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峰
- 作品数:64 被引量:877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现况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分析被引量:110
- 2014年
- 目的 了解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现状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状况.方法 2009-2010年对全国12个研究人群各抽取35~64岁调查对象1 000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实际入选11 623人,最终有效数据10 340人.利用该资料计算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并分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状况.肥胖的定义依据“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的标准.结果 我国35~64岁中年人群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轻度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32.2%,重度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北方地区高于南方(P<0.05).肥胖人群中同时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3种危险因素的比例是正常体重人群的4.5倍,重度中心性肥胖人群是正常体重人群的5.1倍.结论 我国中年人群超过一半为体重超重/肥胖者,且肥胖伴随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很高,亟待采取相应干预策略.
- 王增武郝光王馨陈祚张林峰郭敏田野邵澜朱曼璐
- 关键词: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 我国中年人群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及其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被引量:92
- 2020年
- 目的分析我国中年人群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及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调查随访研究,研究对象来自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心血管疾病监测、预防预警和诊治技术应用研究"。2009至2010年在12个研究地区各抽取约1000人(35~64岁),调查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016至2017年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并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最终8835人纳入该研究。比较入选人群基线和随访时的血压和体重指数(BMI),计算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6年累积发病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超重、肥胖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随访结果显示,研究人群BMI、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基线有所增长(P均<0.001)。高血压、超重和肥胖6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9.3%(1146/2918)、11.5%(406/3544)和4.3%(302/7025)。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BMI和血压均正常的中年人群比较,超重、肥胖、高血压、超重伴高血压、肥胖伴高血压的中年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增加[HR分别为2.394(95%CI 1.130~5.073)、3.341(95%CI 1.454~7.674)、6.047(95%CI 2.978~12.279)、5.808(95%CI 2.924~11.539)和8.716(95%CI 4.391~17.302),P均<0.05]。结论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和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超重、肥胖、高血压或超重/肥胖伴高血压均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 陈祚李苏宁王馨张林峰邵澜田野王增武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超重肥胖
- 2013年北方四区县农村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被引量:34
- 2015年
- 目的 了解北方农村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3月在北方20个示范县中随机抽取甘肃省榆中县、北京市顺义区、吉林省东丰县和靖宇县4个区县,每个区县再分别随机抽取4个村.每个区县分别调查35岁以上人群至少1 250人,男女各半.使用统一方法收集血压、身高、体质量、既往病史等相关资料.资料完整者共计4 575例(男2 062例,女2 513例).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 =0.133 kPa)或正在服降压药者.以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标化.结果 4个区县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分别为北京市顺义区41.2%,甘肃省榆中县26.0%,吉林省靖宇县25.2%,吉林省东丰县22.8%;各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性的标化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分别为46.9%、30.5%、12.8%和41.5%;女性为64.2%、48.9%、20.4%和38.4%.有家族史的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无家族史人群(P<0.05).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随体质指数(BMI)增加而升高(P<0.05),但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无显著变化.结论 北方4区县农村患病率地区间差异大,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 范国辉王增武张林峰陈祚王馨郭敏田野邵澜朱曼璐
-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老年患者左心瓣膜钙化诊断的准确性评价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在老年患者左心瓣膜钙化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1982—2015年在北京医院行心脏瓣膜病理检查的410例老年尸检患者,患者生前均行TTE检查;根据死亡的不同年代分为3组:1982-1995年组、1996-2005年组、2006~2015年组;根据死亡的不同年龄分为3组:60~75岁组、76~90岁组、91~106岁组。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TTE检查诊断老年左心瓣膜钙化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28.2%、43.7%、1.234、0.405、0.298、0.878。与1982-1995年组比较,1996-2005年组、2006~2015年组随着时代发展,TTE检查诊断老年左心瓣膜钙化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逐渐升高,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阴性预测值逐渐下降。与60~75岁组比较,76~90岁组、91~106岁组随着患者年龄增长,TTE检查诊断老年左心瓣膜钙化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逐步增加,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逐渐下降。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TTE检查诊断老年主动脉瓣瓣膜与二尖瓣瓣膜钙化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与44.0%、30.8%与75.3%、42.7%与71.5%、1.275与1.780、0.382与0.744、0.250与0.198、0.909与0.906。结论TTE检查对诊断老年左心瓣膜钙化尤其是主动脉瓣瓣膜钙化敏感度很高,不易漏诊,但特异度欠佳。
- 李康杨重庆张瑞生张林峰王征齐欣唐国栋刘德平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脏瓣膜
- 35岁及以上人群二尖瓣反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了解我国35岁及以上人群二尖瓣反流(MR)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危人群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3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及体格检查收集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疾病史、身高、体重等信息,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空腹血糖和血脂的测定。结果:纳入分析对象共28 814人,MR总体检出率为18.4%,其中男性和女性MR检出率均为18.4%。中重度MR检出率:35~50岁年龄组为0.3%,51~64岁年龄组为0.9%,≥65岁年龄组为2.2%。随年龄升高,MR检出率有升高的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城乡、地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卒中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心力衰竭病史是MR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人群MR检出率较高,年龄、收缩压、城乡、地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卒中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心力衰竭病史是MR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 聂静雨王增武张林峰陈祚王馨郭敏田野邵澜朱曼璐朱振辉王浩高润霖
- 关键词:二尖瓣闭锁不全检出率影响因素
- 华东两市新生儿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了解华东两市新生儿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新生儿ASD和VSD的预防、诊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3-09至2014-11期间两市各调查点连续出生的孕满28周的2 100例活产新生儿及其父母作为调查对象,在新生儿出生后0~7天内进行问卷调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收集ASD和VSD患儿及其父母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筛查4 152例新生儿,其中男婴2 189例(52.72%),胎龄为(39.18±1.48)周,产妇年龄为(26.54±4.36)岁。新生儿ASD和VSD检出率分别为60.5‰和12.8‰,且不同性别新生儿ASD和VSD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家居装修是新生儿ASD的影响因素,而产妇孕早期服药是新生儿VSD的影响因素。结论:华东两市新生儿ASD和VSD检出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加强新生儿ASD和VSD的早期筛查,降低新生儿ASD和VSD的发生和改善预后。
- 赵天明王增武张林峰王馨陈祚张甦唐新华祖秋菊胡立群李守军逄坤静朱曼璐高润霖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新生儿
- 326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随疾病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c infaction,AMI)患者的伴随疾病情况,为在青年人群中开展AMI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全部45岁以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出院诊断中的伴随疾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326例青年AMI患者中,循环系统的伴随疾病主要是高血压(50.00%的患者伴有高血压),除外循环系统的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见(60.43%),其中反流性食管炎最为常见(50.00%),其次是以高胆固醇血症、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为主的多(患病率分别为24.85%、22.39%和11.04%),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51.84%)。其他疾病肝功能异常较常见(26.69%),其他疾病患病率都在5%以下。结论 青年AMI患者的伴随疾病主要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反流性食管炎和肝功异常。应加强对青年AMI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管理以及对反流性食管炎和肝功异常的病因分析和治疗,同时对上述疾病与青年AMI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 黄宜林李崇剑楚军民杨瑛郑聪毅邵澜田野张林峰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伴随疾病青年患者
-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10年发病预测模型的验证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对已建立的国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10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进行验证。方法用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于"八五"攻关期间建立的另一队列研究人群来进行验证。用 ROC 曲线下面积检验预测模型对该队列中事件与非事件的判别能力。用 Hosmer-Lemeshow 检验比较每十分位分组的预测发病率和实际发病人年率来判断预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队列入组年龄35~59岁,平均随访11年。剔除预测模型所用危险因素资料不全者后余15 100人进入本研究分析,共累积 ICVD 事件数347例(男性206例、女性141例);其中冠心病83例(男性56例、女性27例),缺血性卒中268例(男性154例、女性114例)。在男女性最优模型、简易模型、评分法预测"八五"队列人群得到的 ROC 曲线均显示了很好且基本接近的判别能力。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最优模型(男性0.796,女性0.791);简易模型(男性0.792,女性0.783);评分法(男性0.791,女性0.779)。将预测的10年 ICVD 发病概率和实际的10年发病人年率进行 Hosmer-Lemeshow x^2检验,男性 x^2=3.7(P=0.879),女性 x^2=27.7(P<0.01),但预测率和实际率之间的最大差值仅有1%,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度。结论经本研究队列人群的验证,证明已建立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对我国现阶段中年人群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 李贤赵连成李莹张林峰周北凡武阳丰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 抵抗素基因rs1862513不同基因型下血浆抵抗素水平变化与同期体重变化间的关系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抵抗素基因rs1862513基因型、血浆抵抗素水平变化与同期体重变化关系。方法 2005年和2010年两次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同一人群中开展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吸烟、饮酒、体重、疾病史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资料,并对收集的血标本进行抵抗素水平测定和rs1862513多态性检测。结果资料完整的有效样本共914例(男316例,女598例)。抵抗素血浆浓度变化与同期体重变化间的相关系数为0.11(P=0.001),按抵抗素rs1862513基因型分组,在CC、GC与GG基因型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P<0.001)、0.07(P=0.154)和0.10(P=0.052)。不同基因型之间相关系数两两比较结果,CC基因型与GC、GG之间比较的P值分别为P=0.002和P=0.007,GG、GC之间比较P=0.66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吸烟、饮酒、基线体重、基线年龄和既往病史等因素后,血浆抵抗素浓度变化与同期体重变化间的回归系数为0.06(P<0.001),在CC、GC与GG基因型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7(P<0.001)、0.05(P=0.027)和0.07(P=0.006)。回归两两比较比较的P值分别为:CC与GC比较P=0.014,CC与GG比较P=0.036,GG与GC比较P=0.550。结论抵抗素水平变化与同期体重变化间存在显著关联,不同rs1862513基因型下抵抗素水平变化与体重变化间的关联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别,CC基因型组对于体重变化更为敏感。
- 范国辉张林峰李莹赵连成陈祚史平任福秀郭敏田野鲁向锋
- 关键词:抵抗素体重变化
- 西藏新疆地区静息心率和血脂、血糖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索西藏新疆地区心率和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 2015年至2016年期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选取西藏新疆地区35岁及以上调查对象7510人,有效数据5477人。利用该资料分析心率和血脂、血糖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随着心率的增加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随之增加(多因素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民族、体质指数、吸烟、饮酒、教育程度、高血压和居住海拔后P<0.05),心率最高三分位数组到最低三分位数组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6.0%,19.4%和19.9%;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2%、3.0%和5.2%。使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民族、体质指数、吸烟、饮酒、教育程度、高血压和居住海拔后发现TC(β=0.003,P<0.05)、TG(β=0.005,P<0.05)和血糖水平(β=0.009,P<0.05)和心率成正相关。本研究并未发现心率和居住海拔之间对于血脂、血糖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心率和血脂、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心率和居住海拔之间对于血脂、血糖的影响无交互作用。
- 王增武陈祚王馨张林峰郝光董莹聂静雨王佳丽郑聪毅邵澜田野
- 关键词:心率血脂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