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 作品数:11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四环素治疗炎症性关节病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04年
- 刘玉李华刘阳
- 关键词:米诺环素类风湿性关节炎
- 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与应用
- 2024年
- 目的制备简单、快速检测唾液P.gingivalis的胶体金试纸条。方法采用识别P.gingivalis不同表位的单抗E10、G3建立双抗夹心ELISA体系,鉴定双抗夹心ELISA识别P.gingivalis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利用单抗E10、G3制备胶体金试纸条,检测胶体金试纸条识别P.gingivalis的特异性。应用胶体金试纸条与实时定量PCR检测受试者唾液P.gingivalis并比较二者检测P.gingivalis的差异。结果单抗E10、G3建立双抗夹心ELISA体系可特异性识别P.gingivalis,识别敏感性≥5×10^(7)CFU/mL。单抗E10和G3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特异性识别P.gingivalis。胶体金试纸条与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受试者唾液P.gingivalis,试纸条与PCR检测对牙周炎的检出效果无统计学差异,检测P.gingivalis的细菌数量无统计学差异。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唾液P.gingivalis,牙周炎组、牙周健康组阳性率分别为40%、10%。结论制备出检测P.gingivalis的胶体金试纸条,可特异性检测P.gingivalis,具有检测唾液中P.gingivalis的潜力。
- 徐玉陈园园朱斐然宋琳李华杨秋波
- 关键词:胶体金试纸条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单克隆抗体
- FOXC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FOXC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法检测23例鳞状细胞组织中FOXC1的表达,并采用Q-PCR在口腔鳞癌细胞中验证FOXC1的表达;采用MTS、单细胞克隆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FOXC1基因下调以后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功能。结果 FOXC1在23例口腔鳞癌组织免疫组化中有10例强阳性表达,10例中阳性表达,3例弱阳性表达,而在对照组织中22例阴性,1例弱阳性。23例鳞癌组织PCR结果有19例过表达,Western Blot结果与IHC和PCR结果一致,鳞癌细胞内结果与组织内结果一致。当FOXC1的表达被siRNA干扰下调时,FOXC1的表达降低。在口腔鳞癌Tca8113中,siRNA干扰FOXC1的下调可以抑制体外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能力。结论 FOXC1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有可能成为口腔鳞癌患者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标。
- 孔祥盼李华刘颜彬步荣发
- 关键词:FOXC1口腔鳞状细胞癌
- 慢性龈炎患者龈缘菌斑的菌群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慢性龈炎患者龈缘菌斑中菌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慢性龈炎患者22例,采集44个样本,健康对照15例,30个样本,接种于选择与非选择培养基,用培养法检测总厌氧菌数、产黑色素菌群、放线菌、具核梭杆菌、口腔链球菌、变形链球菌群、乳酸杆菌菌落数及检出率,对2组菌群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健康组、龈炎组的产黑色素菌群检出率分别为3%和30%,具核梭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0%和6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龈炎组的总厌氧菌、产黑色素菌群、口腔链球菌、变形链球菌群、放线菌的菌落计数较健康组明显增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龈炎组的具核梭杆菌和乳酸杆菌的菌落计数比健康组增加(P<0.05)。龈炎组产黑色素菌群和放线菌的构成比相对于健康组明显增加,尤其产黑色素菌群龈炎组比健康组增加200倍。结论慢性龈炎龈缘菌斑内菌群构成比发生改变,放线菌和产黑色素厌氧菌增加,证实此2种菌群与慢性龈炎具有相关性。
- 李华张华杨圣辉
- 关键词:牙龈炎细菌学技术
- 应用头皮脑电高频振荡频数对婴儿痉挛症激素冲击治疗的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之探讨
- <正>目的利用自主研发的自动检测系统检测头皮脑电信号中的高频振荡频数,比较婴儿痉挛症患者经小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冲击治疗前后ripple频段(80-...
- 王玮李华郑苏闫佳庆李晓楠王娇阳邢悦程莉鹏屈俊达黄莎莎王晓飞方方杨小枫
- 文献传递
- 累及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颅内外沟通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皮瓣选择、术后短期结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患者16例纳入本研究。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接受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其中背阔肌皮瓣6例,带蒂颞肌筋膜瓣4例,腓骨肌皮瓣3例,前臂皮瓣及股前外肌皮瓣各1例,手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是关乎治疗成败、防止发生致命并发症的关键。颅底缺损范围、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程度、既往手术及放疗史、皮瓣容积和显微血管条件等均是影响修复重建选择的局部因素。
- 冯芝恩Kyojin Kim李博秦力铮李华李建华邢汝东韩正学
- 关键词:前颅底肿瘤游离皮瓣
- 邻面与龈缘菌斑的菌群分析
- 目的:1.明确不同健康状况牙齿(早期邻面龋、龈炎、健康牙)的邻面菌斑与龈缘菌斑的菌群构成情况,分析二者菌群的构成区别.2.结合临床症状,探讨邻面菌斑、龈缘菌斑与邻面龋、龈炎的相关性;致龋菌和牙周致病菌的相互作用.探索从细...
- 李华
- 关键词:邻面龋龈炎菌群分析龋病牙周病
- 文献传递
- 自然纹理的过程生成及其动画被引量:1
- 1998年
- 给出了一种自然纹理的图象生成方法——过程生成方法.采用应用随机过程中的马尔可夫序列理论,解决了计算机动画和机器人学中路线规划的静态故障避免问题,生成了行走路线,并由此形成了室内地面纹理及磨蚀过程动画.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善于表现纹理的连续性和演变趋势.
- 苏成马向英李华李华李华
- 关键词:计算机动画自然纹理图象生成
- 口腔癌患者唾液菌群变化与口腔癌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和rRNA基因技术检测不同人群口腔唾液中的菌群种类及数量,探讨口腔菌群变化与口腔癌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口腔癌患者、家属、健康人群的口腔唾液,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并扩增、测序,对三组唾液菌群的组成和相对丰度进行检测。结果三组人群全唾液内主要菌群属水平分布较为一致,但不同菌属分布具有差异性,奈瑟氏菌属、普氏菌属_7、罗氏菌属的分布在肿瘤患者及正常人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肿瘤患者含量明显下降。结论口腔内唾液菌群的变化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唾液内菌群的检测有可能做为未来口腔癌诊断、筛查或预后判断的一种手段。
- 刘馨彤胡亮杨彬李华
- 关键词:口腔癌菌群分布
- 应用头皮脑电高频振荡自动检测方法评估婴儿痉挛症患者ACTH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 目的婴儿痉挛(Infantile spasms,IS)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的灾难性婴儿癫痫性脑病,对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反应较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作为...
- 王玮李华闫佳庆张何睿李晓楠郑苏王娇阳邢悦程莉鹏李东红赖焕玲Horace H.Loh方方杨小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