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桂明

作品数:20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政治系)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佛教
  • 4篇般若
  • 3篇居士
  • 3篇居士佛教
  • 3篇大乘
  • 2篇述论
  • 2篇思维
  • 2篇文化
  • 2篇佛性
  • 2篇般若学
  • 2篇大乘佛教
  • 1篇道观
  • 1篇东晋
  • 1篇东晋南朝
  • 1篇信仰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精神
  • 1篇学术事业
  • 1篇阳明学
  • 1篇一代宗师

机构

  • 13篇苏州大学
  • 2篇安徽大学

作者

  • 15篇潘桂明

传媒

  • 8篇佛学研究
  • 3篇科学与无神论
  • 1篇东南文化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古籍研究
  • 1篇东北史地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理障”说述评
2008年
"理障"说的经典出处是《圆觉经》,它为禅宗思想的流行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禅宗主张的"理障"相反,宋代理学家试图重建伦理秩序,确立"理"的本体地位,使"理"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故有必要从根本上否定佛教思想,清除禅宗"理障"说的影响。"理障"说在形式上是对"理"概念的认知态度,但实际上被转化为一个心性问题,乃至如何实现心性"觉悟"的问题。这个心性问题的核心是"复性",以及以何种方式"复性"。禅学、阳明心学的认同"理障"说,或程朱理学的批评"理障"说,相当于各自选择的"复性"模式。
潘桂明
关键词:复性禅学阳明学
宗密论“圆觉”
2007年
宗密的佛教思想主要通过对《圆觉经》的发挥而表达,对《圆觉经》的注疏是他全部学术活动的核心。在宗密看来,《圆觉经》中的"圆觉"概念既可以涵盖华严与禅,也可以融会禅宗内部顿渐各家,乃至统合全体佛教思想和修行。他希望通过《圆觉经》而发挥《起信论》精神,以即体即用思维方式和本觉心性原理解释华严宗与荷泽禅的一致性。《圆觉经》以经典形式出现,体现了最为真实的"圣言量",故可以通过它融合统一各家之说。但是,宗密对"圣言量"的重视、对佛教经典的回归,既然是以诠释"圆觉"概念为核心,那么这种回归仍然属于"中国化"范畴,所以也就不可能阻止禅宗主流思想的繁荣发展。
潘桂明
大乘瑜伽行派被引量:1
2000年
按佛教传统所说,瑜伽行派的创始人是弥勒论师。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是否实有其人无法定论,或以为在瑜伽行派形成以后,大乘佛教为弘传教义而假托弥勒菩萨之名。瑜伽行派的实际创立者当是无著和世亲兄弟两人。
潘桂明
关键词:瑜伽行派阿赖耶识
晋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以《喻疑》为中心考察
2011年
本文指出《喻疑》的思想史价值,揭示僧叡等佛教学者的理论创新意义,认为正是这类几乎被思想史湮灭的义学高僧,他们的学术成就推动着晋宋之际思想界的风云变幻,并最终实现中观学派理论向涅槃佛性学说的转化。
潘桂明
关键词:般若佛性
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被引量:5
1999年
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居士佛教的重要成就和历史贡献,同时检讨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认为,以知识阶层为核心的上层居士佛教曾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积极贡献:①在哲学思辨方面,它不仅促进了佛教义理的传播发展,而且还推进了世俗哲学思辨水平的提高;②它具有从理性精神层面上认识佛教义理的功能,以表达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义;③在佛教中国化的全部过程中,它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同时指出,部分上层居士因缺乏必要的理智,以念佛往生取代智慧解脱,背离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为社会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提供了错误的导向。在学佛目的和态度方面,部分上层居士出于私心,留下不少缺憾乃至流弊;而基层居士则通常以俗信为起点,以功利为终结,从而不断降低佛教的文化品位。文章最后对居士佛教的前景作了展望。
潘桂明
关键词:居士佛教士大夫
生命不息,求真不已——一代宗师任继愈先生的学术精神
2009年
作为学界的一代宗师,任继愈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为了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学术事业。现在我们纪念他,最好的方式当是继承他的学术精神。
潘桂明
关键词:学术精神宗师生命求真学术事业
般若学六家七宗述论被引量:4
2003年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是格义佛教的产物,体现为印度大乘中观理论与中国玄学思潮之间的交流会通,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以名僧和名士为核心)独立研究佛学、建立自己佛学体系的初步尝试。本文对六家七宗的学说思想展开系统研究,重点分析各家在思维方法上的特点,指出它们与般若空观正解的差距,并从思想史角度重新作出各别和总体的评价。
潘桂明
关键词:般若学思维方式
唐代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论争被引量:2
2006年
在佛教与道教的长期论争过程中,道教思想学说的展开深受佛学左右,两家讨论的课题(由本体论而心性论)程序上大体一致,时间先后则道教晚于佛教。本文通过对显庆、龙朔年间佛道论争的分析讨论,认为唐代初年的佛学以南北朝和隋代佛学为基础,在学术理论体系、概念范畴辨析、思维方式展开等领域,都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表明佛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后,已经进入思想上的成熟时期;尤其在中观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佛教本体论(本质论)的形上学哲学思辨远高于儒、道两家。佛道之争中道教方面的屡战屡败,说明佛教在学说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成就。这意味着,不仅道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儒家也同样需要反思自己;一味以排斥外部思想、不同观念为能事的思维习惯,无助于自身的理论发展。
潘桂明
关键词:概念辨析
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地
1998年
居士及其居士佛教曾在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胜任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本文先就“居士”、“居士佛教”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定义,并指出它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认为居士佛教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佛教时期,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潮流,则出现于大乘佛教时期。居士佛教曾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但它的全面繁荣则在中国。大乘居士佛教可归结为菩萨、菩萨精神、菩萨修行三个方面,体现更高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有可能将佛陀的理想化为民众的自觉实践。中国古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文背景提供了大乘居士佛教繁荣的基本条件,而各类居士的护法活动、物质供施、参禅求道、学术参与等构成了中国居士佛教的主要内容。
潘桂明
关键词:居士佛教大乘佛教部派佛教佛教信仰佛陀阿育王
天台智■“一心三观”述论
1997年
'一心三观'是智■止观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天台佛教哲学的确立具有特殊意义。智■(538—597)字德安,俗姓陈。他是陈隋之际杰出的高僧,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哲学家之一。中国佛教从对印度佛教的融会阶段转入独立的创造阶段,当自智■开始。他所创建的天台宗,无疑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智■佛教哲学的核心是止观学说,即他所提倡的'圆顿止观'。圆顿止观的理论基础是实相说。体认或契合实相的认识,属于佛智,也就是般若。
潘桂明
关键词:佛教哲学印度佛教空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