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
-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节苷脂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MSCs由成年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获得,取第4~6代MSCs以10ng/ml bFGF预诱导24h后,用丁羟基茴醚(BHA)、二甲基亚砜(DMSO)和不同浓度神经节苷脂(25mmol/L、50mmol/L、75mmol/L)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神经胶质相关蛋白(GFAP)的表达。唑盐比色实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神经节苷脂对诱导后5h、24h、2d、3d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人MSCs,诱导分化后大部分MSCs变成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SE和MP2。中等浓度(50mmol/L)神经节苷脂组诱导后的细胞生长活力较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好(P<0.05)。结论中等浓度神经节苷脂能使诱导后的细胞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 张丽芳杨晓苏肖波胡益民陈冰彭晶晶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诱导分化神经节苷脂
- 依达拉奉对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5例,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52例和常规治疗组5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脑保护,调控血压等治疗,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14 d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 d、3 d、7 d、14 d分别进行头颅CT检查测量脑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计算相对水肿体积指数(REI)、水肿变化指数(AEI),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抽取静脉血检测血中丙二醛(MDA)的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依达拉奉组与常规治疗组入院时REI和入院后1 d REI、A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达拉奉治疗组REI指数3 d、7 d、14 d,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同周期(t=2.841、3.215、3.587,P <0.05);依达拉奉治疗组AEI指数3 d、7 d、14 d,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同周期(t=4.324、4.163、4.561,P <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t=2.212、2.258、2.851、3.573,P <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依达拉奉治疗组血SOD活性升高和MDA水平降低(t=3.563、4.129、4.254、2.240、2.871、4.212,P <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可减轻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能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围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可能是通过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实现的。
- 祝丹丹夏磊陈泉程冠亮陈冰王丽君杨秀魏明
-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水肿氧化应激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86例,随访半年,根据是否发生PSCI分为观察组(PSCI患者38例)和对照组(认知功能正常患者14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行神经功能评估及生化指标检查。采取双向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SCI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Lp-PLA2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缺血性卒中后发生PSCI时Lp-PLA2的截断值。结果观察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型半胱氨酸(Hcy)、β2微球蛋白、Lp-PLA2与MoCA均呈负相关(r=-0.28、-0.15、-0.49,均P<0.01)。Lp-PLA2的AUC为0.849,缺血性卒中后发生PSCI时Lp-PLA2的截断值为232 ng/ml。结论血清Lp-PLA2水平升高是发生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考虑作为缺血性卒中后发生PSCI的生物标志物。
- 陈冰刘峥韩秋
-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缺血性卒中
- 淋巴血浆置换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淋巴血浆置换(LPE)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MGC)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对17名MGC患者进行LPE,并与同期8名行血浆置换术(PE)的MGC患者作比较。结果LPE组17名患者共置换32次,平均(1.9±1.05)次;起效时间平均(8.85±2.38)h;LPE治疗后痊愈1例,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52.94%),有效14例(82.35%);危象持续时间平均为(7.91±3.64)d。其平均置换次数、平均起效时间、2次置换后临床评分、总有效率及危象持续时间均优于PE组。副反应发生率为25%(8/32例次),主要为荨麻疹、低血糖等,程度轻微,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结论LPE是抢救MGC的1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严格掌握术前评估与预防副反应发生,可确保其安全。
- 李碧娟杨晓苏陈冰彭晶晶彭金艳舒象武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危象
- 淋巴血浆置换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淋巴血浆置换(LPE)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对34例GBS患者(LPE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PE治疗,观察肌力开始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肌力评分差值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17例加用血浆置换(TPE)治疗的GBS患者(TPE组)进行比较。结果LPE组共接受LPE51次,平均1.5次/例;TPE组共接受TPE治疗33次,平均1.9次/例。LPE组治疗后肌力开始恢复时间为(12.74±7.18)d,显著早于TPE组[(24.35±14.22)d](P<0.05);治疗前后的肢体肌力评分差值大于TPE组(均P<0.05),疗效为进步者(24例)多于TPE组(7例),无效者(2例)少于TPE组(8例),总有效率(94.12%)高于TPE组(52.94%)(P<0.001);平均住院(23.47±12.91)d,短于TPE组的(48.12±39.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E组不良反应有荨麻疹(4例)和低血压(2例),均轻微,对症处理后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与TPE组(2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E治疗GBS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彭晶晶杨晓苏李碧娟陈冰
- 淋巴血浆置换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评估淋巴血浆置换(lymphoplasmapheresis,LPE)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GBS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人,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淋巴血浆置换;对照组33人,只进行内科治疗。通过肌力开始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肌力评分差值来评估疗效。观察治疗组的副反应。结果:治疗组33例患者接受LPE48次,平均1.5次/例;治疗后肌力开始恢复时间平均为(6.45±3.01)d,早于对照组(8.36±3.831)d;肢体肌力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大于对照组;疗效为进步者(16例)多于对照组(4例),无效者(16例)少于对照组(24例),总有效率为51.5%,高于对照组27.7%;平均住院天数为(19.42±7.25)d,短于对照组(24.00±8.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LPE后肌力平均评分增高,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第3次LPE后肌力平均评分继续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E组相关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主要为荨麻疹和低血压,均轻微,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LPE疗效肯定,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碧娟杨晓苏彭晶晶陈冰舒象武
-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
- 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附1例报告)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双眼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面神经瘫痪及声音嘶哑等;头部MRI示硬脑膜异常强化灶,以大脑镰、小脑幕等处为主;硬脑膜病理检查可见有慢性炎症改变,有多量浆细胞浸润,纤维组织浸润、增生、玻璃样变性,肉芽肿形成。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疗效显著。结论肥厚性硬脑膜炎以头痛和多脑神经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MRI可见特征性的硬脑膜强化改变;病理学检查有硬脑膜慢性炎症改变,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 陈冰杨晓苏张丽芳张乐
- 关键词:肥厚性硬脑膜炎影像学病理学
- 淋巴血浆置换术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小儿与成人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比较淋巴血浆置换(LPE)疗法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成人组与小儿组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淋巴血浆置换疗法,通过观察小儿组肌力开始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肌力评分差值来评估疗效,并与成人组进行比较。结果本组共有33例患者接受LPE48次,平均1.5次/例;成人治疗后肌力开始恢复时间平均为7.08±4.542天,早于小儿组(13.00±5.164d);肢体肌力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大于小儿组;疗效为进步者(22例)多于小儿组(3例),无效者(1例)少于小儿组(4例),总有效率为96.3%,高于小儿组42.9%;平均住院天数为19.73±7.897d,短于小儿组(28.14±8.7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组临床疗效较成人组差。
- 彭晶晶杨晓苏李碧娟陈冰
-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小儿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