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麟

作品数:46 被引量:286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流感
  • 9篇市售
  • 8篇食品
  • 7篇流行病
  • 7篇流行病学
  • 7篇甲型
  • 6篇中毒
  • 6篇食物
  • 6篇食物中毒
  • 6篇食源
  • 6篇食源性
  • 6篇食源性致病菌
  • 6篇市售食品
  • 6篇水产
  • 6篇水产品
  • 5篇疫情
  • 5篇副溶血性
  • 5篇副溶血性弧菌
  • 4篇甲型H1N1...
  • 3篇生食

机构

  • 40篇广州市疾病预...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广州市越秀区...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广东省卫生厅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茂名市疾病预...

作者

  • 44篇李海麟
  • 26篇刘于飞
  • 14篇林晓华
  • 12篇王鸣
  • 12篇周琴
  • 11篇刘建平
  • 11篇毛新武
  • 10篇沈纪川
  • 10篇袁俊
  • 8篇杨智聪
  • 8篇张维蔚
  • 8篇李燕
  • 7篇谢朝军
  • 7篇景钦隆
  • 7篇郝爱华
  • 5篇梁伯衡
  • 4篇蔡文峰
  • 4篇蔡文锋
  • 4篇狄飚
  • 3篇樊立华

传媒

  • 7篇食品安全质量...
  • 5篇中国公共卫生...
  • 5篇华南预防医学
  • 3篇疾病监测
  • 3篇预防医学情报...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肿瘤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居民人禽流感及流感大流行信息需求的电话调查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公众对人禽流感及流感大流行的信息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沟通信息,为人禽流感及流感大流行发生时,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做准备。方法采用电话问卷调查方法获得所需信息。自制调查表,经预调查修订后,再进行正式调查。结果共拨打4121个电话号码,电话调查有效应答率为52.4%。广州发生动物禽流感及人禽流感疫情后,被调查者49.3%对事件不感兴趣,仅10%关注事件。政府公布信息后,11.6%的公众认为政府隐瞒了信息。在信息沟通方面(健康教育宣传),0.7%的公众认为宣传资料内容太多,分不清主次;3.5%感到宣传资料太专业,看不明白;4.4%认为政府提供的信息不是个人想得到的。假设广州发生流感大流行,害怕这种状况发生的公众优先选择的3项措施为不去人多的地方(51.8%)、不吃鸡肉(50.4%)、勤洗手(44.2%),仅6.2%的公众选择打喷嚏时捂嘴。公众对人禽流感需要的主要信息为一般性的知识问题,如人禽流感的现状是怎样的(66.7%)、与疫苗相关的问题(42.4%)、怎样预防禽流感(36.3%)、是否有治疗和预防的药物(25.8%)、如何消毒(21.9%)等。公众对流感大流行的主要信息需求为与隔离有关的问题(62.2%)、希望得到政府的及时公告(50.9%)、政府的控制措施是什么(35.7%)、个人能做什么准备工作(30.1%)、大流行发生时,公众应该做什么(23.4%)等。结论电话调查应答率较高,广州市居民可以接受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90%的公众不关注禽流感事件,公众对流感大流行的相关信息了解较少。
郝爱华李海麟蔡衍姗王鸣
关键词:人禽流感流感大流行电话调查
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广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2015-2019年的变化情况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了解2020年中国COVID-19疫情期间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变化情况。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COVID-19疫情不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阶段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2015―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统计分析采用R 3.5.0软件。结果 2020年四个不同阶段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72.38/10万、51.16/10万、130.34/10万和664.25/10万,分别较2015―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升187.76%、下降30.37%、下降57.64%和下降41.85%,尤其以丙类传染病变化最大。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在一级响应启动后均明显下降,除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外,其余均在降为二级、三级响应后降幅缩小。从不同病种来看,以流行性感冒为代表的急性传染病均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启动后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且在降为二级响应后降幅继续增加;AIDS/HIV、梅毒、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等慢性传染病则在一级响应后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但在二、三级响应后降幅缩小。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广州市各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下降,尤其是流行性感冒为代表的急性传染病,甚至在疫情后期也是如此。
周琴李海麟刘远胡文穗董智强刘伟侯建荣杨智聪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
广州市城区2004~2010年儿童恶性肿瘤流行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描述广州市城区2004~2010年0~14岁儿童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及人群特征分布。[方法]通过医院报卡和主动收集病案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广州市162家医院2004~2010年入院的所有肿瘤患者资料,ICD-10编码范围为C00~C97。肿瘤病理诊断(MV%)为79.7%。[结果]广州市2004~2010年儿童新发恶性肿瘤病例772例,发病率为19.00/10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0.43/10万和17.35/10万);肿瘤死亡病例178例,死亡率为4.38/10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36/10万和4.40/10万)。儿童发病和死亡前3位肿瘤均是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恶性淋巴瘤。[结论]广州市城区0~14岁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需进一步完善儿童恶性肿瘤监测工作。
周琴李科李海麟林国桢沈纪川董航
关键词: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
利用sQMRA开展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致病风险控制点分析
2023年
目的评估广州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人群致病风险,确定风险控制点。方法对2009—2022年广州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利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软件(swift quantitative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QMRA),开展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依据分层分析以及评估软件评估结果,进行风险控制点分析。结果2009—2022年广州市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7.30%(98/1343)。评估每年有3012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发病。减少生食的比例,发病人数将大幅降低,其中食用鱼类发病人数将从2128人降至217人。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远高于海产品,人群感染发病概率更高。食用鱼类感染发病人数最多,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类等生食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更高。食用鱼类感染发病率依次为3季度4.93×10^(-5)、2季度2.53×10^(-5)、1季度2.40×10^(-5)、4季度1.77×10^(-5)。结论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致病风险较高,做好公众健康宣传教育,水产品食用前应烧熟煮透,减少生食的比例,避免交叉污染,关注夏秋季节以及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水产品的风险。重点开展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科学研究。
李海麟张维蔚刘于飞李燕林晓华周琴陈坤才
关键词:生食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
一起水禽H5N1疫情暴发后人群感染风险评估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估动物禽流感疫情暴发后人群感染的风险,探讨禽流感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子流行病学、血清学研究及应急监测方法,对病、死禽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用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全部密切接触者的血清抗体,采集4个疫点环境标本检测禽流感H5核酸。结果检测4个疫点环境标本22份,H5核酸阳性1份,序列分析与广州市2006年人禽流感病毒株A/China/GD01/2006(HSNl)的同源性为95.9%;检测疫区及周边2个农贸市场活禽交易场所环境标本62份,H5核酸均阴性;采集密切接触者的血样68份、咽拭子68份,禽流感H9抗体阳性6份,H5抗体、H5核酸均阴性,医学观察7d,未发现禽流感感染者;应急监测区报告流感样患者337例,经排查未发现可疑禽流感患者。结论此起水禽H5N1暴发未造成扩散,也未出现人感染病例,表明此次疫情的禽流感病毒H5N1对人的传播能力尚不强,引起人群感染的风险较低。
王玉林刘于飞蒋力云柳洋杨智聪郝爱华伍业健李海麟李铁钢王鸣
关键词:禽流感接触者追踪疾病传播
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和国境检疫意义探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发病特点,评估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描述病例发病过程,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患者,男性,59岁,广州市居民,2009年4月21日至5月12日赴美国、加拿大(均为甲型H1N1流感疫区)旅游,5月13日经韩国抵达香港,5月14日晚患者自觉咽痛、鼻塞、干咳,5月15日乘坐列车从香港抵达广州,在口岸检疫时发现其发热,并送往指定收治医院。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发热持续3 d,其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该病例被确诊为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95名密切接触者中有85名接受医学观察,期间6人曾出现发热或上呼吸道症状,经实验室检测排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该起疫情未出现二代病例。结论该疫情确诊为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患者可能在美国、加拿大等疫区旅游期间受感染。口岸检疫能在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疫情的早期发现入境者中的可疑病例。及早对可疑持续发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加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是早期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刘于飞沈纪川杨智聪李海麟张力狄飚吴新伟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病例
2004-2007年广州市公共卫生事件与媒体报道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公共卫生事件与媒体报道的现况,为卫生部门科学制定媒体沟通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查阅2004-2007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史档案中的各类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将相关信息填写到开发出的调查表上,利用"百度"搜索引擎,通过输入不同关键字查询3次,确定媒体报道情况,并将媒体报道相关信息填写到调查表上。结果2004-2007年,公共卫生报告事件呈逐年递减趋势,但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呈明显上升趋势。20.1%的公共卫生事件被媒体报道。85.7%的报道与事实相符,14.3%的报道与事实不相符。媒体信息47.4%来自暴料人,由卫生部门提供的信息仅占7.1%。暴料人提供的信息经媒体报道后,11.1%与事实不相符。媒体报道的内容中均未向公众提供可寻求帮助的机构或咨询电话,仅8.9%的报道向公众提供了即时可用的应对方法,14.3%告知公众事件处置的难度。此外,25.0%的报道使用了专业术语。结论媒体报道公共卫生事件呈上升趋势,卫生部门应学习媒体相关知识,建立与媒体沟通的机制,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及时引导舆论,使媒体在公共卫生中发挥更好的传播作用。
郝爱华李海麟袁俊蔡文峰景钦隆沈纪川秦鹏哲蔡衍珊刘建平毛新武刘于飞王鸣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沟通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表法对2010年广州市市级和县区级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对现有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工龄、职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05年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广州市各级疾控机构在编人员以中青年为主,人员较稳定,人员总量增加,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服务人口的变化;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比例增加,但未达到标准;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县级市疾控机构仍有待优化;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但职称比例仍不理想。结论广州市各级疾控机构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平衡,需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刘艳慧李海麟许明晖王娟郑红英许信红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
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分析国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示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此次事件为由输入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杨智聪李铁钢刘于飞吴新伟袁俊谢朝军李魁彪蒋丽云陈艺韵毛新武李海麟湛柳华肖晓玲刘建平沈纪川蔡文峰王鸣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 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李海麟毛新武刘于飞景钦隆谢朝军周琴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