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开荣

作品数:79 被引量:219H指数:8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5篇水利工程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7篇黄河
  • 28篇黄河口
  • 12篇水沙
  • 12篇河道
  • 11篇泥沙
  • 9篇入海流路
  • 7篇沙量
  • 7篇冲淤
  • 6篇调沙
  • 6篇调水调沙
  • 5篇水沙条件
  • 5篇水位
  • 5篇小浪底水库
  • 4篇三角洲
  • 4篇输沙
  • 4篇水库
  • 4篇来沙
  • 4篇黄河三角洲
  • 4篇黄河下游
  • 4篇含沙

机构

  • 79篇黄河水利科学...
  • 10篇武汉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黄河勘测规划...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黄河河口管理...
  • 3篇水利部黄河水...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水利职业...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浙江省水利水...

作者

  • 79篇王开荣
  • 23篇茹玉英
  • 19篇于守兵
  • 8篇王万战
  • 8篇窦身堂
  • 8篇郑珊
  • 7篇韩沙沙
  • 5篇余欣
  • 5篇陈孝田
  • 5篇吴保生
  • 4篇孙赞盈
  • 4篇郑春梅
  • 3篇谈广鸣
  • 3篇毕乃双
  • 3篇张辛
  • 3篇侯志军
  • 3篇齐璞
  • 2篇彭红
  • 2篇王恺忱
  • 2篇姚文艺

传媒

  • 20篇人民黄河
  • 12篇中国水利
  • 11篇泥沙研究
  • 5篇海洋科学
  • 2篇中国水力发电...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岸工程
  • 1篇治黄科技情报
  • 1篇水利发展研究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第八届全国海...
  • 1篇第三届黄河国...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第十二届中国...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中国江河河口...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口现行尾闾流路改道标准及其评价被引量:7
2009年
总结了黄河河口尾闾流路改道的定义及概况,全面论述了有计划地进行尾闾流路改道的依据,系统分析了现行尾闾流路改道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完善黄河尾闾流路改道指标的途径是将单一的水位指标调整为水位和尾闾河长相互约束的指标体系。
王开荣陈孝田赵阳
关键词:入海流路水位黄河口
利津水位对河口演变响应的计算方法被引量:15
2015年
本文分析了黄河口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利津3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影响。黄河口每次改道后尾闾河道的河长突然缩短,比降陡增,之后河长以先快后慢的速率增长,尾闾河道比降则呈指数衰减,经过约5~6年调整至平衡比降,其变化过程反映了典型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特性。基于黄河口河道的演变特征,提出了河口河道水位和纵比降变化的概化模式,并采用滞后响应模型建立了河口河道同流量水位的计算方法,较好地计算了1954—2012年间黄河下游利津3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变化过程。该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了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特性,而且反映了来水来沙和河道淤长与蚀退对利津同流量水位的共同影响,能够连续地模拟河口淤积延伸及改道过程中河口河道特征水位的长期变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分析黄河口淤积延伸与下游河道相对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关系提供参考。
郑珊谈广鸣吴保生王开荣
关键词:黄河口比降
多维度表征水位变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维度表征水位变化的方法,首先对水位K线图进行赋值与定义,确定水位分析的时间序列、周期和基准流量;其次在同一周期内选择基准流量所对应的初始水位、终时水位、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据此得到各单个周期内的K线图特...
王开荣杜小康窦身堂张辛凡姚申于守兵
文献传递
维持黄河下游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含沙量
2006年
通过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孙口以上河段含沙量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①各级流量、含沙量过程中,含沙量沿程总体是增大的,不同水沙组合下的含沙量在各个时期沿程变化差别较大;②洪峰流量控制在4 000 m3/s左右(不超过5 000 m3/s)、含沙量为50 kg/m3左右对于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的基本功能最为有利。
陈孝田罗立群王开荣陈俊杰郭慧敏
关键词:含沙量水沙条件沿程变化河道冲淤黄河下游
黄河口清水沟与刁口河流路演变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为探讨人类活动对黄河口流路演变的影响,以清水沟及刁口河流路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两流路1964-2015年水沙条件及河道横、纵、垂向几何形态及冲淤变化。研究表明:两流路演变过程均具有阶段性,改道初期,发生大范围的快速淤积;改道中期维持的时间往往与水沙条件的变化有关,若水沙条件较好,则河道淤积减缓甚至发生冲刷,若水沙条件较差,河道演变迅速由中期转至后期;改道后期,河道迅速萎缩,滩唇淤高,横比降增大,形成地上悬河,地上悬河的形成标志着下一次改道即将开始。清水沟第IV阶段受清8改汊和调水调沙影响,主槽冲深,河道相对稳定。
韩沙沙郑珊谈广鸣王开荣
关键词:黄河口
黄河口拦门沙的特性与治理问题被引量:3
2002年
黄河下游河道善徙 ,河口河段尤甚。河口三角洲尾闾流路始终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演变之中。河口拦门沙主要受制于河流入海水沙条件和河口滨海潮汐等海洋动力特性 ,它随河口口门的改移而变化 ,极不稳定。当前 ,关于黄河口拦门沙治理的观点还不一致 ,经济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可行性均缺乏较为全面可靠的论证 ,难以制定具体有效的治理实施方案 。
王恺忱王开荣
关键词:拦门沙黄河治理淤积
1946年以来黄河下游泥沙治理研究的主要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1946年以来,关于黄河下游根治的认识,首先经过"治本靠拦沙"到"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重大转变,然后,是对"下游也有治本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证。"黄河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论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重点对围绕"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研究作了梳理总结,主要进展为,多来多排现象的发现、"小水挟沙"的不利影响和对洪水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山东河道的输沙潜力及窄深河槽排洪输沙能力的论证、泥沙多年调节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水库水沙调节优化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将下游高村以上宽河道整治成窄深河槽,使整个下游形成一个输沙通道输沙入海。
孙赞盈李勇王开荣于守兵
关键词:泥沙治理河道整治黄河下游
黄河河口的出汊摆动与稳定性
通过对河口出汊摆动发生并得以持续发展的条件的分析,阐述了黄河河口尾闾出汊摆动的机理及其影响。对黄河河口稳定性的涵义进行了探讨,从来水来沙条件、尾闾河道边界条件、海洋动力条件三方面研究分析了影响河口稳定性的因素,文章最后对...
王开荣茹玉英
关键词:稳定性
文献传递
黄河尾闾河道纵剖面调整对入海水沙的响应
2022年
为更全面地认识黄河尾闾河道形态的调整规律,基于1977—2017年利津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以及典型断面资料,探讨黄河尾闾河道河床纵剖面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建立河床纵剖面凹度、纵比降与水沙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现行流路尾闾河道纵剖面主槽平均高程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特征;纵剖面凹度在清8改汊前后,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整体为“下凹”型;河道纵比降在流路改道(汊)后达到最大,在流路运用结束之前逐渐减小;尾闾河道纵剖面调整过程伴随着沿程、溯源的冲淤过程,与流路发展阶段和入海水沙过程密切相关,其中纵剖面凹度与汛期来沙系数有较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河道纵比降在不同时期对水沙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规律,即当溯源淤积起主导作用时河道纵比降与汛期来沙系数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当水流的挟沙能力起主导作用时则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杜小康王开荣窦身堂谢卫明凡姚申
关键词:纵剖面来沙系数尾闾河道黄河口
黄河河口泥沙处理途径及其评价
本文在概略介绍黄河河口来水来沙和演变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和总结了黄河河口的治理原则和思路,对包括引海水冲刷、建设西河口水利枢纽、拦门沙治理、加高堤防和加固防护工程和挖河固堤工程在内的河口泥沙处理途径和设想进行了初步评价。
王开荣郑春梅郑玉成王宗文孙玉勤
关键词:泥沙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