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委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的检测及意义
- 2003年
- 正常人的肝细胞缺乏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而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膜ICAM-1表达明显增高,ICAM-1是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之一,sICAM-1是可溶性的ICAM-1,它在多种肝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还与肝脏炎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sICAM-1水平与患者病情、肝功能的关系。
- 张平李勤光高永琳
- 关键词:血清SICAM-1乙型肝炎
- 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7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1998年
- 我院于1996年10月~1998年1月,采用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7例,与强力宁组68例进行对照观察,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本文155例均为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995年5月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疾病会议修定的标准诊断。其中应...
- 张平张月英
-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药物疗法甘利欣
- 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比较分析
- 1999年
- 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在病变各阶段中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笔者就1995~1999年3月77例患者的病理学与临床诊断及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7例均为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接诊病例,且全部为男性患者,年龄12~46岁,平均年龄30.56±8.81岁。临床诊断急性乙型肝炎(AH)5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17例,慢性乙型肝炎55例,其中轻度30例,中度18例,重度7例。1.2 病理组织学检查 采用1秒钟负压吸引肝组织穿刺术。活检肝组织均在1厘米以上,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每例标本取2份,一份常规HE染色。
- 张平姚丽清蔡雪冰
-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诊断血生化指标肝炎病毒
- 联用复方甘草酸苷和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与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9例)和单用干扰素α-2b组(37例)。联合治疗组由复方甘草酸苷(100ml、80ml、60ml各一个月疗程)和干扰素α-2b(500万U,肌肉注射,1次/d,连续1个月,之后隔日1次,疗程共9个月);单用干扰素α-2b组,其剂量与用法同联合治疗组中的干扰素α-2b用法。检测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L-12和IL-6、TNF-α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的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b转阳率和HBV-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单用干扰素α-2b组;随访6个月后,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b转阳率和HBV-DNA转阴率也明显高于单用干扰素α-2b组。联合治疗9个月后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联合治疗前(P<0.05)和干扰素组(P<0.01);联合治疗后的血清IL-12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干扰素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与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显著疗效;其可能机制为,复方甘草酸苷与干扰素α-2b可协同抑制肝细胞分泌IL-6、TNF-α等炎症因子,促进IL-12分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病毒清除作用有关。
- 张平姚履枫潘晨
-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TNF-ΑIL-12
- 恩替卡韦对乙肝肝硬化所致的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评估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于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症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对93例HBV感染并经活检证实肝硬化的患者进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年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指标主肺动脉内径、升主动脉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升主动脉内径比值(rPA)、肺动脉收缩压值(PASP)值进行比较,以评估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于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症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恩替卡韦治疗HBV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2年,其中门脉性肺动脉高压(POPH)19例,POPH组与非POPH组治疗前后,主肺动脉内径、升主动脉内径、rPA、PASP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PH合并难治性腹水及未合并难治性腹水组主肺动脉内径、升主动脉内径、rPA、PASP值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治疗未明显减少难治性腹水的发病率。肝硬化基础上出现难治性腹水并发症患者治疗前后POPH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未合并难治性腹水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治疗与POPH的发生发展无显著相关性;肝硬化基础上出现难治性腹水并发症患者治疗前后POPH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未合并难治性腹水的乙肝肝硬化患者。
- 林太杰高海兵张平陈玮林明华
-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门脉性肺动脉高压难治性腹水恩替卡韦
- 早期病毒学应答是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重要指标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33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予以拉米夫定100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9月~24月。疗效评估包括血清学、病毒学、血生化学和综合应答。结果血生化学应答率为86.6%(291/336),治疗前ALT水平与血清HBeAg/抗-HBe血清转换呈正相关,从高至低依次为治疗前ALT≥5倍组>ALT2~5倍组>ALT≤2倍组。HBV DNA应答率与疗程有关,治疗6~9月时完全应答率最高为75.0%~74.7%,后随疗程延长转阴率下降,依次9月时为74.7%>12月时69.8%>18月时61.7%>24月时61.2%。治疗前HBV DNA水平≤1×106copies/ml者血清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于HBV DNA>1×106copies/ml者,治疗24月时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性别、年龄、病程与HBV DNA转阴无显著相关(P>0.05)。早期治疗3月无应答者16例延长疗程至6月时2例发生完全应答占12.5%、9月时3例完全应答18.8%,延长疗程至12月、18月时无新增完全应答病例。YMDD变异发生率随疗程延长而增加。结论基线ALT水平显著升高、HBV DNA水平较低是HBeAg/抗-HBe血清转换的重要预测指标。治疗6~9月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判断远期疗效的标准。治疗6~9月无应答者应考虑改用或联合其它药物治疗。
- 姚履枫朱琪林彩文张平胡盈莹江家骥
- 关键词:乙型肝炎拉米夫定
- 脂肪肝的诱因你知道吗?
- 2016年
- 如今,脂肪肝已不再是个生僻的词汇。有统计显示,在都市自领中脂肪肝的检出率已达到20%以上,80%~90%的脂肪性肝病与饮食不当和营养失调有关。
- 张平孙芳郑玲
- 关键词:脂肪肝诱因脂肪性肝病营养失调饮食不当
- 早期HBV DNA的应答是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重要指标
-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36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拉米夫定100 mg,1次/d,治疗9-24个月。疗效评估包括血清HBV DNA病毒学、血清HBV免疫...
- 姚履枫张平胡莹盈朱琪江家骥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的意义
- 2003年
- [目的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 )的水平及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总胆红素 (SB)、白球蛋白比值 (A/G)、胆碱酯酶 (ChE)及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66例乙肝患者和 2 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L 2R含量。[结果 ]乙肝患者血清sIL 2R水平高于对照组 ,其升高与ALT、SB、A/G和ChE相关 ,与乙肝病毒的存在和复制与否无关。[结论 ]急性、慢性、重型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变患者血清sIL 2R水平 。
- 李勤光张平高永琳
-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的关系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肝细胞损伤、肝脏纤维组织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2例CHB、LC患者血清TGF-β1。结果①CHB轻、中、重度患者,LC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依次升高(P<0.0l或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血清TGF-β1与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P)、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呈正相关(P<0.01或P<0.05)。③ALT>600 U/L组、SB>125μmol/L组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和轻度受损组。(P<0.01或P<0.05)。结论血清TGF-β1的检测可用于肝纤维化程度和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判断。
- 张平李勤光高永琳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