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梅

作品数:21 被引量:244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玉米
  • 8篇土壤
  • 5篇植被
  • 4篇沙地
  • 4篇毛乌素沙地
  • 3篇有机碳
  • 3篇水分
  • 3篇土壤有机
  • 3篇环境质量
  • 3篇环境质量评价
  • 3篇冠层
  • 3篇OTC
  • 3篇春玉
  • 3篇春玉米
  • 2篇玉米冠层
  • 2篇植被恢复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土壤颗粒
  • 2篇土壤颗粒组成

机构

  • 19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21篇王丽梅
  • 6篇郑纪勇
  • 6篇邵明安
  • 5篇李世清
  • 4篇张晓媛
  • 3篇张建国
  • 3篇王忠林
  • 3篇王玉
  • 2篇张红
  • 2篇李利敏
  • 2篇马爱生
  • 2篇王晓琳
  • 1篇上官周平
  • 1篇樊军
  • 1篇郑继勇
  • 1篇孟范平
  • 1篇张兴昌
  • 1篇李秧秧
  • 1篇李裕元
  • 1篇解倩

传媒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物冠层氮素淋溶及影响因素研究
植物冠层氮素淋失是土壤-植物系统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氮素利用和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过去,植物冠层养分淋失研究大部分局限于森林冠层,对农田养分淋失研究大多集中于土壤养分,而对农田作物冠层养分淋失研究...
王丽梅
关键词:作物冠层氮素淋失气孔特征
黄土残塬沟壑区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质量评价
该文首先回顾了环境质量评价与农林复合系统的产生、发展史以及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对环境质量已有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并以黄土残塬沟壑区农林复合系统的大面积营造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为出发点,根据...
王丽梅
关键词: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质量评价模糊综合评判层次分析法
文献传递
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1
2005年
评价农林复合系统及其农业生产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前提和关键。该文以陕西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为例,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环境污染状况指标、农副产品污染状况指标、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4部分构成,并运用该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改进的标准赋权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对当地农林复合系统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王丽梅邵明安郑纪勇王忠林
关键词: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覆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被引量:3
2019年
为探讨旱区覆膜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在田间条件下通过改进的开顶式气室(OTC)系统自动控制大气CO_2浓度,设置自然大气CO_2浓度(CK)、OTC对照(OTC)、OTC系统自动控制CO_2浓度(700μmol·mol^(-1),OTC+CO_2)3个处理,研究了旱区覆膜高产栽培春玉米播前、六叶期(V6)、十二叶期(V12)、吐丝期(R1)、乳熟期(R3)及完熟期(R6)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OTC处理条件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相比CK在V12期降低8.80%(P<0.05),而在R6期提高8.95%(P<0.05);蔗糖酶活性在播前、V6、R1期降低12.65%~21.43%(P<0.05),R3期升高17.50%(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在V12、R1、R6期均显著降低。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各生育期土壤脲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使R1、R6期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8.74%和6.39%(P<0.05);使V6、R3期蔗糖酶活性升高30.18%和18.37%(P<0.05);此外,增加了V12期过氧化氢酶活性,而降低了R3期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当前旱作覆膜高产栽培模式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春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作物生育期和酶种类不同而异;土壤酶活性对OTC及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程度不一,在当前试验条件下,OTC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气CO_2浓度升高更为显著。
周娅冯倩王玉张晓媛王丽梅李世清
关键词:大气CO2浓度升高春玉米土壤酶活性
黄土高原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评价被引量:34
2004年
在监测分析基础上 ,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改进的标准赋权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农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单要素环境质量 (包括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 )和总体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质量状况均为Ⅰ级 ;社会经济环境质量为Ⅱ级 ;生态环境质量为Ⅲ级 ;总体环境质量为Ⅰ级 .单从生态效益角度来看 ,果农型农业生态系统并不是最佳选择 。
王丽梅孟范平郑纪勇王忠林
关键词:环境质量评价黄土高原生态效益环境效应
人工樟子松林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效果的长期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人工樟子松林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长期影响,为综合评价沙地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栽植21,36和56 a的樟子松林和流沙地为采样地,对0—30 cm的土壤进行了分层取样分析,以探讨人工林建设对半干旱荒漠区土壤颗粒组成及不同粒级含碳量的长期影响。[结果]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颗粒呈逐渐细化的趋势,且表层(0—5 cm)细颗粒含量均高于下层(5—30 cm)。造林后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含量均显著增加,最高值分别是流沙地的4.90倍和4.32倍;栽植年限对SOC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影响大于SIC含量和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相对于流沙地,各粒级SOC,SIC含量均在栽植56 a样地增幅最大,且均在细砂粒组分中增幅最大。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粗砂粒和粉黏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和粉黏粒无机碳对总无机碳的贡献率较为显著(p<0.05)。[结论]随着樟子松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粉黏粒含量和土壤固碳能力均显著提高。
王丽梅张谦白利华马爱生张红李利敏张建国付广军董强
关键词: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樟子松毛乌素沙地
应用亮兰染色剂指示溶质迁移边界层的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应用边界层方法确定溶质迁移参数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但如何确定边界层的位置是限制边界层方法应用的关键因素。而亮兰染色剂在土壤中迁移时,具有边界层清晰、容易确定的特点。基于此,以Cl-为例,研究了该染色剂指示非反应性溶质迁移边界层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土柱中,亮兰染色剂的边界层与Cl-的边界层的运动规律相似,亮兰染色剂和Cl-的边界层随时间的变化在弥散度很小的情况下都可以用线性关系式近似描述。根据这一规律,得出在风沙土和黄绵土中Cl-边界层与亮兰染色剂边界层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两者边界层之间转换关系的求得,为应用亮兰染色剂准确指示非反应性溶质迁移边界层成为可能提供了一条思路。
郑继勇王丽梅邵明安
关键词:边界层
渭北旱塬两种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环境效应评价被引量:4
2005年
为研究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的营造及其人为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实地监测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渭北旱塬2种主要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和以花椒-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2型)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环境污染状况,T1、T2均为Ⅰ级;当前社会经济效益T1(Ⅱ级)高于T2(Ⅲ级);生态环境效应T2(Ⅱ级)优于T1(Ⅲ级);综合环境效应T1、T2均为Ⅰ级。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优势分析进一步区分T1、T2综合环境效应的优劣,T1、T2与理想状况参考数列的关联度分别为0.6670、0.6674,T2的综合环境效应优于T1。从综合环境效应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来看,以花椒-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2型优于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
王丽梅邵明安郑纪勇王忠林李秧秧
关键词:环境效应
不同植被对晋陕蒙矿区排土场土壤养分16a恢复程度的影响被引量:22
2016年
为评价晋陕蒙矿区排土场土地复垦过程中不同植被措施对土壤肥力的恢复作用及程度,在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煤矿东排土场,分别选取已恢复16 a的7种不同人工植被(沙打旺、长芒草、紫穗槐+长芒草、刺槐林、沙棘林、杨树林、樟子松),并以周边原地貌条件下两种植被(退耕梯田长芒草、自然坡地沙棘林)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植被条件下0~10、〉10~20、〉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有机碳、硝态氮以及铵态氮的含量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9种植被配置中除樟子松地和沙打旺草地外,土壤养分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减。2)经过近16 a植被修复后,7种人工植被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其中刺槐纯林配置的恢复效果最佳,土壤肥力恢复程度接近或超过原地貌条件下植被的50%,沙棘次之。杨树和樟子松两种配置对土壤全氮、有机碳、硝态氮恢复效果相对较差,恢复程度均不超过40%。7种不同植被措施对土壤铵态氮的恢复程度相对较好,分别恢复到自然植被长芒草样地和自然植被沙棘样地的79.50%~93.77%,89.47%~105.70%。土壤全氮、有机碳、硝态氮恢复程度则相对较低,分别恢复到自然植被长芒草样地的24.70%~44.15%、25.09%~44.65%、47.25%~85.33%;分别恢复到自然植被沙棘样地的33.52%~56.85%、32.83%~54.82%、47.18%~84.66%。总之,尽管经过近16 a的复垦,7种人工植被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尚未完全恢复到该地区自然水平,但仍可认为该地区进行生态修复时可优先选择以刺槐为主的豆科乔木、以沙棘为主的灌木、以及长芒草等草本植物,并进行适当的套种、间种,以增强复垦效果。
王晓琳王丽梅张晓媛马江波郑纪勇张兴昌
关键词:土壤养分有机碳土地复垦植被措施土壤养分
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碳分布及土壤固碳效应的长期影响
土地退化是造成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植被恢复能够有效地改善退化沙地的土壤质量。探讨干旱半干旱退化沙区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和碳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荒漠土壤演变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
王丽梅
关键词: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土壤水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