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大任

作品数:3 被引量:150H指数:3
供职机构:台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定年
  • 2篇造山带
  • 2篇锆石
  • 2篇变质
  • 1篇新元古代
  • 1篇岩浆
  • 1篇岩浆岩
  • 1篇元古代
  • 1篇杂岩
  • 1篇中段
  • 1篇山带
  • 1篇苏鲁造山带
  • 1篇祁连造山带
  • 1篇中生代
  • 1篇中生代岩浆岩
  • 1篇中新元古代
  • 1篇锆石SHRI...
  • 1篇麻粒
  • 1篇麻粒岩
  • 1篇花岗岩

机构

  • 3篇台湾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温大任
  • 1篇宋彪
  • 1篇钟孙霖
  • 1篇万渝生
  • 1篇刘敦一
  • 1篇季建清
  • 1篇朱美妃
  • 1篇李通艺
  • 1篇钟大赉
  • 1篇钱青

传媒

  • 2篇岩石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北祁连山变质杂岩中新元古代(-775Ma)岩浆活动纪录的发现:来自SHRIMP锆石U-Pb定年的证据被引量:55
2006年
通过SHRIMP锆石U-Pb定年法,获得来自北祁连山牛心山片麻状花岗岩与雷公山片麻状石英闪长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776±10和774±23Ma.两者锆石皆有明显的岩浆振荡环带与较高的Th/U比,代表锆石是从岩浆结晶形成.上述结果可以解释为岩浆侵位年代,代表北祁连地区在新元古代(约775Ma)存在一期重要的岩浆活动.我们认为这一次岩浆活动可能与同时期全球的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这一发现与邻近地区(中南祁连与柴北缘)所发现的同时期岩浆活动时间(750—800Ma),对于理解Rodinia超大陆在中国西部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曾建元杨宏仪万渝生刘敦一温大任林宗祺董国安
关键词:北祁连造山带RODINIA超大陆裂解
八达岭基性岩和高Ba-Sr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华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对比被引量:78
2002年
八达岭杂岩侵位于华北北部 ,由辉长闪长岩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等组成 ,主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除了含 V- Ti磁铁矿的堆晶辉长闪长岩 ,整套岩石的主量元素变化范围较大 ,Si O2 =4 6 .5 %~ 75 .3% ,Mg O=5 .6 %~ 0 .2 % ,中酸性岩石的 K2 O/Na2 O为 0 .5 9~ 1.0 9。碱长花岗岩和少数石英二长岩 Ba和Sr含量较低 ,且具有明显 Eu负异常。大多数中酸性岩石 (高 Ba- Sr花岗岩 )具有如下显著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Ba,Sr和轻稀土 (L REE)富集 ,Y和重稀土 (HREE)亏损 ,L REE/ HREE强烈分离 ,Sr/ Y和 L a/ Yb比值较高 ;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中具有显著的 Nb,Ta和 Ti亏损 ,不具明显的 Sr和 Eu亏损。在 Harker图解中 ,基性岩和高 Ba- Sr花岗岩的主量元素相关性明显 ;两者还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 (REE)分配特征 ,并且 ,REE,Y,Sr,P和 Ti含量从基性到酸性逐渐降低。辉长闪长岩和高 Ba- Sr花岗岩的 Sr- Nd同位素初始值呈 EM1特征 (ISr=0 .70 5 1~ 0 .70 6 8,εNdi=- 8.2~ - 2 0 .2 ) ,大致呈负相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基性岩浆为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 ,而高 Ba- Sr花岗岩则为基性岩浆通过陆壳混染和结晶分离形成 ;富 P和
钱青钟孙霖李通艺温大任
关键词:基性岩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
喜马拉雅中段高压麻粒岩变质作用、地球化学与年代学被引量:17
2004年
研究的高压麻粒岩发现于西藏亚东以北约40公里的(Zherger-La)、出露在藏南拆离系(STDS)主构造面下盘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是继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的Nanga Barbat、Namjag Barwa和喜马拉雅中段Khatra & Marina地区、定结地区发现的榴辉岩或高压麻粒岩之后,在青藏高原上新近发现的高压麻粒岩。该麻粒岩呈岩片被包裹于花岗质片麻岩中。麻粒岩记录了两期变质作用,早期矿物组合为Grt+Cpx+Pl+Qz,属麻粒岩相变质产物,矿物成分分析显示早期矿物组合达到了平衡,并且没有表现成分扩散;后期矿物组合为Hbl+Pl+Bio或Opx+Pl,指示了较高温但相对压力较低的麻粒岩相退变变质作用,矿物成分分析和结构显示了退变作用没有达到变质平衡。显微结构可以观察到多组变质反应:Grt+Cpx+Qtz=Opx+Pl,Grt+Qtz=Opx+Pl,Grt+Cpx+L=Hbl+Pl+Bio+Mt,和Cpx+L=Hbl+Mt。根据矿物平衡关系,利用Grt-Cpx温度计和Grt-Cpx-Pl-Qz压力计估算的早期变质作用温压为T=780~850℃,P=12~15kbar,相对应的地温梯度16℃~18℃/km。借用Hbl-Pl温度计和Al^(tol) in Hbl压力计估算的晚期变质作用温压为T=730~760℃:P=4~6kbar,相当的地温梯度为38℃~50℃/km。变质作用P-T演化呈等温降压轨迹,指示麻粒岩地体从增厚(或俯冲)地壳到减薄增温(或部分熔融)地壳,进而被快速剥露地表的构造过程。初步的地球化学结果表明高压麻粒岩原岩可能相当于大陆拉斑玄武岩。麻粒岩锆石SHRIMP年代学有两组相对集中的年龄分别为98±5Ma(5 spots)和17.0±0.3Ma(13 spots)。高压麻粒岩的两期变质作用的温度都在700℃以上,略高于锆石U-Pb同位素体系计时封闭温度,推断17Ma是高压麻粒岩变质后发生折返,随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剥露冷却的年龄;98.4Ma的测年结果被推测是高压麻粒岩原岩形成的年龄。在喜马拉雅山,高压麻粒岩记录了类似增厚地壳到减薄地壳的转变一方面可能是地壳�
季建清钟大赉宋彪朱美妃温大任
关键词:高压麻粒岩变质作用锆石SHRIMP定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