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艳

作品数:31 被引量:261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媒介
  • 5篇新闻
  • 4篇媒体
  • 3篇电视
  • 3篇物质性
  • 2篇新闻传播
  • 2篇三贴近
  • 2篇社交
  • 2篇贴近
  • 2篇资源整合
  • 2篇文化
  • 2篇文化传播
  • 2篇媒介研究
  • 2篇考古
  • 2篇跨文化
  • 2篇跨文化传播
  • 2篇绩效
  • 2篇绩效评估
  • 2篇绩效评估研究
  • 2篇城中村

机构

  • 2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作者

  • 26篇袁艳
  • 1篇丁秋月
  • 1篇胡汉昌
  • 1篇申凡
  • 1篇单波
  • 1篇唐海江
  • 1篇刘锐

传媒

  • 5篇国际新闻界
  • 4篇湖北社会科学
  • 3篇江汉论坛
  • 2篇当代传播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新闻大学
  • 1篇编辑之友
  • 1篇新闻与写作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传媒观察
  • 1篇电子政务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9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时尚杂志批判的批判被引量:13
2004年
人们总是用固有的观念去批判时尚杂志,但如果时尚杂志不倡导消费,不注重感官愉悦,不走向高端,它还是时尚杂志吗?
袁艳
关键词:宽容精神财富心态
中西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被引量:8
2004年
从“用事实说话”这一基本概念出发,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本质区别,并对形成这一差异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讲和谐与讲对立是中西文化的根本分野,它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维度上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也带来了新闻报道观念的不同。只有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也才能带来新闻报道实践的真正创新。
袁艳王金礼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观念文化成因
“城中村”的媒介话语建构被引量:15
2007年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核心报纸上289多篇以“城中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试图揭示主流大众媒体在“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关系对于这一媒介建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回答了中国主流媒介如何再现“城中村”这样一个社会空间、“城中村”如何从一个被忽视的空间演变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同的社会权力如何影响着媒介对于“城中村”的报道内容、不同的社会权力在“城中村”这个话语场中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咬合等问题。
袁艳
关键词:社会建构媒介话语
疫情催生下微信在城市邻里空间的基础设施化研究——以武汉市G社区为例被引量:5
2022年
本文以疫情期间武汉市G社区的微信使用为研究对象,沿袭基础设施研究的人类学路径,具体考察了微信进入城市社区并逐步基础设施化的过程及影响。研究发现,疫情带来的社会隔离是微信在城市社区迅速扩张的基础。凭借集成性特征,微信得以接入并改造既有社区网络,再造邻里关系,重构社区空间。作为生存型基础设施,微信深刻嵌入社区管理和居民生活之中,凭借新型社会关系和组织形态打造出一种新权力装置,通过隐秘的劳动完成对居民个体和城市社区的数字资本主义殖民。
袁艳沈梦晨
关键词:社交媒体
从城中村街头空间看“庶民对抗性公共”——以武汉市高王村和吴家湾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对武汉市两个城中村的人类学调查,展示了农村移民街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街道的空间结构到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再到当地人对街头的开水房和公用电话的使用,分析了城中村街头生活中公私杂糅的空间使用特点,并指出它是农村移民争取城市权利的一种日常生活空间抗争实践。它作为一种"庶民对抗性公共",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街道在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地位的想象。
袁艳
关键词:城中村农村移民公共空间
中日近代化之制度模仿比较被引量:5
2004年
面对西方的冲击,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制度模仿经历了始为"中体西用"、后则"全盘西化"的两个错误极端,而日本则走了一条结合本国实情、避开先进国已走过的弯路、做到近代化而不同化的近代化成功道路。对制度模仿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近代化结果。
袁艳胡汉昌
关键词:近代化制度模仿制度后发优势
“慢”从何来?——数字时代的手帐及其再中介化被引量:26
2021年
本文从再中介化(remediation)的视角对手帐这一数字时代的所谓"慢媒介"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基于对五个知名手帐品牌的产品分析、有关手帐的线上线下出版物的文本分析、以及对10位手帐爱好者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手帐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兴起并非对某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或对数字文化的反抗,其实质是在中国高度流动和加速的社会技术语境下、由生产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的新旧媒介再中介化的结果。手帐在数字时代已经发展为一种新旧交织的媒介组合而不是某个单一媒介,与数字媒介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深度融合,看似纸质和手工的技术实则在设计和实操理念中渗透着数字化编码和模块化管理等新媒体语言。至于人们从手帐中所感知到的"慢"和"断",也并非来自纸和笔的固有属性,而是传统书写技术的某些物质性或"痕迹"在数字技术条件下被特定的技术和文化实践"超中介化"的结果,其背后是技术之间、人与技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的生成和转化。本文希望以这一个案开启对数字时代诸多"慢媒介"和"断联"现象的追问,进一步思考媒介化过程中移动与非移动、快与慢、联结与非联结之间吊诡而复杂的关系,发现其中更为深刻的社会和技术变化以及权力关系。
袁艳
关键词:物质性
织纹:技术图像的另一个宇宙被引量:7
2022年
在众多的图像理论中,傅拉瑟的技术图像理论另辟蹊径,从装置和程序的角度理解现代图像的生成机制,打开图像研究的物质面向。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将技术图像等同于现代媒介技术所生成的图像,忽略了传统技术在图像生产中的作用。本文聚焦编织这一人类古老的技艺,将编织产生的图像——织纹——与傅拉瑟的技术图像理论进行对话,尝试跨过现代与传统的鸿沟,看到一个不同的“技术图像的宇宙”。研究发现,织纹虽然产生自编织这一传统技术,其中却包含着决定图像生成过程的装置和程序,是技术图像的另一种形式。同时,织纹独特的物质性及其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打破了以往关于技术图像的诸多陈见,它不仅将技术图像的历史延伸到了文字产生之前,而且呈现了一种不同的图像与表面的关系,也召示着一种非对抗式的人机关系和跨越人与非人的分布式智能。本文希望借这一研究引发更多关于编织的媒介思考。
袁艳
关键词:织纹物质性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拓展
2004年
袁艳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传播学媒体
电视传播技术的人文价值与冲突被引量:2
2003年
电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科学理性的进步,也是人文价值的张显,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类原态传播的回归,但是技术与人文的冲突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中国电视的发展既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带动作用,也要反对任何形式的的技术崇拜。
袁艳
关键词:电视技术人文价值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