨HPV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29例喉BSCC男性27例,女性2例,年龄46-82岁(中位年龄62岁),与普通型SCC相比,发病年龄、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率及声门上肿瘤的发生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喉BSCC中27.6%(8/29)检测到HPVDNA,且均为HPV16,HPV的表达与年龄、是否饮酒及分期、肿瘤大小等无关(P〉0.05)。(3)31.0%(9/29)的喉BSCC表达p53,且p53阳性病例更容易发生于声门上并伴有淋巴结转移(P〈0.05)。p16的阳性表达率为24.1%(7/29),其淋巴结转移率略高于p16阴性病例,p21、cyclinD1的表达率分别为27.6%(8/29)和69.0%(20/29),与年龄、肿瘤大小、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否吸烟、饮酒等均无相关性(P〉0.05)。(4)8例HPV阳性的BSCC只有3例p16阳性,HPV阳性组p21及Ki-67阳性指数比HPV阴性组增高(P〈0.05)。结论部分喉BSCC表达HPV,个别病例可能为HPV相关性喉BSCC,p16表达并不是喉BSCCHPV感染的可靠替代性指标。
崔力方昌红赵洪禹曲丛玲高颖刘红刚
关键词:喉肿瘤鳞状细胞DNA探针P16
双侧乳腺异时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2002年
昌红金瑞严庆汉曲丛玲张建英
关键词:乳腺肿瘤病理诊断外科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