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红

作品数:28 被引量:54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文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新闻
  • 5篇媒体
  • 3篇新闻报
  • 3篇新闻报道
  • 3篇新闻业
  • 3篇农民
  • 3篇抗争
  • 3篇公共
  • 3篇报纸
  • 2篇调适
  • 2篇社会抗争
  • 2篇视频
  • 2篇农民工
  • 2篇农民工报道
  • 2篇专业主义
  • 2篇网络新闻
  • 2篇网络新闻业
  • 2篇维度
  • 2篇民工
  • 2篇民主

机构

  • 18篇中山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美术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8篇李艳红
  • 1篇曾繁旭
  • 1篇龚彦方
  • 1篇钟智锦
  • 1篇甘晨
  • 1篇黄广生
  • 1篇陈鹏
  • 1篇龙强
  • 1篇刘琛

传媒

  • 3篇国际新闻界
  • 3篇新闻记者
  • 2篇开放时代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新闻界
  • 1篇复印报刊资料...
  • 1篇第十二届新世...
  • 1篇第八届中国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媒体抗争的阶级化:农民与中产的比较被引量:21
2012年
以往关于媒体与社会抗争的研究,多以中产阶级的成功个案为研究对象,并得出媒体对社会抗争有积极作用的结论。这些研究时常忽略了抗争主体的阶级分化,对农民、工人阶级鲜有关注。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阶级所在的社会位置导致了其所掌握的媒体资源和媒体素养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媒体对社会抗争的报道。我们认为,阶级是影响媒体与社会抗争关系的重要变量。媒体"边缘化"或者积极报道社会抗争,与抗争主体的阶级身份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若干农民和中产阶级环境维权个案的定性比较研究,致力于观察两个阶级新媒体运用能力、传统媒体近用能力和策略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维权抗争的组织、诉求的表达、抗争合法化过程的影响。
曾繁旭黄广生李艳红
关键词:媒体社会抗争
培育劳工立场的在线“抗争性公共领域”——对一个关注劳工议题之新媒体的个案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互联网语境下,劳工阶层之抗争性公共领域如何形成,又可能遭遇哪些困境?关注劳工议题的自媒体X网站及其微信公众号提供了一个"深描"样本。本文将其视为于主流公共领域之外建立另类共公领域的努力,从结构、表征和互动三个维度对个案进行考察。基本发现是:X确实构成了持续产制劳工阶层本位的社会正义话语的场所,致力于反抗资方和主流媒体话语的霸权,进行利益与身份政治的抗争;但是,X在培育能动的"抗争性公众"方面则受到局限,且缺乏稳定的结构性保障。这说明X具有成长和培育劳工阶层之抗争性公共领域的潜力,但面临诸多限制。这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另类公共领域的形成具有如下推论意义:一方面,新兴媒体技术的赋权能力、针对新兴媒体相对宽松的管制环境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等共同构成了抗争性公共领域浮现的基础;另一方面,不稳定的体制位置、缺乏可持续的财政基础以及"互联网生态"等共同构成了限制技术赋权的因素,约束着其发挥社会政治潜力。
李艳红
关键词:另类媒体劳工
人们为什么相信假新闻:对“假新闻信念”的认知心理学解释被引量:8
2022年
人们为什么相信假新闻?“假新闻信念”(fake news faith)形成的认知心理学机制是什么?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展开的假新闻研究为基于传播学取径的研究提供了补充,并构成了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领域。本文辨析并归纳了这一分支领域的成果,认为其揭示了假新闻现象背后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发现,在解释人们为什么倾向于相信假新闻的问题上,存在两种彼此竞争的学术观点,分别可归纳为“思维论”和“动机论”:其中,思维论认为是思维惰性导致人们轻信假新闻,分析性思维的发展因而有助于抑制“相信假新闻”;动机论则认为人们是出于意识形态动机而相信特定假新闻,因而党派/意识形态立场是决定人们是否相信特定假新闻的关键。两种学术观点分别基于不同的认知心理理论,并均在经验研究中得到验证,但思维论所获得的经验支持更为全面。两种学术观点的争议进一步体现在,分析性思维可能如何“中介”意识形态动机对于“相信假新闻”的影响。文章并对这一学术分析的现实启示进行了延伸讨论。
李艳红刘佳诺
关键词:假新闻
新媒体与NGO:公益传播中的数字鸿沟现象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针对中国403家草根NGO(公益组织)机构的新媒体使用状况的统计调查表明,中国公益组织之间的数字硬件鸿沟(digital access divide)并不明显,但是却存在数字媒体应用鸿沟(digital media application divide),主要表现在不同公益组织在对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的采纳上存在差异。这种应用领域的鸿沟存在于不同服务领域、不同地区及不同服务对象的公益组织之中。组织的规模、宣传资金的多寡以及对新媒体重要性的认知,都对其采纳和使用新媒体有正向作用。互联网时代公益传播的新局面,将取决于公益组织能否积极迎接新媒体技术的机遇和挑战,获得数字应用能力,以弥合数字应用鸿沟。
钟智锦李艳红
关键词:NGO新媒体
作为反思性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以邓玉娇事件报道为例被引量:17
2014年
本文运用"反思性实践"的概念来探究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生成,将其视为个体记者不断透过对自我经验的批判和审视来学习和理解专业的自治逻辑和基本原则,并将其贯彻于实践之中的过程。通过分析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互联网社会的活跃和发达,互联网意见逐渐对新闻报道发生介入性影响和压力之时,部分新闻记者对一个热点事件——"邓玉娇事件"报道之后发表的反思性言论和文章,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方面,为理解变迁中的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提供新的观察;其次,通过探究为什么在本案例中新闻人能够发展具有反思性的实践,本文也希望探析专业主义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生成的条件。
李艳红龚彦方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反思性实践
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被引量:59
2006年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1990年代末期以来由传媒参与、促进公共政策议程的两个个案。在这两个个案中,社会表达得以实现,促成了公共商议,并导致了政府对商议基础上形成之民意的政策回应。本文的任务即是理解这一进程如何发生,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过程,试图对此进行理论诠释。新闻传媒的能动性及其所立基的基本价值立场是上述过程得以发生的关键,其能动性必须放在当代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新闻专业文化的生成以及作为消息来源的“社会”的生成和活跃当中去理解。通过分析传媒能动性的来源,本文也讨论了当代中国传媒参与商议民主的现实,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持续存在的可能性。
李艳红
关键词:大众传媒个案分析商议民主新闻传媒中国传媒能动性
草根全球化、技术赋权与中国农村青年的非洲叙事:对快手平台上三个视频主播的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本文聚焦在中非战略合作背景下来到赞比亚的三位中国农村青年,关注他们制作并在快手平台上传播有关非洲主题视频的现象。将其视为"草根全球化"和"技术赋权"双重背景下涌现的"自主传播实践",本文的目的是理解这一群体如何通过媒介实践来传播和展演非洲之形象并表达种族化观念。基于对视频的内容分析、对直播实践的线上观察以及结合相关访谈,本文发现:尽管与非洲的直接接触及其草根身份在这一群体的媒介实践中催生了带着同情和平等意识的另类论述,但其非洲叙事的主线仍无法跳脱出现有的中介化经验,受制于或复制了主流逻辑。一方面,他们复制了西方对于非洲种族再现中的"奇观化"与"浪漫化"的双重叙事,进而将非洲"客体化"和"他者化"。另一方面,与中国中产阶级社群的种族化经验类似,他们也尝试通过"施助者叙事"将其纳入到民族主义荣耀当中,以确认自我在全球社会秩序中的位置。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这一作为自我表征的传播实践由于受到"平台"商业文化的影响,日益演变为市场盈利活动,导致了自主传播实践的异化。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技术对于草根赋权作用的局限。
范英杰李艳红
倾向性报道与新闻修辞--中国大陆六家报纸对'缝肛门'事件报道的对比研究
以中国大陆六家报纸(三家党报,三家都市报)对2010年"缝肛门"事件的报道为例,借用新闻修辞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各报如何在技术层面偏离或坚持了新闻专业主义准则.研究结果表明,与党报相比,都市报在客观新闻...
甘晨李艳红
关键词:新闻报道修辞方式职业道德
在线视频与流行文化生产的“互联网化”——以网络剧《万万没想到》为例的探讨被引量:1
2017年
从"文化生产"的研究视角来考察2013年取得了较大商业成功的网络剧《万万没想到》,可以见出,今天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要以"互联网化"应对受众构成、趣味和观看场景等综合变迁作出调适,才能取得市场成功。这个调适过程包括三个维度:首先体现为"专业"对"业余"吸纳并形成"参与性"生产机制;其次是在整个生产和营销过程中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给予充分的考虑;最后是对传统影视表达成规的突破,以及对当下我国充满戏谑之"网络文化"元素的吸纳。
刘琛李艳红
关键词:互联网化
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
以广州市的四家日报为例,本文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这个弱势社群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实证考察。分析的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城市报纸是否为“农民工”这个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笔者尝试运用三...
李艳红
关键词:公共表达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