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翌
- 作品数:15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疗效评价的研究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分析CTd,肠造影(CTE)对克罗恩病(CD)治疗前后疗效判定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肠镜、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CD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且经治疗后判断疗效为有效或临床缓解。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CTE检查,并同时行肠镜检查,两次CTE检查相距3~6个月。分析每一病灶的部位、肠壁厚度、肠壁增厚模式、肠腔狭窄、肠管直径、强化特点、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并结合MSCT重建图像,最后做出诊断。CT值及肠壁厚度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数据分析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50例CD患者治疗后病变范围缩zJq7例,占34%;病变范围不变30例,占60%;病变范围增大3例,占6%。经有效治疗后41例(82.0%)患者肠壁变薄、5例(10%)不变、4例(8%)增加。全部病例治疗前肠壁厚度为8.8±2.9mm(4.1~14.9mm),治疗后肠壁厚度为6.2±1.7mm(P〈0.01)。治疗后肠壁门脉期CT值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治疗后内膜强化的类型较治疗前也有显著变化,治疗后A型减少,47.6%,D型增加增加48.5%(P〈0.05)。治疗后梳征较治疗前显著减少(60%vs88%)(P〈0.01)。治疗后中重度狭窄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有所减少(P〈0.01)。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ROCanalysis)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黏膜强化及肠壁增厚是判定CD活动度最有效的指标。结论:CTE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判定CD疾病活动度及评价疗效并指导治疗。
- 吴颖为杨明慧唐永华郝楠馨林翌陶晓峰缪飞韩永顺
- 关键词: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疗效判定活动度
-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IMT厚度及其微循环的灌注研究
- 常时新林翌李绍军诸静其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杜育杉周国兴晏玉秋李树凤刘伟潘海虹
- 该项目由社发局医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PW2003-A13,起止日期:2003.12~2006.12,资助总额:2万。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的脱落和栓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斑块的发展速度及性质能够反映出心脑血管病...
- 关键词:
- 关键词: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
- MR心肌延迟期强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CTA结果的对照分析
- MR心肌延迟强化(Delay Enhancement,DE)能有效地检测急性、慢性心肌坏死(含瘢痕),从而评估心肌活性,对临床拟行血运重建术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DE MR在3T上的应用已日趋成熟,相对于1.5T MR...
- 常时新郝楠馨杜育杉王崴林翌宗根林王轶彬汪波晏玉秋李树凤曹开明李绍军
- 文献传递
- 老年与非老年肺动脉栓塞双源CT肺动脉造影影像特征探讨
- 2012年
- 目的分析老年人和非老年人肺动脉栓塞(PE)在双源CT肺动脉造影(DECTPA)上的解剖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像表现,提高亚段级PE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老年(≥60岁)与非老年(<60岁)PE患者各32例,所有患者行DECTPA检查,以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DECTPA图像及PE栓子形态、解剖分布。结果 (1)PE解剖分布特点:老年组PE与非老年PE组分布相似。老年组孤立性肺亚段PE(ISSPE)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χ2=5.85,P<0.05)。(2)CTPA直接征象:1级肺动脉两组均未见栓塞病例;2级肺动脉PE分布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6、1.275、0.002,P>0.05);3级肺动脉PE分布以偏心型充盈缺损为主,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3,P<0.05);4~5级肺动脉三型PE征象所占比例各不相同,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9、8.162、5.342、3.785、8.624、6.852,P<0.05)。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χ2=7.819,P<0.05;χ2=4.267,P<0.05);非老年组以支气管动脉扩张征最常见。(3)DECTPA图像后处理技术:段、亚段级肺动脉显示率上,MPR优于MIP、V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20、27.974、2.902、9.111、49.049、17.963,P<0.05)。结论 PE解剖分布上老年与非老年患者相似,但老年组患者ISSPE的发生率要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老年PE分布类型以偏心型充盈缺损为主。
- 沈璐查期赵江民赵江民
- 关键词:肺栓塞血管造影术
- MR心肌延迟期强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CTA结果的对照分析
- 采用无创性的DE MR和冠脉CTA技术对评价心肌坏死和供血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能够预测血管成形术后心肌功能可否恢复,为临床拟行血运重建术的患者提供术前指导。DE MR能清晰显示心肌坏死的位置、程度,其结果与冠脉CTA结...
- 常时新李树风曹开明李绍军郝楠馨杜育杉王崴林翌宗根林王轶彬汪波晏玉秋
-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磁共振成像
- 文献传递
- 3.0T表观扩散系数与直肠癌病理分型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直肠癌患者病理类型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组别患者ADC值,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各因素的ADC鉴别界值。结果:不同T分期的患者ADC值有显著差异,淋巴结外肿瘤种植阳性患者ADC值明显低于阴性患者,术前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35 g/m L的患者ADC值明显低于CA19-9<35 g/mL的患者。ADC值对T2/T3~4、淋巴外肿瘤种植及术前CA19-9水平的鉴别界值分别为1.215×10^(-3)、1.335×10^(-3)和1.165×10-3 mm^2/s。结论:ADC值与直肠癌预后指标相关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望成为一种无创的直肠癌预后生物学标志物。
- 沈璐唐菲林翌周洁王轶彬宗根林习芊张蕾
- 关键词:表观扩散系数扩散加权成像直肠癌预后因素
- 克罗恩病的MDCT小肠造影被引量:28
- 2009年
-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CTE)特征,探讨CTE在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经临床、影像学、肠镜、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66例(研究组),所有患者皆符合WHO关于CD的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行CTE检查,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系统无明显病变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心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碘过敏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每一病灶的部位、肠壁厚度、肠壁增厚模式、肠腔狭窄、肠管直径、强化特点、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并结合MDCT重建图像作出诊断。CT值及肠壁厚度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数据分析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克罗恩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回肠(80.3%),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肠壁增厚(95.5%)。CTE检查除了能显示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外,还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周围的并发症,包括肠系膜水肿及增厚、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蜂窝织炎、腹腔脓肿、窦道和窦管形成。66.7%患者可见梳征,有梳征的患者多为A型或B型肠壁增厚(65.9%),而无梳征患者多为C型或D型肠壁增厚(78.9%)(P<0.01),提示梳征与疾病活动度相关。结论: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并发症诊断具有独到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还应结合临床症状、肠镜检查以及传统的钡剂小肠造影以正确、完整诊断CD。
- 吴颖为唐永华郝楠馨林翌顾培祥缪飞
- 关键词: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
- 心电图编辑在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数据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评价ECG编辑功能对修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相位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69例患者中,偶发房早24例,偶发室早33例,缓慢型房颤5例,快速率房颤3例,频发室早3例,Ⅱ度Ⅰ型窦房阻滞1例。经ECG编辑处理后,图像质量达到优者26例,占38%;良者32例,占46%;中者5例,占7%。图像质量差者6例,占9%。结论ECG编辑功能对改善偶发早搏(房早、室早)、较慢心率下(≤70次/分)房颤患者的CTA图像质量有较大帮助,但对频发早搏、较快心率下的房颤无明显作用。
- 汪波常时新许楠林翌刘玮潘海虹晏玉秋李树凤
-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心率
- MD-CTA对颈动脉不同类型粥样斑块血管壁强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通过分析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壁的强化特征,评价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212例临床拟诊为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接受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检查。根据颈动脉有无AS斑块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析斑块的类型并测量邻近血管壁的强化程度,评价管壁强化特征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102例,共检出斑块145处,43例发生在双侧,59例发生在单侧。其中富含脂质的斑块16处,纤维化斑块34处,钙化斑块95处。相应的血管壁强化程度:富含脂质斑块为(33.63±7.02)HU,纤维化斑块为(25.21±7.54)HU,钙化斑块为(22.67±4.08)HU。而110例对照组血管壁强化程度为(26.45±6.47)HU。统计学分析显示富含脂质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P=0.0001);纤维斑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45);钙化斑块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t=5.07,P<0.05)。富含脂质斑块的强化程度与管壁强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r=0.89,P<0.01)。结论AS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血管壁强化程度越高提示斑块稳定性越差。
- 常时新李绍军林翌曹开明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
- 关键词:颈动脉血管壁斑块
- 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壁的强化特征,评价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48例临床疑为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中61例行CTA、87例行CE-MRA检查,分析斑块的类型并测量邻近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价管壁强化特征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CTA组部分患者与DSA对照。结果:CTA组:狭窄血管74支,轻度狭窄34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9支,3支完全闭塞;软斑块32块,硬斑块25块,溃疡斑6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部分患者与DSA比较,二种检查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无显著性差异。CE-MRA组:狭窄血管79支,轻度狭窄28支,中度狭窄33支,重度狭窄13支,5支完全闭塞;软斑块28块,硬斑块49块,血栓2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结论:CTA和CE-MR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各有优势,能够为临床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提供非常可靠准确的信息。
- 诸静其常时新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李绍军林翌杜育杉王葳曹开明周国兴
-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硬化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