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臂指数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者认知损害的关系
- 目的探寻踝臂指数(ABI)和缺血性脑白质病变(IWML)者认知损害的关系。方法研究方法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组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IWML患者80例,测量所有受试者的ABI并...
- 宇辉张子诚张诚王为强仝德章赵宾武倩
- 文献传递
- 脑卒中后抑郁症7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特点、相关因素及其预后。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192例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PSD总发生率37.5%(其中轻度抑郁发生率20.8%,中度10.4%,重度6.3%),PSD发病与脑卒中发病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依赖有密切关系,早期加抗抑郁剂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的康复。
- 张子诚张向农张诚王为强苏东升钟平
-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抑郁症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疗效。方法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2±5.6岁,予养血清脑颗粒4g/袋,口服1日3次,连用4周、8周分别随访1次。结果治疗8周时头晕、失眠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84.2%,疗效明显优于治疗4周,观察期间有4例出现胃部不适,加用保护胃粘膜药物缓解。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CCCI安全有效。
- 张子诚苏东升张向农张诚王为强钟平
- 关键词:养血清脑颗粒慢性脑供血不足
- 应用ABCD^2评分法和纤维蛋白原预测TIA后短期脑卒中风险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探讨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法和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分别测定135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55(0.668~0.842)和0.711(0.618~0.804)。135例TIA患者中≤2分者1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为3分者1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评分为4分者30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7%;评分为5分者40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5%;评分为6分者2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54%;评分≥7分者1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8分)组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21%和55%(P<0.05)。结论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法。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 王为强任明山杨毅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 血清胆红素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31例TIA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并按照ABCD2评分测定其评分值。另外观察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A组和B组。结果:两组血清胆红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ABCD2)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6~7分)血清胆红素分别大于低危组、中危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不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王为强张子诚钟平宇辉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血清胆红素
-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8
- 2009年
- 王为强任明山杨毅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法
- 用ABCD^3F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卒中风险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ABCD2、ABCD2F、ABCD3及ABCD3F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ABCD2、ABCD2F、ABCD3及ABCD3F评分法评分,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7例TIA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2.2%。ABCD2、ABCD2F、ABCD3及ABCD3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71、076和0.84,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3F评分法可能优于其他三种评分法。
- 王为强张子诚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年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缺血耐受的影响
- 2009年
- 有研究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即缺血耐受现象。年龄对缺血耐受影响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年龄对TIA患者脑缺血耐受的影响。
- 王为强任明山杨毅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缺血耐受年龄神经保护作用TIA患者脑梗死
- 大剂量环磷酰胺间歇冲击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大剂量环磷酰胺间歇冲击治疗全身型(ⅡB型)重症肌无力(MG)的疗效及对血清补体(C)的影响。方法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间歇冲击疗法配合小剂量递增法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4例ⅡB型MG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评分及治疗效果,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 Ab)、C3、C4。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缓解,总有效率达100%。治疗后患者血清AChR Ab浓度较治疗前下降(P<0.01),血清C3水平上升(P<0.01)。结论大剂量环磷酰胺间歇冲击疗法配合小剂量递增法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缓解ⅡB型MG患者症状,可能与降低血清AChR Ab浓度、升高血清C水平有关。
- 熊小平余峰王为强闵丽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类补体
- 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标准和ABCD2评分标准,测定179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评分法和ABCD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1、0.699。179例TIA患者中≤2分者29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为3分者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9%;评分为4分者5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4%;评分为5分者5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2%;评分≥6分者1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5%。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32%和65%(P<0.05)。结论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评分法,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 王为强任明山杨毅
- 关键词: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