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亚强

作品数:99 被引量:1,45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会议论文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4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3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4篇气溶胶
  • 21篇气象
  • 19篇沙尘
  • 18篇沙尘暴
  • 18篇尘暴
  • 17篇污染
  • 13篇气象条件
  • 8篇排放清单
  • 7篇奥运
  • 7篇PM2.5
  • 6篇数值预报系统
  • 6篇气候
  • 6篇春季
  • 5篇碳气溶胶
  • 5篇排放源
  • 5篇排放源清单
  • 5篇颗粒物
  • 5篇空气质量
  • 5篇北京奥运
  • 5篇表土

机构

  • 64篇中国气象科学...
  • 25篇中国气象局
  • 23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云南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沈阳市环境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工程科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99篇王亚强
  • 61篇张小曳
  • 23篇杨元琴
  • 16篇刘洪利
  • 16篇王继志
  • 15篇曹国良
  • 14篇侯青
  • 11篇孙俊英
  • 9篇车慧正
  • 9篇曹军骥
  • 8篇周春红
  • 8篇牛涛
  • 8篇龚山陵
  • 8篇王宏
  • 8篇王丹
  • 6篇沈振兴
  • 6篇郑方成
  • 6篇张晓春
  • 6篇沈小静
  • 5篇屈文军

传媒

  • 5篇科学通报
  • 4篇气象科技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中国气象学会...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气象科技合作...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3篇2007年中...
  • 3篇中国颗粒学会...
  • 3篇中国气象学会...
  • 3篇中国颗粒学会...
  • 2篇环境科学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2004年中...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第29届中国...
  • 2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 20篇2006
  • 2篇2005
  • 16篇2004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等值线相关算法类库的开发与应用被引量:11
2010年
介绍用VB.NET独立开发的等值线算法类库wContour.dll,包括离散数据网格化、基于网格数据的等值线追踪、平滑、裁剪及填充功能。该类库的算法经过随机生成数据的严格测试,能够灵活、有效地用于软件开发中等值线功能的实现。区域填充算法是基于拓扑关系的,能够生成多边形矢量图形。wContour.dll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王亚强
关键词:等值线类库VB.NET
云遥感与天气观测信息交互融合─空气污染敏感信号的参数化识别
云在地球能源预算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和离开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云可能具有变暖或冷却的影响,具体取决于其高度、类型和形成时间。云将阳光反射回太空,导致冷却。但它们也可以吸收从地球表面辐射的热量,阻止它自由逃逸到太空。
王继志杨元琴车慧正王亚强姜怡梁
关键词:气象观测交互应用
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拓展的研究领域被引量:11
2007年
黑碳气溶胶不仅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影响因子,也可能对气候系统的多个参数产生影响,如大气环流、云和降水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与黑碳有关的研究领域已经拓展到黑碳气溶胶与碳循环和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黑碳表面与活性气态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在评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黑碳气溶胶未来的研究领域。
许黎王亚强罗勇陈振林任万辉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气候效应碳循环大气环流非均相反应
不同污染天气下的气溶胶-云凝结核活化特征和参数化方案
<正>为了增强对CCN在污染天气下活化的研究,本文在位于长三角区域的本底站--临安,开展了CCN活化实验,以获得CCN在清洁--污染类型天气下的活化特征。在观测期间,将天气类型分为了9类,分别代表了从清洁到霾和雾的天气。...
车浩驰张小曳王亚强张璐沈小静张阳梅马千里孙俊英张轶雯王婷婷
关键词:气溶胶CCN参数化方案云凝结核
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
2012年
基于反应性气体多年观测的较为成熟的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模块化功能结构设计,通过应用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并结合MAP WinGIS等空间和时间显示控件,对反应性气体观测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开发。系统实现了观测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可视化显示,实际业务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现了对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观测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处理,已成为大气成分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业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靳军莉张晓春林伟立徐晓斌王亚强王瑛
关键词:大气本底软件系统
中国西北粉尘源区气溶胶中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源区示踪意义
2001年5月以及2001年和2002年春季分别在位于西北粉尘源区的阿克苏和敦煌采集了气溶胶样品,分析了气溶胶样品碳酸盐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阿克苏采样点的粉尘气溶胶均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能够代表塔克拉玛干沙漠...
王亚强张小曳曹军骥王丹
关键词:气溶胶稳定同位素
粘土矿物比率对沙尘源区的指示被引量:6
2005年
为了探讨中国北方沙尘源区矿物组成特征并建立沙尘气溶胶的矿物示踪指标,在亚太地区气溶胶特征实验(ACE-Asia)期间对新疆阿克苏、甘肃敦煌、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通辽沙尘气溶胶的矿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气溶胶中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率存在明显差异,西部沙尘源区(以阿克苏站点为代表)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值较小(平均值为0·3),而北部沙尘源区(以榆林站点为代表)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值相对较高(平均值为0·7).沉降区长武尘暴样品的粘土矿物比率和气团轨迹分析证实,在区域范围,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值为较好的沙尘源区矿物示踪指标.而亚洲沙尘与撒哈拉沙尘的对比显示,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值在全球范围有着沙尘源区指示的意义.
沈振兴张小曳曹军骥王亚强Sandrine Caquineau李旭祥张仁健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
湿度变化对TEOM~1400a系列环境颗粒物监测仪PM_(10)质量浓度观测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为评价环境湿度变化对TEOM1400a·系列环境颗粒物监测仪进行PM10观测的影响,在2004年1月到2005年1月的观测过程中,获得了30 min平均的大气PM10质量浓度,并观测了地面气象条件及降水过程中仪器的响应.结果表明,湿度变化较大时仪器记录的PM10浓度明显受到滤膜上吸附的水汽含量变化的影响.仪器提供的PM10质量浓度反映出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分别在8:00~9:30和18:00~23:00出现峰值而在12:00~15:30出现谷值;此变化规律反映了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特征,但也受到空气湿度变化的影响.应用该仪器时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应当予以考虑.
屈文军张小曳王丹赵元茂王亚强曹国良严立文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
2008年北京奥运减排期间气象条件特征分析
为确保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近年来,国家对区域空气污染的防治、空气质量的改善作了大量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效。进入2008年7月奥运关键时期,国家进一步采取了许多新的应急措施,控制和改善北京及周边空气质量,取...
杨元琴王继志张小曳侯青王亚强
关键词:气象条件区域污染空气污染
PLAM指数跟踪方法对中国沙尘天气过程及其波动变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采用1980—2011年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高空探空资料,时间和空间加密气象观测站资料,以及中国气象档案馆原始天气图表等资料,基于沙尘气溶胶浓度(PM10)潜势源地贡献函数PSCF(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的沙尘系统追踪方法,发展空气质量气象条件指数PLAM(Parameters Linking Air-quality and Meteorology)对沙尘天气过程的路径跟踪,给出1980—2011年东北亚沙尘天气过程特征分布;采用Spline趋势分析,讨论沙尘天气系统强度的年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气溶胶浓度PSCF函数和气象条件指数PLAM追踪得出,中国和东亚地区沙尘天气过程年际强度变化并非单调减弱,其具有历史持续性与转折突变性并存的波状变化趋势,出现准10 a的高低频活动特征。
王继志杨元琴王亚强张光智
关键词:沙尘暴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