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春霞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直肠
  • 2篇蛋白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幽门螺杆菌感...
  • 2篇肿瘤
  • 2篇黏膜
  • 2篇胃癌
  • 2篇疗效
  • 2篇螺杆菌
  • 2篇螺杆菌感染
  • 2篇结直肠
  • 2篇溃疡
  • 2篇杆菌感染
  • 1篇蛋白酶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治疗
  • 1篇羊膜
  • 1篇羊膜移植
  • 1篇胰腺

机构

  • 12篇宁波大学医学...
  • 1篇宁波大学

作者

  • 12篇朱春霞
  • 4篇叶国良
  • 3篇秦丽君
  • 3篇胡桂梅
  • 2篇王伯军
  • 2篇金燕平
  • 2篇王惠儿
  • 2篇周善学
  • 2篇胡柯峰
  • 2篇翟玉兰
  • 1篇卿艳平
  • 1篇张新军
  • 1篇汪建华
  • 1篇冯雪峰
  • 1篇竺亚斌
  • 1篇陆佳敏
  • 1篇刘青青
  • 1篇任爱娜

传媒

  • 3篇浙江医学
  • 3篇现代实用医学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出血的疗效观察
2022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放射性直肠炎(RP)出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RP出血患者14例,均行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止血治疗,观察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14例均成功接受内镜下止血术,手术时间8~32 min,平均19.3 min。9例患者仅行1次内镜下治疗,4例行2次内镜下治疗,1例行4次内镜下治疗,均成功止血,平均1.5次。均未出现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3~45个月,平均20.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出血控制,血红蛋白稳定,复查肠镜提示病灶消退满意。结论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RP出血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可行。
胡柯峰李琪儿朱春霞李桑金燕平叶国良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炎胃肠出血内窥镜检查
人脱细胞羊膜移植预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临床评估
2022年
目的评估人脱细胞羊膜(HAAM)移植预防大面积(≥3/4环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21年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大面积(≥3/4环周)早期食管癌并行ESD治疗的患者53例。其中2011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26例患者行常规ESD治疗(对照组),2016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4例患者行ESD并术后口服强的松治疗(激素组),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3例患者行ESD并创面移植HAAM治疗(试验组)。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顽固性狭窄发生率、吞咽困难缓解率等情况。结果3组患者ESD及相关治疗均成功,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和激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穿孔及纵隔感染等与内镜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无死亡。试验组食管狭窄发生率(23.08%)低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仅1例患者发生顽固性食管狭窄,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激素组食管狭窄和顽固性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58个月,平均30.2个月,3组患者吞咽困难均缓解,复查胃镜提示食管轻度狭窄或无明显食管狭窄。结论HAAM移植可有效预防大面积(≥3/4环周)早期食管癌ESD后的食管狭窄,安全可行。
胡柯峰朱春霞李琪儿金燕平刘青青竺亚斌叶国良
关键词:羊膜食管狭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在胃部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检测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在不同胃部疾病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不同胃部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检测并同时行胃镜检查患者850例,分析不同胃部疾病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PGI)、PGⅡ、PGⅠ/PGⅡ比值(PGR)及胃泌素-17(G-17)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PGI水平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消化性溃疡组PGⅡ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PGR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G-17水平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PGI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08%、45.54%,检测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12%、55.69%;PGR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1%、62.77%,检测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56%、74.46%;PGI联合PGR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1%、65.85%,检测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56%、76.00%。结论PGI、PGR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筛查具有较高的价值,对筛查阳性患者仍需胃镜及活检进行确诊。
李琪儿朱春霞胡桂梅
关键词:胃肿瘤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萎缩性胃炎
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与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观察并评估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与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乌司他丁+生长抑素方案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静脉滴注0.4 g/kg,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研究组获得95.35%的临床总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与生长抑素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朱春霞陆蓉丹胡桂梅吕雪幼冯雪峰汪建华
关键词:丙氨酰-谷氨酰胺乌司他丁生长抑素急性重症胰腺炎
肝性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肝硬化患者60例依据有无肝性脑病分为肝性脑病组(25例)和无肝性脑病组(35例),比较两组14C尿素呼气试验及血氨检测结果。结果两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组和无肝性脑病组中Hp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氨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性脑病组血氨水平为(79.1±14.9)mol/L,无肝性脑病组为(49.2±12.1)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Hp感染不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春霞王伯军秦丽君
关键词:肝硬化幽门螺杆菌肝性脑病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42例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B超介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脓肿38例,2个以上多发脓肿4例。脓肿部位:肝右叶32例,左叶7例,左右肝叶3例。[结果]患者在置管后平均5 d体温恢复正常,引流量逐渐减少和消失,B超检查证实脓腔萎陷及无脓液。从置管到拔管时间为5~16 d,平均(9.6±2.3)d。42例患者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后痊愈41例,治愈率97.6%。[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的忧点,是肝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朱春霞秦丽君张新军
关键词:引流B超
柳氮磺胺吡啶及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RegIV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柳氮磺吡啶(SASP)及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RegIV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分成SASP组(A组)和美沙拉嗪组(B组),随访及治疗8NN复查肠镜及黏膜活检,通过RT-PCR、免疫组化检测RegⅣ表达水平。结果RT-PCR、免疫组化结果提示RegIV在两组治疗前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拉嗪组下降水平〉SASP组(P〈0.05);RegⅣ表达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呈正相关(r=0.872,P〈0.001)。结论美沙拉嗪较柳氮磺胺吡啶对RegⅣ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朱春霞秦丽君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
贝飞达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疗效观察
2010年
朱春霞王伯军
关键词:胃溃疡幽门螺杆菌双歧三联活菌
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术前肠道准备差异的原因及并发症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术前肠道准备差异的原因及对并发症的分析。方法对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00例中选择发生术后吻合口瘘119例患者,根据术前肠道准备情况分为无肠道准备组23例、机械性肠道准备组76例和机械性+抗生素准备组20例,根据手术方式(开放或微创)、吻合口位置及并发症等进一步分层,分析术前不同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00例中术后吻合口瘘发生119例,发生率为23.8%。盆腔吻合和腹腔吻合组一般资料比较,腹腔吻合组年龄大于盆腔吻合组,腹腔吻合组男性高于盆腔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肠道准备组一般资料比较,机械性+抗生素联合组合并糖尿病高于其他两组,凝血机制异常的更多倾向于无特殊准备组(P<0.05)。不同肠道准备组手术的方式及手术时间比较,无特殊准备组开腹手术比例高于其他两组,而机械性+抗生素联合组中,微创手术比例高于其他两组。不同肠道准备组术后30 d发生不良事件的比较,机械性准备组血栓均高于其他两组,无特殊处理组肠梗阻发生比例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肠道的准备方式患者基本资料是否和吻合口瘘的发生及严重性无关,而主要和患者术前的基本情况及机能状态有关。
翟玉兰王惠儿朱春霞卿艳平陆佳敏
关键词:结直肠癌肠道准备吻合口瘘结直肠切除术
PCDH17基因甲基化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原钙黏附蛋白17(PCDH17)基因甲基化与胃癌的关系及其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分析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和胃癌细胞株MGC-803、AGS和SGC-7901,120对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120例胃癌患者血浆样本和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样本中PCDH17基因甲基化水平;并分析胃癌组织中PCDH17基因甲基化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胃癌组织和血浆样本中PCDH17基因甲基化的诊断效能,评估PCDH17基因甲基化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3株胃癌细胞PCDH17基因甲基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胃癌组织中PCDH17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PCDH17基因甲基化水平与糖类抗原19-9表达情况、淋巴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和Stage分期均有关(均P<0.05)。胃癌患者血浆样本中PCDH17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胃癌组织中,PCDH17基因甲基化水平用于诊断胃癌的AUC为0.73,灵敏度为0.58,特异度为0.80。在血浆样本中,PCDH17基因甲基化水平用于诊断胃癌的AUC为0.77,灵敏度为0.63,特异度为0.83。结论 PCDH17基因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CDH17基因甲基化水平可作为胃癌的早期无创筛查的生物标志物。
朱春霞周善学胡桂梅叶国良
关键词:胃癌甲基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