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德育

作品数:15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科学技术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肠癌
  • 3篇胃癌
  • 3篇大肠
  • 3篇大肠癌
  • 2篇亚叶酸
  • 2篇亚叶酸钙
  • 2篇叶酸
  • 2篇营养风险
  • 2篇营养风险筛查
  • 2篇营养支持
  • 2篇预后
  • 2篇替加氟
  • 2篇肿瘤内科
  • 2篇住院
  • 2篇住院患者
  • 2篇晚期
  • 2篇晚期胃癌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机构

  • 15篇福建省立医院
  • 7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福建省临床检...

作者

  • 15篇李德育
  • 14篇崔同建
  • 10篇刘振华
  • 9篇郑建萍
  • 7篇陈静波
  • 6篇张桂枫
  • 6篇陈峥
  • 5篇戴永美
  • 2篇郑艳
  • 2篇蒋云林
  • 1篇郭薇
  • 1篇陈义乾
  • 1篇陈喜军
  • 1篇孔祥训
  • 1篇杨春康
  • 1篇林美福
  • 1篇钟江鸣

传媒

  • 4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药品评价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福建中医药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 1篇创伤与急诊电...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肿瘤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及其营养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筛查肿瘤内科358例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分析营养风险的筛查及营养支持的应用情况。结果:358例患者中有营养不良者72例(20.11%),营养风险者145例(40.50%),无营养风险者141例(39.39%);行营养支持者89例,其中肠外营养43例,肠内营养46例;有营养风险者和无营养风险者中分别有67例(46.21%)和22例(15.60%)行营养支持。结论:肿瘤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而进行营养支持率低于50%,需要加强及改进。
李德育崔同建刘振华
关键词:肿瘤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支持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45例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晚期胃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病例资料均采用随机抽查方法,其中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普通紫杉醇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观察组给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均治疗2个周期,采用UICC实体瘤通用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采用WHO化疗药物急性、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估临床毒副反应,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评价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27/45)、57.78%(2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8,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64,P<0.01)。观察组关节痛、肌肉痛、面色潮红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86、31.186、61.128,P均<0.01)。结论:紫杉醇脂质体、替加氟、亚叶酸钙的联合化疗方案是一种治疗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德育崔同建刘振华戴永美郑建萍陈峥张桂枫
关键词:晚期胃癌紫杉醇脂质体替加氟亚叶酸钙副作用
美罗华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美罗华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8例侵袭性B细胞NHL患者治疗情况,其中39例为观察组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化疗方案,39例为对照组采用CHOP化疗方案,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CR率和有效率(CR+PR)率分别为79.49%和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85%和64.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美罗华的联合化疗方案可提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其不良反应,是目前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一种较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德育刘振华陈峥陈静波郑建萍戴永美崔同建
关键词:美罗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
常规及加量剂量的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17例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常规剂量及加量后治疗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疗效。方法:我科从2007年3月~2011年11月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17例晚期肾癌患者(mRCC),观察常规剂量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及常规剂量多吉美治疗第一次进展的病人,加量至600mg,bid应用后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再次进展后再次加量至800mg,bid后的无疾病进展时间,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该组患者常规剂量多吉美治疗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10个月,加量至600mg,bid后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0个月,中位生存期25个月。结论:索拉菲尼对转移性肾癌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常规剂量进展的病人,加量应用后大部分患者仍获得较长的无疾病进展时间,提示加量治疗后可能仍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郑建萍刘振华陈峥张桂枫陈静波李德育崔同建
关键词:转移性肾癌索拉非尼疗效加量
不同肠内营养对结肠癌化疗患者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的肠内营养物对结肠癌化疗期间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在化疗开始后分别给予A组患者普通饮食和静脉营养;B组、C组在普通饮食的基础上,从化疗第1天到第10天,分别予口服普通肠内营养物混合物(瑞素)和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安素)。通过检测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的变化比较各组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变化。结果 B、C组在化疗后的第5、10天血浆内毒素、DAO及D-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于化疗第5、10天的三种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素能够保护肠黏膜,降低细菌移位的发生。
李德育陈喜军郑建萍钟江鸣郑艳刘振华崔同建
关键词:细菌移位肠内营养肠黏膜屏障结肠肿瘤
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疗效分析及骨代谢标记物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情况;以及研究唑来膦酸对骨代谢标记物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肺癌骨转移患者。唑来膦酸每4周使用1次,每次4mg,共用5次。观察指标为:在唑来膦酸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分别对止痛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在唑来膦酸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分别对骨病灶疗效,骨代谢标志物ALP变化情况评估。结果通过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并在控制骨转移病灶上疗效确切。基线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灶程度相关,其中小于3处骨转移者ALP与大于等于3处骨转移者ALP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LP水平与疼痛强度中度相关,治疗4个月后ALP水平有所降低;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血钙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无骨相关事件发生。8例患者发生了2次可能与唑来膦酸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在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面,使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或生物靶向治疗是有效治疗方式之一,唑来膦酸止痛方面疗效确切,并有控制骨转移病灶作用,其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另骨代谢标志物ALP基线水平大部分高于正常值;基线ALP浓度与骨转移程度相关;与疼痛强度中度相关;在肺癌骨转移患者中ALP在病情变化、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帮助.
郑建萍崔同建李德育郑艳
关键词:肺肿瘤肿瘤转移唑来膦酸碱性磷酸酶
分子靶向治疗导致内分泌毒性概述被引量:4
2017年
分子靶向治疗正在快速改变着抗肿瘤治疗的版图,它不仅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且不会像细胞毒药物那样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靶向药物可能会导致一些临床上不常见的毒副作用,需要肿瘤专科医生予以格外的注意,并请教多专业科室共同诊治处理。比如靶向药物导致的内分泌毒性,近年来常有报道,包括血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甲状腺功能不全、性腺功能减退以及垂体炎等。本文就近年的文献报道,对分子靶向治疗导致内分泌毒性的发生情况及可能机制、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李德育刘振华
关键词:分子靶向治疗
原发性肺部少见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部少见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肺部少见肿瘤患者30例,术前借助增强CT扫描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大小、浸润程度及与纵隔淋巴结的关系,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开胸手术或胸腔镜手术治疗,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实行化疗。分析患者临床预后,统计其1、3、5年生存率。结果患者开胸手术19例,胸腔镜手术11例;全肺切除术3例,肺叶切除术21例,肺楔形切除术6例,术中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明确肺部肿瘤的性质,其中良性肿瘤5例,包括肺血管瘤3例,肺成熟性畸胎瘤1例,肺透明细胞糖原瘤1例;恶性肿瘤25例,包括上皮来源的肺肉瘤样癌13例,间叶来源的肺肉瘤7例,淋巴系统来源3例,杂类肿瘤2例。TNM分期为Ⅰb期4例,Ⅱa期5例,Ⅱb期8例,Ⅲa期6例,Ⅳ期2例。25例恶性肿瘤中,18例接受术后化疗。5例肺部良性肿瘤患者术后获得了较好的生活质量及良好的预后。2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8例接受4~6个化疗周期,其中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10例,紫杉醇联合顺铂5例,环磷酰胺联合多柔比星2例,顺铂联合恩度1例。随访5年,25例恶性肿瘤患者1年生存率为64%,3年生存率为36%,5年生存率为16%。结论原发性肺部少见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外科综合治疗是其首选的治疗方式,而肿瘤恶性程度是影响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
李德育崔同建
关键词:少见恶性肿瘤
横纹肌肉瘤左心室转移1例
2010年
李德育崔同建林美福郭薇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化学治疗
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和复发转移不同时期外周血MDR-1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和复发转移时外周血MDR-1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术前(n=30)、术后(n=33)和复发转移(n=28)大肠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外周血MDR-1 mRNA并进行比较。结果 MDR-1基因和内参β-actin基因扩增良好,扩增效率分别为92.8%和105.7%。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MDR-1基因扩增产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大肠癌术前患者外周血中MDR-1mRNA相对表达量为0.565±0.069,术后患者为0.271±0.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转移大肠癌患者MDR-1mRNA相对表达量为1.458±0.254,明显高于在术前及术后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MDR-1 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存在差异,不同时间点检测外周血MDR-1 mRNA表达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指导意义。
崔同建戴永美陈义乾蒋云林李德育陈静波郑建萍
关键词:大肠癌实时荧光定量PC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