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勇杰

作品数:86 被引量:53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2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5篇动脉
  • 33篇手术
  • 26篇外科
  • 22篇血管
  • 19篇主动脉
  • 18篇静脉
  • 17篇主动脉瘤
  • 16篇外科手术
  • 16篇腹主动脉
  • 15篇腹主动脉瘤
  • 14篇甲状腺
  • 12篇外科治疗
  • 11篇下肢
  • 10篇诊治
  • 9篇原发性
  • 9篇栓塞
  • 8篇血管外科
  • 8篇血栓
  • 6篇动静脉
  • 6篇动静脉转流

机构

  • 57篇中山医科大学...
  • 28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深圳市第二人...
  • 3篇匹兹堡大学
  • 3篇武警山东总队...
  • 2篇广东医学院
  • 2篇平顶山市第一...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86篇林勇杰
  • 47篇王深明
  • 33篇李晓曦
  • 32篇陈国锐
  • 24篇黄灿之
  • 24篇詹世光
  • 16篇常光其
  • 16篇刘奕山
  • 13篇吕伟明
  • 12篇吴壮宏
  • 12篇吕伟明
  • 12篇叶财盛
  • 11篇胡作军
  • 10篇李松奇
  • 6篇李松奇
  • 6篇王劲松
  • 5篇庄文权
  • 4篇黄雪玲
  • 4篇姚陈
  • 4篇朱国献

传媒

  • 16篇中国实用外科...
  • 7篇中华普通外科...
  • 6篇新医学
  • 5篇中国普通外科...
  • 5篇岭南现代临床...
  • 3篇中华胃肠外科...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现代普通...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包头医学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10篇2002
  • 11篇2001
  • 10篇2000
  • 5篇1999
  • 10篇1998
  • 9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1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0例股浅动静脉转流术后动脉血逆流灌注
1998年
目的:探讨动静脉转流术后动脉血在深静脉系统中逆流的情况。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动态观察比较术后14d、6个月、1年3种术式(分期动静脉转流22例,Ⅰ期动静脉转流12例和Ⅰ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6例)动脉血在深静脉系统中逆流距离。结果:在术后相同时间内,Ⅰ期转流组比分期转流组逆行更远,而Ⅰ期转流加水压破坏静脉瓣组逆行最远。但即使患者症状消失、溃疡愈合后,动脉血均不能循静脉系统逆流到达肢端。结论:动静脉转流术的疗效并不是依靠动脉血循静脉系统逆流到肢端而实现,其治疗机制仍未明。
吕伟明林勇杰吴壮宏陈国锐常光其
关键词:血液循环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之间的关系,提高对恶性肿瘤并发DVT的认识。方法:分析18例恶性肿瘤并发DVT病人的临床表现、血栓形成的部位、原发肿瘤的类型、彩色多普勒检查及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恶性肿瘤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15例(15/18,占83%),血管阻塞的程度平均为84%,原发肿瘤的第1位是肺癌,占39%;其次,是胃肠道癌,占28%。溶栓治疗后肿胀的肢体周径仅比治疗前缩小平均为1.8cm。结论:恶性肿瘤可能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导致DVT;对无明显诱因的DVT患者,都应注意是否由于恶性肿瘤所致;
吴壮宏王深明吕伟明常光其林勇杰
关键词:血栓形成
尿激酶联合前列腺素E_1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寻找一种更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方法。方法:将尿激酶联合前列腺素E1与单用尿激酶作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血管再通率的变化。结果:尿激酶联合前列腺素E1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常光其吴壮宏林勇杰詹世光吕伟明
关键词:静脉
年轻人腹主动脉瘤九例临床分析
2004年
目的探讨年轻人腹主动脉瘤(AAA)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44例AAA中9例(37%)年龄小于35岁的年轻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21~35岁,临床表现腹部或腰背部痛、腹部搏动性肿物。瘤体直径(65±09)cm。4例行择期手术均成功,3例急诊手术1例成功,2例入院后未能手术治疗者均死亡。结论年轻人的AAA有病程短、瘤体较大且较多累及腹主动脉近端,症状重的特点,应尽早手术治疗。
李晓曦王深明李松奇吕伟明林勇杰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年轻人瘤体AAA急诊手术入院
甲状腺单发结节腺叶切除45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了解甲状腺单发结节的恶性发生率,介绍甲状腺一叶及峡部全切除这一术式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0例甲状腺一叶及峡部全切除术式的临床资料。结果450例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中,术前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372例,甲状腺腺瘤51例,可疑恶性27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结节337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80例,甲状腺腺瘤55例,桥本式甲状腺炎2例;恶性病变113例,其中乳头状癌92例,混合癌7例,滤泡状癌13例,腺癌1例,共发现微小癌13例。本资料恶性率为25.1%。结论对可疑恶性的甲状腺单发结节,包括峡部在内的患侧腺叶全切除术是最佳术式。
朱国献林勇杰
关键词:手术方式
乳腺癌合并腋窝淋巴结结核8例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胡作军胡玲玉王深明李晓曦黄雪玲林勇杰
关键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结核
26例颈动脉体瘤诊治经验被引量:2
1997年
本文报告26例、28侧颈动脉体瘤。病史、体征、CT、超声彩色多普勒以及DSA动脉造影均有诊断价值。动脉造影不仅有确诊作用,而且可作术前经血管内供肿瘤动脉栓塞、经颅多普勒检查患侧大脑半球侧支循巧代偿情况、改进手术操作步骤均有助于减少肿瘤剥离术中出血,提高肿瘤荆离切除率。对于无法用剥离法剥离切除病例可按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作一期或分期肿瘤、颈总动脉分叉切除并颈内动脉重建术。
林勇杰吕伟明李松奇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血管栓塞剥离术
原发性静脉倒流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1997年
为治疗下肢原发性静脉倒流性疾病,作者采用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PCC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和下肢深静脉辦膜重建术治疗208例274条肢体,男119例,女89例,平均年龄49.2±3.4岁,平均病程14.0±1.0年。经彩超和静脉顺行造影,有77%患肢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后随访率73.1%,随访平均时间6.5±0.5年。行PCCS+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的肢体有7.6%浅静脉曲张复发,23.4%症状复发,16.1%溃疡复发,复发病例均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Ⅱ°以上。行股浅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者,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瓣膜功能恢复正常。PCC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Ⅱ°~Ⅲ°以上者,可同期行股浅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
王深明陈国锐林勇杰詹世光黄灿之刘奕山
关键词:瓣膜功能不全血管外科手术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8例报告
1999年
王相如林勇杰冯承泉徐晓华
关键词:分娩血栓形成药物
甲状腺滤泡状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2004年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可溶性受体sFlt 1联合内皮抑素 (Endostatin ,ES)基因治疗对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3年 12月 ,采用表达ES的肿瘤细胞系FTC133 rvEndo和表达sFlt 1的 2 93 Flt1 3d细胞行动物实验 ,观察肿瘤在裸鼠模型中的生长状况。用抗CD31抗体对肿瘤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血管 ,计算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检测血清中ES和VEGF浓度。结果 在裸鼠模型中 ,种植 2 8d后 ,抑瘤率sFlt1组为 70 37% ,sFlt1+ES组为 93 4 9%。免疫组化染色表明对照组MVD为 (10 2 71± 13 14 ) ;而sFlt1组为(40 76± 12 6 5 ) ,sFlt1+ES组为 (13 71± 6 2 7)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对照组带瘤鼠血清中人VEGF浓度为 (31 2 5± 6 2 1) pg ,而sFlt1组为每毫升 (10 5 9± 0 72 ) pg ,sFlt1+ES组为每毫升 (7 4 5± 0 81) pg ,后两者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sFlt1和ES的联合应用可增强其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抗甲状腺滤泡状癌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VEGF的受抑制有关。
叶财盛王深明林勇杰郑朝旭刘小宁黎孟枫
关键词:甲状腺滤泡状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动物实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内皮抑素基因治疗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