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勇军

作品数:23 被引量:125H指数:7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9篇卒中
  • 9篇脑卒中
  • 7篇抑郁
  • 7篇卒中后
  • 7篇脑卒中后
  • 7篇脑卒中后抑郁
  • 5篇脑电
  • 5篇颈椎
  • 5篇颈椎病
  • 5篇康复
  • 4篇抑郁症
  • 4篇卒中后抑郁症
  • 4篇脑卒中后抑郁...
  • 4篇静息
  • 4篇后抑郁症
  • 3篇电图
  • 3篇顿抑
  • 3篇穴位
  • 3篇穴位电刺激
  • 3篇抑郁量表

机构

  • 20篇天津市人民医...
  • 6篇天津大学
  • 6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南开大学
  • 2篇天津体育学院
  • 1篇泰安市中心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3篇王勇军
  • 18篇杜金刚
  • 14篇孙长城
  • 8篇王春方
  • 8篇明东
  • 6篇綦宏志
  • 5篇赵欣
  • 5篇张颖
  • 5篇万柏坤
  • 4篇赵建国
  • 4篇王静
  • 3篇周鹏
  • 3篇何佳
  • 2篇张希
  • 2篇何峰
  • 2篇陈金
  • 2篇陈素莲
  • 2篇王莹莹
  • 1篇徐强
  • 1篇刘爽

传媒

  • 5篇国际生物医学...
  • 3篇针灸临床杂志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6年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卒中后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类并发症,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PSD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率高.目前尚无针对此病统一的筛查诊断标准,缺乏特殊的仪器和特异性的生理指标进行评估和治疗,且临床重视不足.对于损伤部位与抑郁发生的关系目前亦无定论,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心理疗法、西医及中医在PSD的治疗上各有侧重,临床证明各种方法相结合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从定义、诊断、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损伤部位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PSD这一精神障碍类疾病进行综述,希望可以对PSD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王春方孙长城王勇军綦宏志周鹏赵欣张颖明东杜金刚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等速技术在神经康复方面的应用
概述研究举例等速技术在神经康复中应用前景等速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概述等速的概念等速的原理等速的应用领域研究举例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功能障碍之一,有超过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碍.其中55%-75%在发病3...
王勇军
脑卒中后抑郁症静息脑电信号非线性特征提取与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方法利用样本熵和LZC复杂度分析的方法对10例健康人和14例脑卒中患者(4例脑卒中后无抑郁症患者及1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脑电信号进行复杂度分析。结果除个别导联(FP1,P4)以外,脑卒中患者组脑电信号的样本熵和LZC复杂度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对于所有导联,脑卒中后抑郁症组脑电信号的样本熵和LZC复杂度值均小于脑卒中后无抑郁症组,并且在导联01、02处2参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相对于健康人表现同步脑电活动增加,且简单有序,其复杂度有所下降;而脑卒中后抑郁症与非抑郁症患者比较前者复杂度下降更为明显,在大脑枕叶尤为突出。本研究有望为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辅助诊断提供帮助。
孙长城王春方王勇军杜金刚徐强綦宏志万柏坤明东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脑电信号
经皮低频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事件相关电位的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低频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经皮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20例,只进行康复宣教。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康复宣教,每周3次,共2周;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HAMD)、P300来观察组内、组间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组内及组间HAMD评分明显降低,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结论:低频穴位电刺激、康复宣教两种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都有改善,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宣教疗效更好,P300评定相对更客观。但样本量小,疗效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勇军陈素莲王春芳孙长城陈金杜金刚王静赵建国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康复宣教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身体成分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后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情况的身体成分变化。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南开大学附属北辰医院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等速组,各15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等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肩、肘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2周、训练4周时测量瘦体质量、患侧上臂肌肉围度、患侧上肢肌肉量、浮肿指数和骨骼肌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等速组训练后浮肿指数均下降(t>2.536,P<0.05);训练4周后,患侧上肢肌肉量增加(t=-2.750,P=0.010)。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有利于改善患侧上肢水肿和废用性肌萎缩。
丁晓晶王勇军姜云虎马金娇赵健黄坤王龙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等速肌力训练体成分肌肉量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信号的样本熵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究不同病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EEG)非线性复杂度特征。方法对20例不同病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0例健康人各频段EEG信号进行样本熵特征提取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全频段EEG信号样本熵在大部分导联处显著小于健康人;不同病程卒中患者仪频段样本熵在额叶、颞叶及枕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导联处α频段样本熵与卒中后时间显著线性负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异常神经元放电活动,利用样本熵探究脑卒中患者EEG复杂度异常改变初步可行,值得深入研究。
王春方孙长城张希王勇军綦宏志何峰赵欣万柏坤张颖杜金刚明东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脑电图病程
脉冲矫正技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脉冲矫正技术在治疗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颈椎普通牵引治疗1疗程(10d),治疗组采用脉冲矫正技术治疗1疗程(10d)。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分都有下降(P<0.05),症状减轻,都有显著性疗效;治疗组改善率为66%,对照组改善率为25%,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冲矫正技术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明显,能够相对快速改善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王勇军杜金刚孙长城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颈椎牵引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DFA)的脑卒中后抑郁症静息脑电特征提取与识别被引量:9
2013年
为考察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静息态脑电(EEG)特异性,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提取16导联EEG信号波动函数F(s)和区间长度s函数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中线性拟合斜率之标度指数α值,作为EEG信号的长程幂函数相关性特征参数。将3类人群(健康正常组10人、脑卒中后无抑郁症组4人、脑卒中后抑郁症组7人)的16导联EEG信号α值作为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健康人与脑卒中患者在顶叶、颞叶以及枕叶处α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将EEG信号DFA的α值放入16维特征空间在脑卒中患者组(含抑郁症与无抑郁症)内进行模式识别,可获得最高90.9%的分类正确率,有望为临床PSD提供客观有效的辅助诊断新手段。
王春方张力新刘爽孙长城王勇军赵欣綦宏志周鹏万柏坤杜金刚明东
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30例、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各组治疗前、结束后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量表组内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及针刺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电刺激组与针刺组治疗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针刺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较为方便。
王勇军何佳孙长城张义敏杜金刚赵建国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针刺脑卒中后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及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经皮组和结合组,治疗后用NPQ颈痛量表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随访1个月时的组间评分差异。结果:针刺组、经皮组与结合组有效率分别为94.74%、89.47%与100%,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PQ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结束时,结合组与经皮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组均数低于经皮组;结合组与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均数低于针刺组;随访1个月时,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颈椎病颈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将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何佳王勇军赵建国
关键词:颈椎病颈痛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