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春
- 作品数:15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应用
- 2011年
-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需要手术的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和诺和锐30三针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均能使血糖达标,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胰岛素用量更少、发生低血糖少,切口愈合更好。结论胰岛素泵应用于糖尿病围手术期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 朱红曹长春蔡敏
- 关键词:胰岛素输注系统手术期间
- 宿迁地区甲状腺癌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 2017年
- 目的:探讨分析宿迁地区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手术并经病理活检确诊为甲状腺癌、临床资料齐全的患者587例。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分析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结果:(1)587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男116例,占19.76%,女471例,占80.24%,男女比例为1∶4.06;男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平均年龄为(46.94±14.09)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6.69±11.18)岁,男女间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甲状腺癌病理类型构成从高到低分别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占96.9%,按性别分类男性乳头状癌占95.6%,女性乳头状癌占97.2%;(3)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有157例,占26.7%;男性淋巴结转移率为33.6%(39/116);女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5.1%(118/471),男女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4.5%,显著高于甲状腺非微小癌。结论:宿迁地区女性甲状腺癌的患病人数显著多于男性,以早期无淋巴结转移者多见。36~55岁女性高发。其中乳头状癌占绝大部分。男性和女性患者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甲状腺癌非微小癌。
- 朱红曹长春吴利周文侍小红江小玲孟凡庆吴骥
- 关键词:甲状腺癌临床与病理特点
-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80例的护理
- 2012年
- 目的总结胰岛素泵(CSII)治疗糖尿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80例胰岛素泵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及运动指导、血糖监测等系统护理。结果 80例患者都能积极配合治疗,血糖基本在短期内控制达标。结论系统护理是胰岛素泵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保证。
- 闫娟蔡敏曹长春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输注系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救治36例体会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总结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诊断、治疗、护理及经验教训。方法:3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全部给予住院治疗,一级护理,鼓励进食及大量饮水,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指端血氧饱和度等。治疗给予快速输液,小剂量持续性静脉或皮下(CSII)注射胰岛素,口服,胃管内注水或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处理诱发因素,防治并症,加强快速血糖监测,血气分析,完善相关检查,随时指导临床用药等。结果:36例病人中抢救成功34例,未有严重后遗症,愈后良好,2例因并发脑水肿、多种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当高度重视补充水和电解质,病人能进食的应鼓励自己饮水,或通过胃管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降血糖的速度不能太快,充分补液后使用CSII控制血糖,早期防治脑水肿,积极治疗诱因等措施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 曹长春朱红吴利
-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救治
-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研究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的规律,为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60例因甲亢应用甲巯咪唑而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导致白细胞减少的60例患者中,43例(71.7%)白细胞减少发生在治疗后4周左右;全部病例白细胞减少均发生在甲巯咪唑30mg/d的治疗阶段,抗白细胞减少口服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90.0%(54/60)。结论甲巯咪唑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当中性粒细胞为(0.5~1.0)×10^9/L时,可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加快白细胞数量的上升速度,并不一定要等到粒细胞缺乏时。
- 曹长春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巯咪唑白细胞减少
- 江苏省宿迁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罹患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江苏省宿迁市项里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罹患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江苏省宿迁市项里卫生服务中心的10个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50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进行规范化体检、相关实验室检查及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口服降糖药物种类等,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血脂等,测量身高、体重、卧位血压心率、立位血压心率等,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并行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检测,根据结果分为DPN组和非DPN组,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江苏省宿迁市项里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507例2型糖尿病患者DPN患病率为44.58%(226/507)。DPN组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均显著高于非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DPN组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低于非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收缩压、舒张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4)、病程(OR=1.157)、HbA1c(OR=1.291)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DPN风险显示,DPN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的临界值为:年龄60.5岁、病程7.5年、HbA1c8.75%。结论年龄、病程、HbA1c为DPN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在糖尿病早期针对DPN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尤其对于年龄≥60.5岁、糖尿病病程≥7.5年、HbA1c≥8.75%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DPN筛查并进行干预,做好健康宣教,延缓DPN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吴利吴利周文曹长春张瑛詹宪玲叶梦朱红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
-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并与甲钴胺对照观察两组疗效差别。方法:选择住院DPN病人80例,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及对照组(B组)各40例,治疗组使用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使用甲钴胺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病例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进行组间对照。结果:按症状改善程度,依帕司他治疗DPN有效率达到90.00%,甲钴胺治疗DPN有效率达到57.5%,依帕司他组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组(P<0.01)。观察两组神经传导速度,依帕司他组优于甲钴胺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治疗DPN疗效确切,并优于甲钴胺对照组,治疗病例未见不良反应。
- 邹会玲孙宇曹长春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依帕司他
-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白细胞减少症6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应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导致白细胞减少症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时间均在服药治疗第1~6周内,患者(60/60)均发生在服甲巯咪唑15~30mg/d治疗阶段。60例患者中有6例因粒细胞缺乏改用131I治疗;25例经升高白细胞治疗1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达标;28例治疗2周逐渐恢复正常;1例治疗4周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98.3%。结论药物毒性及遗传易感性可能是甲巯咪唑致白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应予以及时处理。
- 曹长春
- 关键词:甲巯咪唑白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糖尿病足治疗78例分析
- 曹长春
-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附56例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两种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两组,1组使用胰岛素泵治疗,2组使用胰岛素皮下多次注射治疗,观察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达标所需要时间、餐前餐后血糖波动大小。结果:使用胰岛素泵能很快使病人血糖控制达标,空腹和餐后血糖波动很小,两组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建议条件允许的病人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达到尽快控制血糖的目的。
- 曹长春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