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满都夫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社会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哲学
  • 2篇对象化
  • 2篇对象化活动
  • 2篇艺术
  • 2篇哲学本体
  • 2篇哲学本体论
  • 2篇人类学本体论
  • 2篇审美
  • 2篇自然界
  • 2篇本体论
  • 1篇帝国
  • 1篇多神教
  • 1篇一神教
  • 1篇艺术源流
  • 1篇异化劳动
  • 1篇音乐
  • 1篇音乐美学
  • 1篇游牧
  • 1篇游牧生活
  • 1篇源流

机构

  • 7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8篇满都夫

传媒

  • 5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中国音乐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年份

  • 1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0
  • 1篇1987
  • 1篇198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论民族民间音乐的美学本质被引量:5
2000年
满都夫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审美特征
全文增补中
蒙古民间艺术中人与自然统一的审美观
1994年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的人和哲学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
满都夫
关键词:自然界哲学实在性
全文增补中
人类学本体论与蒙古族文化艺术源流被引量:10
1998年
本文从人类学本体论———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及其对象化活动出发,对蒙古族游牧生活和游牧文化艺术源流及其美学原则作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蒙古族古代文化艺术源流,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蒙古族审美感觉和美学原则的基本特征。该文还以蒙古族《火神祭祷诗》为例揭示了蒙古萨满教生成发展阶段,以蒙古族神话传说和岩画的对应关系阐述了其内涵外延,以及它们对蒙古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满都夫
关键词:萨满教民间文化艺术游牧生活
《蒙古秘史》的思维形式被引量:1
1993年
《蒙古秘史》作为13世纪40年代使用畏吾儿蒙古文的“第一代”贵族文人的作品,一方面它同蒙古族古代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有它不同于以往传统古代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自己时代的,独特的新内容及其思维特征。
满都夫
关键词:《蒙古秘史》思维形式传统文化蒙古族
全文增补中
人类学本体论与历史分工辩证法
2003年
主要概念范畴1.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质,在于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及其对象化活动的历史必然性;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需要以致劳动对自然界的惟一性和必然性;劳动在人类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的性质;劳动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对立性关系,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和各国重新科学地调整生产经济结构的必然性。2.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历史分工辩证法的自然展开过程,分工的性质,分工发展的辩证法则与社会形态以及三大分工范畴的形成;资本主义内部劳动(?)资本(?)科学的分工范畴和"异化劳动"即消灭劳动的历史辩证关系及其历史必然性;
满都夫
关键词:对象化活动本体论基础异化劳动感性活动哲学本体论
论蒙古萨满教的性质与世界观被引量:3
1986年
近年来,蒙古萨满教不断被人们提到学术论坛,并成为“蒙古学”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 蒙古萨满教对蒙古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蒙古萨满教是伴随蒙古族——包括当今被称作“蒙古”的所有古代部族——的整个原始社会和几乎全部阶级社会的主要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之一。因此,它的宗教敦义与世界观对蒙古社会历史、政治、哲学、道德、法律、天文、医学、文学艺术以至风俗习惯等等社会意识的形成发展,均起过重大的影响。虽然,蒙古萨满教的存在与发展并不是蒙古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但它作为蒙古古代和中世纪统治蒙古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上层建筑之一,作为一种宗教世界观,对蒙古社会生活的一切现实关系都发生过重要的“反作用”。无论是远古时代的蒙古诸部族的历史,或者是蒙古帝国的形成过程,以至后来蒙古帝国的瓦解和黄教传入并确立统治地位等等历史过程,都受到蒙古萨满教的重大影响,并且同它的思想世界观密切联系在一起。仪就它同黄教的关系为例来看,正如道尔吉·班扎罗夫所指出的那样:
满都夫
关键词:多神教一神教蒙古帝国世界观蒙古社会天命观
论“社会存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1990年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
满都夫
关键词:社会存在对象化活动存在物自然界
对“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商榷
1987年
本刊在1983年第5期、1985年第3期和1986年第2期先后发表了李长域同志的三篇探讨“唯物主义方法”的文章。此后陆续收到一些同志的稿件,有的表示赞同和肯定,也有的提出了商榷。现本着“双百”方针的精神,刊登其中的一篇。
满都夫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方法论哲学本体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