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玲

作品数:7 被引量:9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心肌
  • 5篇细胞
  • 4篇缺血
  • 3篇心肌缺血
  • 3篇干细胞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梗死后
  • 2篇血管
  • 2篇死后
  • 2篇缺血模型
  • 2篇转染
  • 2篇细胞集落
  • 2篇细胞因子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集落刺...
  • 2篇结扎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转染
  • 2篇集落
  • 2篇集落刺激因子

机构

  • 7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海南医学院

作者

  • 7篇林玲
  • 5篇杨进福
  • 5篇胡建国
  • 5篇周文武
  • 4篇周新民
  • 3篇唐滔
  • 2篇陈军
  • 2篇沈向前
  • 2篇周胜华
  • 2篇刘启明
  • 2篇祁述善
  • 2篇方臻飞
  • 2篇马燕琳

传媒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第四届中南地...

年份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心肌移植对促进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心肌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的影响,并比较联合治疗与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单独使用的疗效差别。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完成。以Wistar近交系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联合组、细胞组、基因组、对照组,每组12只。联合组在心肌梗死模型建立2周后于心肌梗死区移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组移植等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组注射脂质体-pcDNA3.1-hVEGF165DNA复合物,对照组注射等容积培养液。假手术组12只仅开胸而不缝扎,不作任何注射。4周后以Buxco系统有创在体检测心功能,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检测Brdu、肌钙蛋白T双染评估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结果:对照组有2只于移植后第2,3周死亡,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为联合组12只、细胞组12只、基因组12只和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2只。①移植治疗4周后,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为(27.8±3.0)%,低于细胞组(37.0±10.1)%(P=0.035)与基因组(37.1±5.2)%(P=0.033)。②Buxco检测心功能显示联合组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高于细胞组与基因组[左心室收缩压:(104.5±9.1),(93.9±11.9),(93.6±13.9)mmHg,(P=0.026,0.022);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4971.1±371.3),(4420.6±424.9),(4361.8±617.6)mmHg/s,(P=0.030,0.017)],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低于细胞组与基因组[(4210.3±449.5),(3751.3±431.2),(3587.5±763.5)mmHg/s,(P=0.036,0.005)],左心室舒张末压有低于细胞组与基因组[(3.1±3.5),(6.5±4.9),(6.1±5.8)mmHg,(P=0.155,0.202)]的趋势。③Brdu、肌钙蛋白T双染示各治疗组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多于对照组,部分为双染阳性细胞。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染
周文武胡建国杨进福林玲马燕琳周新民唐滔
关键词:心肌缺血基因疗法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干细胞因子(SCF)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78只大鼠结扎前降支,术后6h尚存活60只。将此60只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再将每组分为1,2,4周3个亚组。治疗组皮下注射G-CSF和SCF,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的比值、心肌梗死面积与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行心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心室肌质量/体重的比值:第4周治疗组的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第4周的比值大于第1周(P<0.01)和第2周(P<0.05);治疗组中第4周的比值大于第1周(P<0·01)。(2)心肌梗死面积与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第2,4周治疗组的面积百分比小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各自组内比较,第4周的面积百分比小于第1,2周(P<0.01)。(3)第4周时HE染色显示治疗组心肌梗死区的心肌较多,而对照组几乎为透壁的疤痕。1~4周治疗组均可见Brdu与TroponinT-I双染阳性的心肌细胞,以第2周时最多,对照组双染阳性细胞少见或偶见。结论G-CSF、SCF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可以促使心肌细胞分化,减轻心室重塑。
林玲周胜华祁述善沈向前刘启明方臻飞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因子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构
冠脉结扎法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 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 结果:共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
周文武林玲陈军杨进福周新民胡建国
关键词: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结扎心电图病理检查
文献传递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因子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实验治疗作用的初步观察被引量:5
2005年
林玲周胜华祁述善沈向前刘启明方臻飞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
冠脉结扎法制做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被引量:86
2004年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结果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图、及病理检查证实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结论该方法制作简单可行,动物存活率满意;但模型欠稳定,需标本量较大以充分筛选。
周文武林玲陈军杨进福周新民胡建国
关键词:心肌缺血左室冠脉结扎缝扎
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心梗区血管新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心肌移植及其对大鼠心梗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以Wistar近交系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n=12)。冠脉结扎2周后,联合组(A组)于心梗区移植转染VEGF基因的MSC,细胞组(B组)移植等量的MSC,基因组(C组)注射脂质体-pcDNA3.1-VEGF165DNA复合物,对照组(D组)注射等容积培养液,移植4周后通过Ⅷ因子染色检测血管新生,RT-PCR检测VEGF基因的体内表达。结果:Ⅷ因子染色示A组动物心梗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B组和D组,较C组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RT-PCR显示VEGF基因的体内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A组、C组、B组、D组。结论:BMMSC有利于VEGF基因的稳定表达,可作为VEGF基因的良好细胞载体。
周文武胡建国杨进福林玲周新民唐滔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血管新生
人VEGF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为建立hVEGF165基因转染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获Wistar大鼠BMMSC,并测定其生长曲线和表面标志CD34、CD44、CD45及SH3,然后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用脂质体介导pcDNA3.1-hVEGF165转染BMMSC,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的变化,通过RT-PCR、Western和ELISA鉴定VEGF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经培养的大鼠BMMSC,CD44、SH3检测为阳性,CD45、CD34阴性,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经RT-PCR、Western和ELISA检测证实阳离子脂质体能成功地将hVEGF165基因转染至大鼠BMMSC中,并获得有效的表达.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VEGF165在BMMSC中获有效表达,为VEGF基因转染BMMSC移植对心梗后大鼠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提供了实验依据.
周文武胡建国马燕琳林玲杨进福唐滔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VEGF转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