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志强

作品数:17 被引量:160H指数:8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社会学
  • 11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苗族
  • 4篇文化
  • 4篇民族
  • 4篇国家化
  • 3篇人类学
  • 3篇民族社会
  • 2篇地域文化
  • 2篇主体性
  • 2篇族群
  • 2篇蚩尤
  • 1篇地化
  • 1篇行纪
  • 1篇炎黄子孙
  • 1篇彝族
  • 1篇云贵高原
  • 1篇知识
  • 1篇知识界
  • 1篇人类学调查
  • 1篇人类学学者
  • 1篇日本民族

机构

  • 17篇贵州大学
  • 4篇日本学术振兴...
  • 2篇东京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铜仁职业技术...

作者

  • 17篇杨志强
  • 1篇曹端波
  • 1篇张可然
  • 1篇徐杰舜
  • 1篇杜佳
  • 1篇罗婷
  • 1篇安芮
  • 1篇赵旭东
  • 1篇张旭

传媒

  • 3篇贵州大学学报...
  • 2篇青海民族研究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民族研究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民族论坛
  • 1篇中国边疆史地...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华民族共同...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走廊”研究启示:跨越族群的“地域共同体”建构
2023年
本文在探讨“三大民族走廊”特点的基础上,就“苗疆走廊”研究率先提出的“地域整体性”和“文化共性”等问题做了回顾和进一步的阐述。继而通过梳理和总结贵州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中所面临的裂痕和困惑,以近期全国关注的贵州“村超”活动为例,就多民族地区的“地域共同体”建构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文章提出应把多民族地区地域共同体建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探讨民族文化多样性背后共通的底层逻辑等观点。
杨志强
关键词:民族走廊云贵高原
跨“民族”视野下的地域社会与文化——由“款”组织所见的地域与民族社会的关系被引量:4
2011年
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民族构成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在一些多民族杂居分布的地域社会中,文化现象并非以"民族"为单位而呈现出某种地域整体性特征。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侗等族社会中流行的"款"这一传统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地域共性特征的分析,进而比较了苗族三大方言中黔东方言的"黑苗"与湘西方言的"红苗"在清代苗民起义中组织形式的不同,揭示了地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跨"民族"的文化"共性"现象。并对长期以来的惯于从"民族文化"视野对"地域文化"进行人为"分割"的倾向提出了若干反思。
杨志强张可然
关键词:苗族民族地域文化
20世纪初鸟居龙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人类学调查及其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1902-1903年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人类学调查,是外国人在中国进行的早期人类学调查活动之一。基于此次调查,鸟居提出了田野与文献相结合,注重文化风俗研究等新的见解,对后来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有关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介绍及分类,作为一种知识体系,间接参与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话语的建构过程之中。
杨志强罗婷
关键词:人类学调查
前近代时期的族群边界与认同——对清代“苗疆”社会中“非苗化”现象的思考被引量:8
2011年
清朝中期以后,在"苗疆"地域的部分"苗种"的族群社会中,其群体意识中出现了强烈否认自身为"苗"的所谓的"非苗化"现象①**。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解读,具体分析了导致出现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及社会文化等原因。并对前近代时期,由"王化"与"教化"所象征的中华帝国的双重"华夷体系"结构下的政治及文化边界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清朝中后期各"苗种"社会在汉化过程中,其内部形成的差异导致的新的族群边界和认同的产生,其实是一种"结构重现"的现象,它与近代以后的"民族"形成与认同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历史关联。
杨志强张旭
关键词:教化族群认同族群边界
日本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被引量:2
2016年
日本自20世纪初叶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中国西南苗族地区展开人类学调查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日本的苗学研究极具特点,事实上被置于日本民族文化起源的框架内讨论而具有鲜明的"自我呈现"之色彩。本文在长期资料搜集基础上,并参照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文献,对日本的苗族/Hmong研究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以解读日本苗学研究所呈现出的独特视角及苗学观。
杨志强安芮
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被引量:18
2010年
苗族在中国素以历史悠久、苦难深重的民族而闻名。然而,事实上这一印象是进入近代以后才形成的。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中国苗族最初作为近代民族集团诞生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具体探讨了在前近代时期,曾经是南方是非汉系族群泛称的"苗",在20世纪初叶兴起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是如何作为近代民族集团的"苗族",首先在汉文化这一"他者"的语境中被建构起来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杨志强
关键词:苗族华夷之辨
建国初期社会改革与民族社会的国家认同——以贵州省炉山县(今凯里市)为个案
2022年
新中国建立以前,在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下,云贵高原地区的民族关系基本上处于“合而不谐”之状态。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五大任务”“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社会(民主)改革,激发出少数民族社会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和无比热爱之情。从国家认同角度看,该时期可谓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重要历史时期。本文以贵州省苗汉杂居的炉山县(今凯里市)为区域研究个案,以苗汉关系变迁的历史背景为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部分开放的馆藏档案资料等,就建国初期中共在苗族地区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措施、过程,以及对苗族社会的国家认同带来的影响等进行了若干梳理与回顾。文章认为:新政权推动的一系列社会改革,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苗族社会对“官府”和主流社会的态度,就在于很好地利用了“阶级”观点来化解“民族”间的恩怨与对立,并将苗族社会历史上的反抗斗争和苦难记忆嵌入国家叙事层面予以合法化和全面肯定,从而有效地化解了千百年来苗族社会与主流社会及“官府”间的恩怨情仇,树立起苗族“富于反抗斗争”的民族新形象,唤醒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强烈认同与归属感。
杨志强张亚萌
关键词:国家认同
“蚩尤平反”与“炎黄子孙”——兼论近代以来中国国民整合的两条路线被引量:2
2010年
自1992年开始兴起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以来,在20世纪初期民族主义思潮中诞生的"炎黄子孙"的言说又被重新提起,并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围绕着"炎黄子孙"这一提法以及在全世界华人中兴起的"炎黄热",却引起了来自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异议与争论。本研究拟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汉族社会和苗族社会中兴起的"炎黄热"以及"蚩尤热"的追踪和考察,对在清末民初形成的"炎黄子孙"与"中华民族"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近代中国国民整合路线的不同内涵加以初步的整理与分析。
杨志强
关键词:苗族蚩尤炎黄子孙
鸟居龙藏与西南中国——以其著《西南中国行纪》为中心被引量:2
2020年
20世纪初,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所进行的人类学调查之旅,其调查成果不仅受到当时在日中国学者的关注,对民国时期中国南方民族的分类等带来影响,并且鸟居提出中国西南诸族与日本的渊源关系等观点也成为战后日本民族起源论的滥觞。基于此次调查,鸟居龙藏先后出版了两部有关中国西南民族的重要著作,其中《苗族调查报告》一书1936年被译成中文出版,然另一本基于调查日志整理而成的《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南中国》虽然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却一直未有完整的中译本问世。近期,《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南中国》中译本即将由商务印书馆更名为《西南中国行纪》出版发行。值此之际,笔者拟以该书为中心,就其颇具“深描”功底呈现出的资料价值、鸟居龙藏一些重要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本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若干回顾与介绍。
杨志强
关键词:苗族
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被引量:65
2012年
元明时期新开辟的从湖广经贵州通往云南的"东路"驿道,不仅是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往来的主要交通命脉,并且也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版图的变化。本文首次提出了"古苗疆走廊"这一概念,初步探讨了这条走廊对贵州省的建省、明清时代"苗疆"地区的"国家化"过程以及民族关系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古苗疆走廊"的地域及族群文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就今后推进"古苗疆走廊"作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的可能性问题,也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杨志强赵旭东曹端波
关键词:国家化文化线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