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少红

作品数:6 被引量:214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杉木
  • 3篇杉木人工林
  • 3篇人工林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格氏栲
  • 1篇代数
  • 1篇凋落
  • 1篇凋落量
  • 1篇凋落物
  • 1篇养分归还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质
  • 1篇杉木林
  • 1篇碳库
  • 1篇碳平衡
  • 1篇碳吸存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壤呼吸

机构

  • 5篇福建农林大学
  • 5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万木林自然保...

作者

  • 6篇杨少红
  • 4篇杨玉盛
  • 4篇陈光水
  • 3篇谢锦升
  • 2篇钟羡芳
  • 1篇张任好
  • 1篇解明曙
  • 1篇郭剑芬
  • 1篇高人
  • 1篇杨智杰
  • 1篇钱伟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7
  • 5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被引量:50
2006年
对福建省三明市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人工林碳库为325.9t.hm-2,比杉木人工林的(228.3t.hm-2)高43%。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库分别占人工林碳库的65.9%和57.5%,矿质土壤层碳库则分别占32.5%和40.3%,而2种森林的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和死细根碳库占人工林碳库均不超过1%。格氏栲人工林的干材(干+皮)碳库分别占乔木层碳库的55.8%,而杉木人工林的则为75.4%。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在6年生前连年碳积累速率略高于格氏栲人工林,但7年生后则低于格氏栲人工林。格氏栲乔木层连年碳积累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15年生时)早于杉木人工林的(10年生时),其碳积累的数量成熟龄(>33年生时)则迟于杉木人工林的(20年生时)。从碳吸存的角度看,格氏栲是一个比杉木更加优良的人工林树种。
杨玉盛陈光水王义祥谢锦升杨少红钟羡芳
关键词:人工林碳库格氏栲杉木
不同栽杉代数杉木林C库与C吸存被引量:17
2006年
对福建南平市王台镇溪后村安曹下及邓窠的不同代数杉木林C库和C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1代杉木林C库总量为251.165t/hm2,分别为2代(193.471t/hm2)和3代(161.716t/hm2)的1.29倍和1.55倍,其中活植物体和死生物体C贮量分别占72.91%和27.09%。而林下植被碳贮量随着连载代数的增加而增加,3代林分别为2代林、1代林的2.33倍和3.67倍。1代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的C贮量为2.799t/hm2,是2代和3代的1.09倍和1.52倍。1代杉木林土壤的C贮量分别是2代和3代的1.09倍和1.19倍。1代、2代和3代杉木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代杉木林乔木层C当年净固定量为7.653t/hm2,分别是2代和3代的1.46倍和1.9倍。1代杉木林C年归还总量(凋落物量)是1.25t/(hm2·a),分别是2代和3代的1.1倍和1.34倍。
杨少红高人陈光水张任好
关键词:杉木林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2种天然林及杉木人工林凋落量及养分归还被引量:67
2006年
通过对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以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TSO)和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ALG)为建群种的2种天然林及杉术(Cunninghamia lanceolata,29年生)人工林凋落量与养分归还为期3a(2000,2002年)的研究表明。3种林分年均凋落量(t·hm^-2)范围从杉木人工林的4.63t·hm^-2到观光木林的6.74t·hm^-2,叶所占比例范围为62%-69%。细柄阿丁枫林凋落量每年只出现1次峰值(3月份或4月份),观光木林的出现2次(3月份、6-8月份)。而杉木林的则出现3次(3月份或4月份、6—8月份和11—12月份)。3种林分Ca和Mg年归还量大小排序与按总凋落量的不同。除杉木人工林的Ca年归还量最大外,其余养分年归还量均以观光木天然林的最大。通过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归还中,落叶是养分归还的主体。与针叶树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的凋落量大、养分归还量高,具有良好维持地力的能力。因此,保护和扩大常绿阔叶林资源已成为南方林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措施之一。
郭剑芬陈光水钱伟杨少红杨玉盛郑群瑞
关键词:凋落物养分归还观光木细柄阿丁枫杉木
土壤轻组有机质研究进展被引量:53
2006年
土壤有机质在碳和氮循环及维持土壤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密度分组技术可将土壤有机质分成轻组和重组.轻组密度一般<2.0 g.cm-3,通常用密度浮选法分离得到,早期分离轻组的重液是有机溶剂,目前多用水溶性无机盐,结合密度和颗粒大小的分离技术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轻组主要由可识别的不同分解阶段的植物残体组成,还包括孢子、种子、动物残体、微生物的残骸以及一些吸附在碎屑上的矿质颗粒.土壤轻组仅占土壤质量的一小部分,但轻组的碳含量一般显著高于全土.轻组物质的碳氮比高,周转速度快,是易变有机碳的良好指标.土壤轻组一般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大部分聚集在土壤表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轻组主要受残留物输入的时间、数量、组成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轻组对耕作经营措施、作物轮作制度、土地利用、施肥等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密度分组与颗粒大小分组技术的结合是今后研究轻组的主要技术手段,土地利用和经营管理的变化对土壤轻组数量和性质的时空动态影响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谢锦升杨玉盛解明曙杨少红杨智杰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约为1550Pg,约是陆地植被总碳储量的3倍、大气碳库的2倍。土壤每年以土壤呼吸形式向大气排放的60~80PgC,是人类燃烧化石能源排放到大气的12~16倍。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土地利用和...
杨少红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
文献传递
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吸存与碳平衡被引量:31
2007年
To provid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species selection for carbon plantation, differences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pattern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two 36-year-old plantations of broadleaved species, Castanopsis kawakamii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in Sanming, Fujian. Annual net carbon sequestration was 13.639 and 6.599 t C·hm -2 a -1 , respectively, in the C. kawakamii and the C. lanceolata, among which the annual biomass C increment and the litterfall production was evenly distributed. To the annual net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stem (wood plus bark) increment was much lower, and that of branch increment was much higher in the C. kawakamii than in the C. lanceolata (26.6% versus 40.3%, and 11.5% versus 0.3%). In both plantation, the above and belowground litterfall accounted 60% and 40% respectively for the annual litterfall production, which was estimated 7.183 t C·hm -2 a -1 in the C. kawakamii and 3.554 t C·hm -2 a -1 in the C. lanceolata. Annual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a C loss of 5.983 and 2.984 t·hm -2 a -1 from soil to atmosphere in the C. kawakamii and the C. lanceolata, respectively. Carbon balance analysis showed there were a positive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C sink), 7.656 and 3.615 t C·hm -2 a -1 , for the C. kawakamii and the C. lanceolata, respectively. For the purpose of carbon management, C. kawakamii might be a more suitable species than C. lanceolata in local region.
杨玉盛陈光水王义祥谢锦升杨少红钟羡芳
关键词:格氏栲杉木碳吸存碳平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