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经忠

作品数:16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梗死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出血
  • 4篇预后
  • 4篇卒中
  • 3篇蛋白
  • 3篇动脉
  • 3篇他汀
  • 3篇脑出血
  • 3篇脑卒中
  • 3篇急性
  • 3篇伐他汀
  • 2篇地平
  • 2篇尼莫地平
  • 2篇缺血
  • 2篇疗效
  • 2篇颈动脉
  • 2篇急性期
  • 2篇阿托

机构

  • 15篇商丘市第一人...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王经忠
  • 5篇姬卫东
  • 5篇方岩
  • 3篇徐辉
  • 3篇张亮
  • 2篇杨青松
  • 2篇刘琴
  • 2篇张莹
  • 1篇代全德
  • 1篇周海云
  • 1篇徐忠海
  • 1篇张玉斌
  • 1篇马瑜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VASH-1、VEGF对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分为预后不良组(38例)和预后良好组(69例),另选取同期93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入院后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ASH-1、VEGF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VASH-1、VEGF对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结果研究组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血清VASH-1、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血清VASH-1、VEGF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VASH-1评估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AUC为0.833(95%CI:0.783~0.883);血清VEGF评估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AUC为0.845(95%CI:0.795~0.895);二者联合评估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AUC为0.905(95%CI:0.855~0.9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VASH-1(OR=3.662,95%CI:2.124~6.315)、VEGF(OR=3.034,95%CI:1.885~4.886)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OR=2.683,95%CI:1.771~4.065)、C反应蛋白(OR=3.721,95%CI:2.456~7.360)均为影响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VASH-1、VEGF在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均升高,且二者水平变化与疾病近期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王经忠张亮靳久增
关键词:预后
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04~2020-12在本院确诊的949例脑梗死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将949例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22例,无出血转化组927例。记录两组脑梗死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性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组与无出血转化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高脂血症、吸烟史及酗酒史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与无出血转化组患者在溶栓前收缩压(SBP)、溶栓前舒张压(DBP)、糖尿病、脑梗死量表评分(NIHSS)方面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SBP(≥140mmHg)及NIHSS评分≥21分是导致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出血转化与患者的血压及NIHSS评分相关。
马瑜代全德刘琴杨红徐忠海王经忠张亮孟珊珊靳久增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出血转化
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CRP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大小及血浆CR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斑块大小为(0.069±0.021)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1.29±0.28)mm,均显著小于治疗前(t=7.538、7.132,均P<0.05),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后(t=7.131、6.37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为(3.54±1.92)mg/L,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7.125,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而言,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仅可有效缩小斑块面积,还可降低CRP,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姬卫东方岩王经忠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C反应蛋白质
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梗死患者早期脑卒中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影响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梗死(IWI)患者早期脑卒中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IWI患者84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47例和稳定组37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脑梗死模式和侧支循环情况。结果进展组糖尿病和入院后血压降低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48.9%vs 27.0%、78.7%vs 43.2%),区域软脑膜侧支评分(rLMC)明显低于稳定组[(5.30±2.21)分vs(8.03±4.25)分,P<0.05,P<0.01]。进展组与稳定组在IWI、IWI+外分水岭梗死、IWI+皮质下梗死、IWI+皮质梗死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展组混合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25.5%vs 5.4%,P<0.05)。rLMC是IWI后脑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4,95%CI:1.052~1.519,P=0.012)。结论 rLMC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IWI后早期脑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辉王经忠张莹方岩周海云杨青松姬卫东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卒中
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观察研究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2—2015-07我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脑出血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后2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黏度(4.8±1.1)mPa.s低于对照组的(5.5±1.2)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红细胞比容(44.9±2.3)%高于对照组(43.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9.8±1.8)mL、(10.3±1.7)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6.8±2.0)mL、(16.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对照组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率分别为4.4%,8.9%和8.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王经忠
关键词: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急性脑出血
外源性生长抑素对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研究
2009年
目的观察外源性生长抑素对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脑出血患者发挥拮抗炎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干预组,患者治疗前检测血清生长抑素(SS)及TNF-α、IL-6及IL-10表达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给予生长抑素2.5μg/h,1周后观察治疗组及干预组TNF-α、IL-6及IL-10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对照组血清生长抑素、TNF-α、IL-6及IL-10表达水平低于治疗组及干预组,治疗组及干预组血清TNF-α、IL-6及IL-10表达水平无差异,治疗1周后,治疗组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干预组,IL-10表达水平低于干预组。结论脑出血患者生长抑素及炎症介质高表达,外源性生长抑素能够抑制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王经忠张玉斌
关键词:生长抑素脑出血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进展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分水岭梗死(CW-1)进展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CWI患者93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29例)和稳定组(64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颈部血管易损斑块和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进展组与稳定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脑卒中史、血脂、冠心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饮酒、人院时体温、人院时血白细胞计数和NIHS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糖尿病、入院后血压降低和颈部血管易损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48-3%vs 26.6%、72.4%vs 48.4%、44.8%vs 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患者(27.6%vs 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多支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患者(24.1%vs 57.8%、27.6%vs 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入院后血压下降、颈部血管易损斑块、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颅内外多发狭窄、影像学显示为皮质下梗死等特点可能是脑分水岭梗死进展发生的预测指标,应引起重视。
徐辉方岩王经忠杨青松姬卫东刘琴张莹
关键词:脑梗死进展性脑卒中
血清Lp-PLA2、LOX-1水平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受体1(LOX-1)的水平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检查结果评估其狭窄程度,轻度狭窄61例、中度狭窄89例、重度狭窄37例。根据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随访结果评估其预后,预后良好162例,预后不良25例。于治疗前收集患者的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清Lp-PLA2、LOX-1水平。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血清Lp-PLA2、LOX-1水平以及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血清Lp-PLA2、LOX-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血清Lp-PLA2、LOX-1水平与狭窄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p-PLA2、LOX-1水平对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着狭窄率的提高,患者治疗前血清Lp-PLA2及LOX-1的水平逐渐升高,且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25、0.698,P<0.05)。预后良好组的血清Lp-PLA2、LOX-1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p-PLA2、LOX-1、两者联合预测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77、0.760、0.904,联合预测的AUC显著高于两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血清Lp-PLA2、LOX-1水平均升高,其水平变化与狭窄程度以及预后关系密切。
王经忠张亮靳久增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预后
氯吡格雷联合阿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2—2015-06我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伐他汀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治疗后2组血清SOD水平、血清MDA水平、NIHSS评分状况。结果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血清SOD水平分别为(90.73±11.64)U/mL、(98.89±13.10)U/mL均优于对照组的(72.90±11.05)U/mL、(80.03±12.21)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血清MDA水平分别为(5.24±0.87)nmol/mL、(3.46±0.68)nmol/mL,均优于对照组的(7.15±1.11)nmol/mL、(5.23±0.74)n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03±1.41、7.13±1.05,均优于对照组的14.78±1.78、9.79±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效果确切,且与常规对症治疗相比,能够提高患者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常规治疗。
王经忠
关键词:脑梗死氯吡格雷阿伐他汀联合用药
探析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效果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4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每组有47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47%,观察组为95.74%,组间临床效果予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3,P=0.00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4.89%,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4.04%,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31)。结论老年性抑郁症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其临床效果优于帕罗西汀治疗,且不良反应少。
王经忠
关键词: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老年性抑郁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