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护理
  • 3篇术期护理
  • 2篇胸外
  • 2篇手术
  • 2篇外科
  • 2篇围术期
  • 2篇围术期护理
  • 2篇康复
  • 1篇导管
  • 1篇调压机构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胸外科
  • 1篇营养不良
  • 1篇食管
  • 1篇食管狭窄
  • 1篇手术期护理
  • 1篇速康
  • 1篇疼痛
  • 1篇疼痛护理

机构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焦健方
  • 5篇樊晓娥
  • 2篇郑雪梅
  • 1篇冯爱芳
  • 1篇杨勤玲
  • 1篇张丽
  • 1篇周晓玲
  • 1篇孙亚利
  • 1篇王倩
  • 1篇郭小叶
  • 1篇李娟利
  • 1篇张瑛
  • 1篇屈彦
  • 1篇孟庆玲
  • 1篇辛霞
  • 1篇杨亚丽
  • 1篇朱文娟
  • 1篇高山

传媒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护理研究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 1篇当代护士(中...
  • 1篇全科护理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提早开胸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被引量:3
2018年
针对开胸患者术后下床活动延迟现状,收集数据,明确疼痛与患者不愿下床活动为主要症结。召开头脑风暴会议,通过原因分析、要因选定、真因验证,确定了制度、流程、宣教等7条真因。多方拟定对策,从5方面改进:疼痛评估、完善制度、修订流程、制定作业指导书、设计宣教手册等。使胸外科开胸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从3.16天提前至1.24天,降低了患者开胸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了患者快速康复。
焦健方樊晓娥郑雪梅高山殷江敏
关键词:品管圈胸外科开胸手术下床活动时间
胸外护理康复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胸外护理康复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四角均转动安装有带锁万向轮,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循环按摩机构以及与循环按摩机构相配合的调压机构,所述调压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座顶部的矩形管,且矩形管内滑动套设有矩形杆,...
焦健方党海强樊晓娥王倩曹少宁
文献传递
X线检查专用PICC导管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X线检查专用PICC导管,包括导管、腔体、硅胶片、排液孔、固定套、卡环、连接板、排液管、单向阀,该X线检查专用PICC导管,结构巧妙,功能强大,操作简单,通过使用该装置,使得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
曹少宁樊晓娥焦健方韩娥娥
文献传递
2例体外循环下气管成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2009年
气管重度狭窄致重度呼吸困难是由于气管原发性(肿瘤发生于环状软骨下缘至隆突的肿瘤)或外伤后致气管重度狭窄所致。临床比较少见。手术切除病变部位是治疗气管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患者由于气道狭窄严重影响了气体交换,常可危及生命。因麻醉过程中又可能由于气道完全梗阻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
樊晓娥焦健方张瑛孟庆玲
关键词:体外循环气管成形术护理
快速康复外科在肺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38
2019年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肺癌病人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与实验组100例。对照组采用胸外科围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各种优化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卧床时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卧床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围术期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缩短病人术后卧床时间、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樊晓娥焦健方朱文娟殷江敏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围术期护理疼痛护理卧床时间
1例先天性食管狭窄患儿的围术期护理被引量:1
2015年
先天性食管狭窄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发育畸形,临床少见,根据国内外的统计其发病率为1∶(3 000~4 000),男女比例相等[1]。是食管发育异常产生的不完全梗阻,患儿出生后随着年龄增长,添加辅食后,表现为吞咽困难、进食速度慢、呕吐,导致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滞后,严重者会导致重度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手术治疗是解决此病唯一有效的方法[2]。
焦健方
关键词:先天性食管狭窄营养不良围术期护理
外周静脉留置针临床指征更换与常规置换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根据临床指征更换外周静脉留置针(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PIVC)与每72~96 h更换一次PIVC临床安全性,为静脉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院10个护理单元2019年9月至10月间收治拟行PIVC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每护理单元收集60例数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临床指征组”与“常规更换组”,各30例,常规更换组PIVC留置96 h或96 h内出现临床症状拔除导管,临床指征组出现并发症时拔除导管。对比两组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堵塞、渗出、任意形式输液失败发生率。结果临床指征组患者PIVC留置时间为(83.62±50.08)h,长于常规更换组PIVC留置时间(69.75±25.54)h,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临床指征组比常规更换组静脉炎(27.67%vs 13.66%,χ^2=17.932,P<0.001)、堵塞(15.33%vs 2.67%,χ^2=29.385,P<0.001)、渗出(6.66%vs 2.67%,χ^2=5.395,P=0.020)、任意形式输液失败(67.33%vs 31.67%,χ^2=76.334,P<0.001)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PIVC总体生存分析曲线,PIVC静脉输液中位生存期为59.58 h,48 h累计生存率77.00%,72 h累计生存率51.33%,96 h累计生存率20.33%。结论PIVC输液每72~96 h更换一次比根据临床指征更换安全。
杨勤玲鲁华鹏冯爱芳孙亚利周晓玲张丽屈彦李娟利郭小叶杨亚丽焦健方谢娜辛霞郑雪梅
关键词: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静脉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