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玲俐

作品数:10 被引量:150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卒中
  • 7篇卒中后
  • 6篇抑郁
  • 3篇发病
  • 3篇发病机制
  • 2篇缺血
  • 2篇西酞普兰
  • 2篇脑卒中
  • 2篇急性
  • 2篇甲状腺
  • 2篇艾司西酞普兰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低血清
  • 1篇血清
  • 1篇血性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深部
  • 1篇神经病

机构

  • 7篇东南大学
  • 4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杨玲俐
  • 5篇张志珺
  • 1篇隋毓秀
  • 1篇孙鼎明
  • 1篇张霞
  • 1篇郭怡菁
  • 1篇叶冬青
  • 1篇钱俊枫
  • 1篇曹勇军
  • 1篇钱方媛
  • 1篇尤寿江
  • 1篇栾军祥
  • 1篇徐志强
  • 1篇徐加平
  • 1篇孙娟娟
  • 1篇张丹
  • 1篇张钰
  • 1篇林代华
  • 1篇刘翠梅

传媒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神经病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性和专业性的临床学科,临床教学是其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促进其向临床医生角色转变。
杨玲俐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神经病学临床教学
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及其发病机制探讨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临床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发病6个月时抑郁的发生率及其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连续入组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7例,分别于入院1...
杨玲俐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白细胞介素18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病机制
文献传递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发生和短期转归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与患者颅内大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和短期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脑MRA、颅脑CTA及DSA结果,将卒中患者分为颅内大动脉分为血管狭窄组(n=146)和非狭窄组(n=79),并将狭窄组按狭窄程度分为1-6组,每组代表一个等级。在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尿酸、甲功、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出院时或发病后14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结果:颅内大动脉血管狭窄组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1)。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优势比(odds ratio,OR)1.0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05);P<0.05]水平升高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升高与短期转归不良有关(P<0.01),但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丧失统计学意义(OR:0.998,95%CI:0.993~1.002;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血管狭窄组狭窄程度及短期转归无关短期转归无关。
张丹刘翠梅徐志强冷翠花杨玲俐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卒中严重性、TOAST及OCSP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分为甲状腺激素分泌正常组(n=143)、甲状腺激素分泌增高组(n=49)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n=28)。甲状腺素(T3、T4、FT3、FT4及TSH)水平检测采用放免法。结果(1)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及增高组平均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2)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及增高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3);(3)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及增高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低于正常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4)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及增高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及心源性栓塞型(CE)比例高于正常组,小动脉病变型(SAO)比例低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高或者减低)多见于高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高C反应蛋白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患者伴有高的卒中严重性及高的TACI型比例。
韩侨张钰尤寿江徐加平梁迎芝孙娟娟张霞杨玲俐曹勇军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甲状腺激素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被引量:21
2008年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神经生物学机制和社会心理学机制,国内外研究一直无一致结论。目前认为,PSD是各种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杨玲俐张志珺
关键词:卒中抑郁发病机制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脑白质疏松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发生与脑白质疏松的关系。方法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在脑卒中发病14d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1V)诊断标准进行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其中60例(35.7%)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脑卒中后抑郁组),剩余患者中随机选取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60例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纳入脑卒中后非抑郁组。对2组患者采用Fazekas评分方法和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ARWMC)量表评估脑白质疏松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并且依据各变量在单因素分析中的检验水平(P〈0.05)及临床意义筛选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组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WMHs)评分和额叶区ARWMC评分明显高于脑卒中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3L(P〈0.05)。2组间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VWMHs)及顶枕区、颞区、幕下区、基底节区ARWM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WMHs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40,95%CI:1.194—2.536,P=0.004)。结论严重的深部脑白质疏松可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发生的易患性。
钱俊枫张志珺钱方媛杨玲俐栾军祥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脑白质疏松
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被引量:38
2007年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在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为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是继发性抑郁的一种.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康复时间,增加认知功能损害以及自杀意念和自杀成功率,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病死率,给患者亲属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了解PSD的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PSD识别率和治疗率,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杨玲俐张志珺
关键词:卒中抑郁流行病学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被引量:24
2007年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抑郁相似,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为主要特征,还伴有思维迟缓、睡眠障碍、无价值感、负罪感甚至自杀倾向等.……
郭怡菁杨玲俐隋毓秀张志珺
关键词:卒中抑郁发病机制
艾司西酞普兰通过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减轻大鼠卒中后抑郁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组、PSD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每组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unpredictablemildstress,CUMS)加孤养建立PSD模型。假手术组和MCAO组不CUMS也不孤养,PSD组CUMS并孤养,艾司西酞普兰组在开始CUMS和孤养时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干预[10mg/(kg·d),腹腔注射,共3周]。在基线以及CUMS后7、14和21d利用蔗糖溶液消耗和旷野试验进行抑郁样行为学评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UMS后22d时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8水平。结果CUMS后21d时,PSD组体重、蔗糖溶液消耗、垂直运动得分和水平运动距离均较假手术组和MCAO组显著性降低和缩短(P均〈0.01),艾司西酞普兰组体重、蔗糖溶液消耗和水平运动距离均较PSD组显著性增加(P〈0.05或P〈0.01)。CUMS后22d时,PSD组血清IL-18水平较假手术组和MCAO组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艾司西酞普兰组血清IL-18水平较PSD组显著性降低(P〈0.05),但各组间IL-6和TNF-α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CUMS后22d时,血清1L-18水平与蔗糖溶液消耗(r=-0.415,P=0.044)、旷野试验中水平运动距离(r=-0.508,P=0.011)均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垂直运动得分(r=-0.390,P=0.059)和体重无显著相关性(r=-0.216,P=0.311)。结论PSD模型大鼠血清IL-18水平显著性升高,艾司西酞普兰能显著性降低PSD大鼠血清IL-18水平并改善抑郁样行�
杨玲俐叶冬青林代华
关键词:卒中西酞普兰白细胞介素-18疾病模型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36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的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7例,根据入院14d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分析PSD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卒中类型、病灶部位、脑梗死容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BMI)、卒中家族史、卒中病史、颈动脉斑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等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组PSD发生率为37.0%(47例)。PSD组脑梗死比率、伴高血压病比率、脑梗死容积、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PSD组,BI和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非PSD组(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高血压和入院时BI与PSD独立相关(OR=5.084,95%CI:1.255~20.592,P=0.023;OR=4.846,95%CI:1.447~16.225,P=0.010;OR=0.966,95%CI:0.951~0.981,P<0.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患者PSD的发生率较高,脑梗死、高血压和入院时BI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玲俐张志珺孙鼎明
关键词:发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