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雅明

作品数:174 被引量:52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1篇医药卫生
  • 25篇生物学
  • 8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4篇原虫
  • 104篇疟原虫
  • 49篇细胞
  • 45篇约氏疟原虫
  • 33篇免疫
  • 32篇疟疾
  • 31篇小鼠
  • 24篇疫苗
  • 24篇传播阻断
  • 21篇免疫应答
  • 18篇原虫感染
  • 18篇疟原虫感染
  • 18篇伯氏疟原虫
  • 16篇调节性
  • 16篇再感染
  • 16篇节性
  • 16篇间日疟
  • 15篇基因
  • 13篇约氏疟原虫感...
  • 13篇树突

机构

  • 173篇中国医科大学
  • 15篇沈阳军区总医...
  • 12篇佳木斯大学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杭州市疾病预...
  • 3篇辽宁医学院
  • 3篇沈阳医学院
  • 3篇沈阳市卫生防...
  • 2篇大理学院
  • 2篇辽宁省疾病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吉化...
  • 2篇医学部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大理医学院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沈阳市疾病预...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74篇曹雅明
  • 68篇刘军
  • 48篇刘英杰
  • 47篇冯辉
  • 33篇郑丽
  • 25篇潘艳艳
  • 24篇李莹
  • 24篇朱晓彤
  • 18篇陈光
  • 16篇王庆辉
  • 16篇吕昌龙
  • 15篇王继春
  • 14篇郑伟
  • 14篇延娟
  • 13篇冯永辉
  • 11篇阎建忠
  • 11篇祁赞梅
  • 10篇罗恩杰
  • 9篇单风平
  • 7篇刘北星

传媒

  • 32篇微生物学杂志
  • 2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8篇中国免疫学杂...
  • 16篇寄生虫与医学...
  • 13篇中国公共卫生
  • 9篇中国病原生物...
  • 7篇中国人兽共患...
  • 6篇中国寄生虫学...
  • 6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国际免疫学杂...
  • 3篇国外医学(寄...
  • 3篇中国高等医学...
  • 3篇国际医学寄生...
  • 2篇中国海洋药物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15篇2012
  • 24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13篇2007
  • 6篇2006
  • 10篇2005
  • 6篇2004
1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调节性T细胞修饰前炎症应答对小鼠脑型疟疾发生的影响
2010年
为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s)对伯氏疟原虫感染所致鼠脑型疟发生和感染结局的影响机制,用伯氏疟原虫ANKA株分别感染对照组和抗CD25单克隆抗体注射组C57BL/6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前和感染后3、5、8天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Tregs百分含量;ELISA和Griess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10和NO水平。结果表明大多数C57BL/6鼠于感染后8—11天死于脑疟,抗CD25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小鼠感染后3~4周死于贫血和过度原虫血症。对照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NO、IL—10水平于感染后开始升高,感染后5天达到峰值,感染后8天与感染后5天相比,IFN-γ、NO轻微下降,IL-10显著下降。感染后3、5天,实验组IFN-γ、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感染后8天,实验组和对照组IFN-γ、NO、IL-10水平得到逆转。这表明Tregs通过修饰前炎症应答影响伯氏疟原虫感染鼠脑型疟发生和感染结局。
武静静刘军王涛刘力源陈光曹雅明刘英杰
关键词:脑型疟疾调节性T细胞
一种伯氏疟原虫配子体重组蛋白rPbG37在疟疾传播阻断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免疫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伯氏疟原虫配子体重组蛋白(rPbG37)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疟疾传播阻断中的应用。所述的伯氏疟原虫配子体重组蛋白(rPbG37)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或与序列SEQ ID N...
曹雅明刘飞王庆辉冯辉王亚茹李莉杨帆洪民生
文献传递
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基因特点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阐明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编码基因Pvs48的特点。方法采集我国疟疾高发混合流行区云南省间日疟患者指尖血样本,制备血样干滤纸片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vs48;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共成功扩增16例间日疟原虫分离株Pvs48基因。与间日疟原虫标准株Sal-I比较,检测出6处错义突变位点,导致6处氨基酸置换和3种基因型、3种氨基酸型。结论我国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编码基因相对保守,不同地理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限的基因突变再次提示以Pvs48为基础构建的传播阻断疫苗在我国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行性。
王冰刘军冯辉孟红蕊曹雅明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基因多态性
疟原虫配子体蛋白Pys48核酸疫苗的构建与免疫活性观测被引量:3
2010年
为探讨约氏疟原虫配子体蛋白Pys48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其效应,以约氏疟原虫Pys48全基因序列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为基础获得核酸重组质粒,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并通过IFA检测疫苗的免疫活性以及免疫血清对有性阶段虫体发育的阻断效应。测序结果和酶切鉴定均证实构建的质粒为Pys48全基因插入质粒。ELISA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IFA结果显示免疫血清能够明显阻断配子体向合子与动合子的发育,并且其传播阻断效应与免疫血清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实验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表达的Pys48核酸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免疫血清可显著抑制有性阶段原虫的进一步发育。
郑丽孟红蕊姜懿凌刘力源曹雅明刘英杰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免疫血清传播阻断
异株约氏疟原虫再感染BALB/c小鼠树突细胞的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虫种/株再感染的进程和结局以及宿主免疫应答模式。方法用非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17XNL感染BALB/c小鼠,治愈后用致死型Py17XL疟原虫再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检测再感染后脾细胞中树突细胞亚群(DCs)及CD4+CD69+T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 Py17XNL感染治愈组小鼠用Py17XL再攻击后几乎不出现原虫血症,观察期内全部存活,小鼠CD11c+CD11b+DCs及CD11c+CD45R/B220+DCs百分率显著低于初次感染Py17XL小鼠(P<0.05),CD4+CD69+T细胞百分率与Py17XL初次感染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免疫参与了针对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免疫保护,但作用十分有限。体液免疫应答或许是针对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免疫保护的主要因素。
秦晓松王庆辉刘军冯永辉曹雅明
关键词:树突细胞再感染
不同流行区间日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vama1基因DⅠ结构域的种群结构分析
2018年
目的:明确中缅边境流行区间日疟原虫(P.vivax) pvama1基因DomainⅠ(DⅠ)区域的多态性和种群结构。方法:提取16例中缅边境P. vivax感染患者血gDNA; PCR和测序检测其pvama1基因DⅠ区域,参考韩国、泰国和巴布新几内亚(PNG)流行区相应序列,采用Dna SP6. 10. 1和Structure软件进行多态性、中性检验和种群结构分析。结果:成功扩增16例中缅边境pvama1基因DⅠ区;各流行区pvama1基因的DⅠ区π值为0. 013~0. 021,且d_N/d_S>1(P<0. 05)。PNG流行区Tajima's D~*值显著大于1(P<0. 05);各流行区pvama1基因分为3个亚群(K=3)。结论:Pvama1基因DⅠ区具有低多态性并经历阳性选择,提示其为红内期疫苗候选靶位;中缅边境、泰国和PNG流行区具有相似的种群结构,提示以其主要单倍体型为基础设计的疫苗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
何洋孙林曹雅明朱晓彤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种群结构
旋毛形线虫预感染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C57BL/6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2016年
目的研究预感染旋毛形线虫1周后C57BL/6小鼠抵御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攻击感染的能力。方法实验组在小鼠感染旋毛形线虫1周后感染约氏疟原虫,对照组单纯感染约氏疟原虫,观察小鼠原虫血症及生存率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T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Real-Time PCR法检测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并未发生改变。实验组小鼠于感染后3 d,CD4+IFN-γ+T细胞及其效应分子IFN-γ,转录因子T-bet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毛形线虫预感染1周可增强C57BL/6小鼠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的早期抗感染能力。
杨洋季楠赵娜曹雅明王继春
关键词:旋毛形线虫免疫反应
疟疾免疫血清对红内期疟原虫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疟原虫是人体疟疾的病原体,其在人体内发育可以分为肝内期和红内期。对红内期疟原虫免疫机制的研究表明,疟原虫作为"抗原"侵入人体后,人血清中就会产生能够对抗该疟原虫的免疫活性物质,其中抗体和细胞因子发挥主要的免疫保护作用。抗体具有降低疟疾发病率的作用,然而不同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的保护作用强度不同。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在控制原虫血症、建立抗体介导的抗疟免疫机制、以及多种病理损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着重就免疫血清中的抗体和细胞因子对红内期疟原虫的免疫作用做一概述。
张心尧冯辉曹雅明
关键词:免疫血清抗体细胞因子
“微生物、免疫与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师资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量:1
2013年
"微生物、免疫与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的师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教研室建立了《微生物、免疫与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对青年教师的系统培训,提高青年教师对免疫学相关学科的理解,使其能够胜任"微生物、免疫与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的教学工作。
李胜军单风平曹雅明冯辉王舰杨娉婷
关键词:整合课程微生物学免疫学授课质量评价
一氧化氮对疟原虫侵袭相关分子转录水平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疟原虫红内期侵袭相关分子MSP-1、AMA-1和Py 235转录水平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1×106个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感染红细胞,疟原血症达到60%~80%,腹腔注射NO短效发生剂NOC 5,孵育30 min,纯化疟原虫成熟裂殖体,提取总RNA,通过实时定量PCR相对定量方法检测MSP1、AMA1和Py 235转录水平。结果 NO处理后MSP1和AMA1 2种分子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2)和(0.37±0.01),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作为疟原虫毒力标志的检测基因PYO 5054mRNA表达水平呈下调表现(P<0.05)。结论 NO抑制疟原虫侵袭关键分子转录水平,从而可能影响疟原虫的侵入过程。
郑丽冯辉刘军潘艳艳李莹延娟曹雅明
关键词:疟疾转录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