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 作品数:64 被引量:143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降钙素原对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伴发系统性细菌感染的预测效能
-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出现系统性细菌感染的预测效能。方法 对42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
- 王倩刘伟张丽霞
- 成人过敏性紫癜胰腺受累2例被引量:1
- 2013年
- 例1,男,45岁。因四肢瘀点瘀斑10余d,腹痛1周于2012年3月16日入院。入院前10余天无明确诱因于双下肢出现密集针头至绿豆大瘀点和瘀斑。
- 王倩刘伟薛竞陈学军段西凌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胰腺炎淀粉酶脂肪酶
- 一种内窥镜皮肤显微镜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内窥镜皮肤显微镜,包括基座,在基座表面设置有两个相互配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在一起,转动其中一个齿轮则另一个齿轮也会转动;所述基座侧面设置有棘齿,所述棘齿的一端铰接在基座上,棘齿...
- 王倩
- 文献传递
- IL-35在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检测IL-35在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中的表达。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使用丙酮∶橄榄油3∶1溶液作为基质配置0.5%2,4-二硝基氟苯(DNFB)经皮致敏建立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35、IL-4、IFN-γ、IL-17的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皮肤组织中IL-12p35 mRNA及EBI3 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炎症,病理表现为表皮增厚、海绵水肿、真皮浅层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3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IL-35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P<0.05);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组织中IL-12p35及EBI3m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L-35可能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发挥作用。
- 王倩刘伟薛竞王勤张丽霞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
- 厄洛替尼致头皮痤疮样皮疹一例
- 2023年
- 痤疮样皮疹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为主要的皮损表现,多伴有明显的瘙痒。该文报道了1例61岁的女性患者,因肺癌口服厄洛替尼后头皮反复出现红斑、丘疹、糜烂、脓疱合并脱发,皮损处分泌物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红色毛癣菌。诊断为头皮痤疮样皮疹、皮肤真菌感染。给予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过程中未停止口服厄洛替尼。该例提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能引起复发性或难治性的痤疮样皮疹,临床需提高对该不良反应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减少因此而导致的靶向治疗中断甚至停用。
- 张芊张欣王倩周夕湲张丽霞
- 关键词:厄洛替尼痤疮样皮疹
- 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研究仅用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或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或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采用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每两周一次,共4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2%超分子水杨酸维持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丘疹脓疱个数、红斑及毛细血管评分以及患者自我评分、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患者治疗前后疹脓疱个数、红斑及毛细血管评分以及患者自我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痊愈4例,显效1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9.17%。2例患者随访期间复发,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单用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特别对于不能使用系统治疗的患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 周夕湲薛竞王倩潘宁
- 关键词:玫瑰痤疮
- 雷公藤多苷与复方甘草酸苷配合抗组胺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对比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与甘草酸制剂分别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疗效。方法:将80例特应性皮炎(A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雷公藤组及甘草酸苷组。其中甘草酸苷组给予甘草酸制剂+枸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治疗;雷公藤组除给予雷公藤多苷代替甘草酸制剂外,其余治疗同甘草酸苷组,治疗期间每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SCORAD评分及VAS评分)、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NF-γ)、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相关指标下降百分比,共观察8周。结果:在2周后观察到雷公藤组及甘草酸苷组患者病情均有缓解,雷公藤组症状有效改善率为40%,明显高于甘草酸苷组的22.5%;追踪病情至8周,雷公藤组症状有效改善率为94.7%,明显高于甘草酸苷组的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2周检测相关指标并进行分析,各个时间点雷公藤组各相关指标下降(上升)百分比较甘草酸苷组下降(上升)速度更快,且在2周左右各指标下降(上升)最快,之后各百分比下降(上升)速度减慢。两组药物疗效均与药物在体内积累有直接关系。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雷公藤多苷白细胞降低发生率较甘草酸苷组增多,多发生在治疗2~4周,停止用药后给予升白片对症治疗,可恢复正常。甘草酸制剂引起面部水肿2例,停药后可恢复正常。结论:雷公藤多苷配合抗组胺药较甘草酸制剂配合抗组胺药治疗AD具有治疗起效快,疗效更持久特点。
- 张丽霞王倩赵蓓卢葳段西凌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雷公藤多苷甘草酸苷抗组胺药物白细胞介素-4
-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通过检测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抗氧化防御水平及皮损中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的表达,来推测这两种疾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氧化应激状态,探讨氧化应激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15例天疱疮患者、1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及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例天疱疮患者、1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损及10例健康对照者皮肤组织中8-iso-PGF2α的表达水平。结果:1天疱疮组及大疱性类天疱疮组血清SOD活性分别为(35.408±5.322)k U/L及(33.076±2.962)k U/L,CAT活性分别为(4.475±1.999)k U/L及(4.318±1.487)k U/L,TAOC水平分别为(12.565±1.987)k U/L及(11.006±2.298)k U/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SOD(30.767±2.898)k U/L,CAT(3.187±0.818)k U/L,T-AOC(8.836±2.011)k U/L](P均<0.05);而天疱疮组及大疱性类天疱疮组血清GSH-Px活性分别为(271.252±96.927)k U/L和(266.109±49.721)k U/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GSH-Px(479.383±40.451)k U/L](P均<0.05)。2天疱疮组及大疱性类天疱疮组皮损中8-iso-PGF2α水平分别为(51.029±26.960)×10-3和(14.189±10.478)×10-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220±2.690)×10-3(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天疱疮组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组皮损8-iso-PGF2α水平与血清GSH-Px、SOD、CAT活性和T-AOC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体内存在氧化产物增高、抗氧化能力发生改变等氧化应激状态。氧化应激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王倩张丽霞胡静李灵
- 关键词: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氧化应激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CXCL9,CXCL10及CXCL11的检测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CXCL9,CXCL10及CXCL1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SLE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CXCL9,CXCL10及CXCL11的表达情况,并将其与相应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LE患者血清中CXCL9,CXCL10及CXCL11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均<0.05),且在中、重度活动期组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轻度活动期组及稳定期组(P均<0.05);CXCL9,CXCL10及CXCL11表达强度与补体C3呈负相关(P均<0.05),与补体C4,ESR,CRP及24h尿蛋白定量均无相关性;CXCL9,CXCL10在有肾脏受累的患者中明显升高(P均<0.05),关节炎患者中CXCL10表达明显升高(P<0.05);此外,在抗SM抗体阳性患者中CXCL9表达显著升高(P<0.05),抗ds DNA抗体及抗核小体抗体阳性患者中CXCL10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CXCL9,CXCL10及CXCL11表达与SLE活动性及严重程度有关,可能在SLE发病中发挥作用。
- 王倩刘伟卢葳胡静张丽霞段西凌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趋化因子CXCL10细胞因子
- 麦考酚酯与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疗效比较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观察麦考酚酯与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4例难治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2例。A组给予麦考酚酯治疗,B组给予环孢素A治疗,观察至少12周,比较两组的疗效、体温、皮疹消退情况、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并监测两种药物的血药浓度。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以及皮疹消退的时间长于B组; B组有4例血压升高,A、B两组各1例伴感染; B组1例在减量中复发; A组1例疗效随着麦考酚酸曲线下面积(MPA-ACU)升高而变好,其余4例疗效好的患者均为MPA-ACU> 30(μg·h)/mL。结论治疗难治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环孢素A较麦考酚酯起效更快,麦考酚酯副作用更小,对于不能耐受环孢素A的患者可选用麦考酚酯,MPA-ACU也许可以反映疗效。
- 周夕湲赵蓓王倩李灵
- 关键词:麦考酚酯环孢素A脓疱型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