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建

作品数:11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模型试验
  • 4篇地震稳定性
  • 4篇振动台
  • 4篇振动台模型
  • 4篇振动台模型试...
  • 4篇台模
  • 3篇弹塑性
  • 3篇亚塑性
  • 3篇土体
  • 3篇本构
  • 2篇大型振动台
  • 2篇断层
  • 2篇振动
  • 2篇土质边坡
  • 2篇边坡
  • 1篇地震
  • 1篇地震永久变形
  • 1篇地震作用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工程

机构

  • 7篇河海大学
  • 7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10篇沈建
  • 7篇陈新民
  • 3篇魏平
  • 3篇黄文雄
  • 1篇刘莉娇
  • 1篇杨春柳

传媒

  • 2篇工业建筑
  • 2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水运工程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9年
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有稳定安全系数法、地震永久变形法、模型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法四种。对这四种方法,并主要对基于概率理论的地震永久变形简化耦合算法(Bray-Travasarou法(2007))和振动台模型试验法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内容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方法的发展提出建议。
沈建陈新民魏平
关键词: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地震永久变形振动台模型试验FLAC
基于应力响应包络的土体典型本构模型比较
应力响应包络是定性研究土体本构模型特征的一个有效工具。本文针对亚弹性、弹塑性及亚塑性等三种典型的土体本构模型,利用应力响应包络比较了不同模型各自的特点,分析了不同模型的应力响应包络在主应力空间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亚弹...
黄文雄沈建
关键词:弹塑性亚塑性
地震作用下隧道易损性的整体风险评估被引量:2
2010年
综合考虑影响隧道安全的各主要因素,运用整体风险分析法评估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使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影响隧道易损性的因子;运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隧道易损性的权重组合值,绘出隧道的风险评估图;通过收集的隧道震害资料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运用整体风险分析法评估地震作用下隧道的易损性是完全可行的。
刘莉娇陈新民魏平沈建
关键词:地震隧道易损性
断层错动在砂土中传播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自行研制的模型箱,以砂土为材料模拟45。和60。倾角下逆断层错动时的裂缝在土体中的发展模式、断层在地表的露头位置、以及断层错动的位移量与土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破坏面传播到地表所需的断层垂直位移与土体厚度成正比,且断层垂直位移与土体厚度的比值在2%~8%之间;断层的垂直位移△H和断层的水平传播距离L的比值(△H/L)与△H成反比,且比值随着△H的变大而快速减小,最大降幅是45°倾角下砂体厚度为35 cm时,由破坏起始点时的70%,降到断层地表露头时的6.9%;同一倾角,不同土体厚度比较可得:土体厚度越大,传播到地表的水平传播距离越大,且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破裂在地表露头位置的角度减小等。
杨杰陈新民沈建
关键词:断层错动模型试验
断层断裂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11年
逆断层的错动角度、错动的位移量以及土体性质等都会对上覆土层造成不同的影响。利用美国Cornell大学断裂力学小组开发的Franc2d有限元软件,对断层地表露头位置、断层在土体中传播模式以及断层的不同厚度与断层水平扩展距离间的关系,断层不同厚度与断层抬升的垂直高度间的关系进行断层错动的模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杨杰陈新民沈建
关键词:断层
下蜀土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Ⅰ)——模型试验设计被引量:8
2010年
为研究下蜀土边坡的地震稳定性,选用天然下蜀土,按照Meymand的相似法则,对一坡高为0.5m、宽度为1.05m、坡角为45°的模型边坡进行了几何相似常数为20的1g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详细设计。首先,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了模型边坡尺寸适当的边界范围,模型边坡地基厚度、坡脚前缘和坡肩后缘长度均取为0.5m;其次,按照确定的模型几何尺寸设计了符合试验要求的模型箱,其内壁净尺寸(长×宽×高)为1500mm×1050mm×1100mm,属刚性模型箱,且不会与模型边坡发生共振;最后,制定了包括加速度和位移在内的数据量测策略,运用拟静力法求得下蜀土边坡平均屈服加速度为0.561g,综合确定了地震动峰值(PGA)按0.1g、0.3g、0.6g和0.9g的顺序逐级加载的原则,并制定了详细的试验步骤,从而可保障试验得到可靠的结果。
陈新民沈建魏平杨杰
关键词:地震稳定性振动台模型试验
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动力模型试验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10年
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动力模型试验主要有ng条件下的动力离心机模型试验和1 g条件下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两种。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两种动力模型试验的基本内容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此外,对振动台模型试验中涉及到的相似法则和模型箱等两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最后,简要对今后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动力模型试验的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沈建陈新民魏平杨春柳
关键词:地质工程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离心机模型试验振动台模型试验
下蜀土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Ⅱ)——试验结果及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选用天然下蜀土,设计并完成了一几何相似常数为20、坡高为0.5 m、坡角为45°的模型边坡1 g大型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模型边坡动力特性、动力反应及宏观变形等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下蜀土边坡的地震反应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下蜀土边坡有着稳定的一、二阶自振频率和阻尼比,随着地震动加载幅值(PGA)逐渐增大,其一阶自振频率逐渐减小,一阶阻尼比逐渐增大;坡高范围内,PGA放大系数均大于1,且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并在坡肩处达到最大,其在坡脚处的值小于水平方向其他位置处的值,输入El Centro波(经时间相似常数4.47压缩)时的值分别大于输入El Centro原波和Kobe波(经时间相似常数4.47压缩)时的值;随着输入PGA的增大,土体非线性特征逐渐增强,边坡也逐渐趋于失稳破坏状态;震后模型边坡坡脚、坡顶等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说明边坡中出现了通过坡脚的(潜在)滑动面。
陈新民沈建魏平杨杰
关键词:地震稳定性振动台模型试验动力特性动力反应
基于应力响应包络的土体典型本构模型比较
应力响应包络是定性研究土体本构模型特征的一个有效工具。本文针对亚弹性、弹塑性及亚塑性等三种典型的土体本构模型,利用应力响应包络比较了不同模型各自的特点,分析了不同模型的应力响应包络在主应力空间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亚弹...
黄文雄沈建
关键词:弹塑性亚塑性
文献传递
基于应力响应包络的土体典型本构模型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应力响应包络是本构模型切线刚度的一种几何表达,也是研究本构模型定性特征的有效工具。针对亚弹性、弹塑性及亚塑性等3种类型的土体本构模型,分别以邓肯模型、剑桥模型和Gudehus-Bauer模型为例,讨论了相应的应力响应包络形态,并比较了3类模型各自的特点。并且,通过分析不同模型的应力响应包络及其在主应力空间中的变化规律,说明了亚弹性模型用于模拟土体的加、卸载存在着本质缺陷;弹塑性模型在屈服面附近的中性变载和卸载响应存在一定的问题;亚塑性模型描述的土体切线模量随应变增量方向连续变化的特征比较合理,但简单亚塑性模型难以准确模拟土体不排水剪切应力路径。
黄文雄沈建
关键词:本构模型弹塑性亚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