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愈哲
- 作品数:41 被引量:451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阿勒泰地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的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疆阿勒泰地区表层土壤容重与草地退化之间的关系。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气象和地面等多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平台,加权叠加插值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与NDVI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10℃年积温和湿润度6个生态因子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与≥10℃年积温呈正相关;通过多因子空间插值模型的构建和结果检验,获得研究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格局,平均相对预测精度为86.06%。2)研究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从中部和南部向两侧递减,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呈低-高-低的分布趋势,平均值为1.465 0g·cm-3。3)从草地类型看,温性荒漠土壤容重最大,为1.712 3g·cm-3,高寒草甸最小,为0.542 7g·cm-3;按土壤类型分,灰棕漠土容重最大,为1.611 9g·cm-3,黑毡土容重最小,为0.685 1g·cm-3。
- 厉方桢朱华忠李愈哲李愈哲欧阳克蕙钟华平
- 关键词:土壤容重草地退化插值多源数据
- 草原生态价值的内涵、核算及评估
- 2024年
-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具有重要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的自然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是传承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开展草原生态价值核算与评估有两个核心目标,一是为草原资源的合理定价、有效补偿、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即尝试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二是为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评价提供科学方法,即通过货币化改变和影响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行为与决策。借鉴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系统评估理论,将草原生态价值定义为由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决定的可直接向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及惠益的价值化形式。结合草原生态学基础理论,综合参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自然资本、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梳理构建草原生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分项指标物质量估算与价值核算的空间计量方法,构建了评估框架,可评价草原生态价值高低及其时空动态变化。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支持、供给、调节、文化生态价值的核算和空间分异格局分析,以及不同行政区草原分项价值的横向对比评估,应用结果显示出指标综合全面、核算科学合理、评估方法灵活、能够反映时空分异特征等优势,进而展望了未来需要开展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由此可见,草原生态系统作为“钱库”的重要性,决定了需要从草原生态价值角度进一步认识草原的功能与地位,切实加强草原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 黄麟李佳慧张海燕李愈哲王穗子樊江文
- 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功能群植物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22
- 2017年
-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揭示植物养分利用状况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手段,研究不同功能群植物在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有助于揭示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已有研究多是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比较上进行分析,未能对每种功能群植物元素含量随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展开探讨。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对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功能群植物(豆科、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叶片水平N、P元素含量随纬度、海拔、年降水量、年均温度的变化规律展开研究,探讨不同植物功能群在区域尺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尝试从植物功能群角度揭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N、P元素含量特征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豆科植物N、P元素含量最高,禾本科植物N、P含量最低,N/P比值在不同功能群间差异不显著;2)随纬度变化,莎草科植物P元素及杂类草N元素含量变化显著;随海拔变化,豆科、禾本科植物及杂类草叶片N元素含量变化较为显著;随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的变化,杂类草和莎草科植物叶片N、P含量变化显著;3)莎草科植物N、P含量对纬度和降水的响应趋势与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N、P含量对纬度和降水的响应趋势一致,豆科、禾本科及杂类草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对海拔和温度的响应趋势与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元素平均含量对海拔和温度的响应趋势一致。研究表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植物功能群组成对区域尺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有重要作用,但在较大的植物结构层次上(如植物群落、生态系统、区域或全球尺度等),不同功能群植物之间的相互组合会抵消或掩盖掉某一类群的特性,从而对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变化规
- 于海玲樊江文钟华平李愈哲
- 关键词:功能群气候因子纬度海拔
- 无人机遥感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及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37
- 2018年
- 以黄河源玛多县为研究区,利用无人机分别于2017年冬春季开展了航拍调查,航拍有效面积达326.6 km2,获取影像23784张,建立了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野生动物,以及牦牛、藏羊和马等家畜的无人机图像解译标志库。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解译,获取调查样带内的种群数量:藏野驴的样带密度为1.15只/km2,藏原羚为0.61只/km2,岩羊为0.62只/km2,家养牦牛为4.12只/km2,家养藏羊为7.34只/km2,马为0.06只/km2。利用冷暖季草场的估算方法,通过地面同步调查验证、统计数据验证,估算出玛多县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以及家牦牛、藏羊和马的种群数量为:藏野驴17109头,藏原羚15961只,岩羊9324只,牦牛70846头,藏羊102194只,马1156匹。大型野生食草动物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总计8.57万羊单位;家畜藏羊、牦牛和马总计38.90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总计47.5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为1∶4.5。并分析了野生动物分布密度与栖息地生境因子的关系:藏野驴偏好选择高程4200—4400 m,坡度为2°—5°,离农村居民点距离1—2 km和4—5 km,离水源距离小于1 km,离公路距离2—3 km和4—5 km的范围内,草地盖度60—80%。藏原羚偏好选择高程4100—4200 m和4400—4500 m,坡度为大于5°,草地盖度80%以上,离农村居民点距离2—3 km,离水源距离小于1—2 km,离公路距离小于1—2 km和4—5 km的范围内。岩羊偏好选择高程4100—4200 m,坡度为大于5°,草地盖度较低,离农村居民点距离小于1 km,离水源距离小于1—2 km,离公路距离大于5 km的范围内。与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相比,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调查,具有快速、经济、可靠等优点,为今后野生动物调查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技术途径。
- 邵全琴郭兴健李愈哲李愈哲汪阳春王东亮刘纪远樊江文
-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黄河源区种群数量
- 一种草地产草量空间数据格网化重建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草地产草量空间数据格网化重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草地资源调查数据整理;步骤2.地理要素空间数据准备与数据处理;步骤3.地理要素数据与产草量数据采集;步骤4.草地产草量梯度变化回归分析;步骤5.产草...
- 朱华忠钟华平乔宇鑫钟运琴李愈哲邵小明李长春
- 文献传递
- 草地管理利用方式转变对生态系统蒸散耗水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为了解草地管理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与大气间水汽交换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温性草原区域选取相互毗邻的三块不同管理利用方式(放牧,围封禁牧和开垦)草地,利用连有同化箱的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LI-6 400),对生态系统蒸散过程进行了全天测定。结果显示,草地围封禁牧和开垦均显著改变了植被群落特征,相比放牧样地,围封禁牧样地蒸散增加了28.01%(P<0.01),而生长C4作物的开垦样地的蒸散量则下降18.62%(P<0.05)。各利用管理方式草地的气温,空气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在日间的动态变化均能较好解释蒸散速率的动态变化,其中气温对生态系统蒸散速率的影响具有昼夜差异性,夜间蒸散速率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显著低于白天。研究表明,草原区域人类管理利用方式差异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可能会显著影响区域地表与大气间的水汽交换。
- 李愈哲樊江文胡中民张良侠于海玲张海燕
- 关键词:草地蒸散放牧围封禁牧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典型草原区植被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3年
- 草原区作为影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植被恢复相对贡献的认识尚存分歧.以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比MODIS观测的实际NPP和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的潜在NPP的趋势差异,量化了2000~202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典型草原区(北方温性草原区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植被恢复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93%的草地植被呈恢复趋势,NPP平均增加速率达(以C计)2.12 g·(m^(2)·a)^(-1)(P<0.01),其中,近一半植被恢复区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共同控制,约36%和10%植被恢复区分别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独立控制;此外,不同草地类型气候变化主导植被恢复的面积占比差异大,主要表现为高寒草地明显高于温性草地,气候条件越干旱,气候主导面积占比越大.人类活动不是北方温性草原区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植被恢复的主要原因,但在气候条件恶化地区,人类活动可降低甚至抵消气候变化对植被的负面影响.未来需加强长时序植被变化监测和多方法对比研究.
- 张良侠岳笑周德成樊江文李愈哲
-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恢复工程草原区
-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与乡土植物芦苇的相互化感作用被引量:19
- 2011年
- 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和芦苇的共优群落和各自单优群落的种子为化感受体,分析其分别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和芦苇5个浓度梯度(12.5、25、50、100和200mg·mL-1)浸提液处理下的发芽率和芽长差异,研究2种植物的相互化感作用规律.结果表明:2种植物在共优群落中的千粒重和蒸馏水培养下的发芽率均比单优群落大.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浸提液对自身种子发芽率在单优和共优群落中均具有在低浓度下(12.5、25mg·mL-1)轻微促进、中高浓度下(50、100和200mg·mL-1)强烈抑制的作用,其中对共优群落种子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而芦苇浸提液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子芽长在单优和共优群落中均随自身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趋于减小,随芦苇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呈波动减小趋势.在芦苇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处理下,芦苇种子发芽率在单优群落中均显著大于共优群落(P<0.05),但2种浸提液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 李愈哲樊江文尹昕杨恩毅魏维田志慧达良俊
- 关键词:植物入侵化感群落恢复加拿大一枝黄花芦苇
- 家畜放牧率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家畜放牧率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草食家畜存栏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地理要素空间数据;家畜放牧率空间算法的模型构建;家畜放牧率空间格网化计算。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空间化,应用区域...
- 朱华忠钟华平罗思奇李愈哲乔宇鑫王海龙
- 文献传递
- 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对草畜平衡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4
- 2018年
- 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调查了县域内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的种群数量,利用降尺度算法生成了2016年玛多县30m空间分辨率的产草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的草畜平衡状况,分析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对玛多县草畜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飞行样带内种群密度,推算了玛多县内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分别与统计数据、暖季调查结果对比验证,估算出2017年冷季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分别为1.71、1.60和0.93万匹(只),家牦牛、藏羊和马分别为7.08、10.22、0.12万头(匹、只),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总计47.5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为1∶4.5;2)仅考虑饲养家畜,载畜压力指数为1.13,表明草地略微超载;在综合考虑饲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载畜压力指数为1.38,表明草地中度超载;3)若没有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纳入草畜平衡核算体系内,载畜压力将被低估22%。超载过牧是造成玛多县草地退化一个主要驱动因素,需人工补饲7.90万t干草或减畜30%才能维持草畜平衡。
- 杨帆邵全琴邵全琴李愈哲李愈哲王东亮张雅娴刘纪远汪阳春
-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种群数量草畜平衡黄河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