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红旗
- 作品数:144 被引量:390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金华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消化道颗粒细胞瘤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背景:颗粒细胞瘤(GCT)少见,消化道GCT更少见。目的:探讨消化道G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和金华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医学中心)收治的9例消化道GCT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9例消化道GCT患者中,男女之比为2∶1;发病年龄为19~60岁,中位年龄52岁;发生于食管6例,结直肠2例,肛管1例。内镜示黏膜下隆起或无蒂息肉,肿瘤直径2~12 mm,中位直径5 mm。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肿瘤位于黏膜层和(或)黏膜下层,呈实性团片状或巢状排列,周边呈浸润性生长;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瘤细胞呈胖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核小、核质比极低,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示所有患者均表达S100和CD68,部分表达SOX10、CD56、Calretinin和Syn,不表达CKp、Desmin、SMA、CD117、CD34、Dog1和α-inhibin。食管和结直肠GCT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肛管GCT行局部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9~5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消化道GCT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内镜下多呈黏膜下隆起或无蒂息肉,有特征性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病变小且浅表者行EMR或ESD治疗,效果好,术后需长期随访。
- 吴晨霞施红旗崔海宏黄斌张宝燕苏杰姜春婷邱岳琳
- 关键词:颗粒细胞瘤预后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分型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2例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通过 Hans 分型法进行分型,包括中心 B 细胞样(GCB)亚型及非 GCB 亚型,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 bcl-2、bcl-6基因进行检测,并对亚型分型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GCB 亚型28例,构成比为30.43%,非 GCB 型64例,构成比为69.57%。bcl-2基因异常较多发生于 GCB 亚型的淋巴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9,P <0.05),而 bcl-6基因异常在 GCB 亚型及非 GCB 亚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 >0.05)。bcl-2基因易位与 bcl-6基因易位无相关性(r =0.095,P >0.05),bcl-2基因扩增与 bcl-6基因易位显著相关(r =0.750,P <0.01)。免疫表型亚型分类与发病部位无相关性(r =0.174,P >0.05),bcl-2基因表达、bcl-6基因表达与发病部位也无相关性(r =0.205,r =0.188,均 P >0.05)。结论 DLBCL 患者的 GCB 亚型中多出现 bcl-2基因异常,但 bcl-2与bcl-6基因表达的关系尚不明确,且发病部位与分子遗传学可能并无关联。
- 施红旗刘庆伟陈真伟朱寿田
- 关键词:免疫遗传学基因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临床病理分析
- 2004年
-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女性生殖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1例发生于外阴,2例发生于会阴及/或盆腔。组织学上见梭形或星形细胞增殖,间隔以广泛疏松的黏液样基质、明显的管径大小不一的血管及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vimentin(+++)(3/3),SMA(+/--+)(3/3),PCNA(+/--)(2/3),S-100(-),C368(-)。结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性(局部侵袭性)间叶性肿瘤,生长缓慢,但常局部浸润,易复发,彻底的局部切除可减少复发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其肌纤维母或纤维母细胞来源可能性大。需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纤维上皮性息肉、浅表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其他许多肿瘤鉴别。
- 施红旗刘庆伟
- 关键词: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病理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临床、放射学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Clear cell chondrosarcoma,CCCS)的临床、放射学、病理学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报道1例股骨近端CCCS,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放射学改变、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MRI示右股骨头4.8 cm×4.5 cm×4.2 cm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缺损,其间可见少许钙化点,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皮质未见明显破坏,无骨膜反应,邻近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镜下见软骨样区域,软骨样细胞胞质透明,伴软骨骨化和钙化,以及反应性新骨形成,间质出血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囊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呈S-100阳性。文献报道该病呈低度恶性,有局部侵袭性,可复发,但转移少见。鉴别诊断包括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普通型软骨肉瘤、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等。结论CCCS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软骨肉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易误诊为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普通型软骨肉瘤、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等。
- 张波刘庆伟施红旗楼善贤
- 关键词:透明细胞软骨肉瘤预后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小型猪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
- 2013年
- 目的初步探寻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小型猪模型的方法。方法 15只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通过结扎双侧股静脉并注入氨甲苯酸以获得DVT模型,并经B超证实;3组实验猪分别于建模后第1、4、7天拆除双侧结扎线,并洗脱—侧股静脉内自体血栓后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若无肺栓塞影像学证据,则经头静脉注入体外制备的血栓后再次行CTA检查,7d后将小型猪处死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2只小型猪因严重肺炎排除,其余13只中11只DVT合并PE建模成功并经病理证实,建模即刻成功率73.33%(7d后成功率53.33%)。其中B组建模成功率为100%。其中11只DVT在B超上表现为股静脉腔内的条索状低回声;PE在CTA上表现为肺动脉主干或分支的充盈缺损及截断。病理检查示肺动脉内见混有明胶海绵和自体血栓的栓塞物。结论下肢DVT合并PE小型猪模型可成功建立;B超和CTA检查可以较好的评价DVT和PE。
- 张浩郭治宇胡桂英周绍斌许多嘉施红旗樊静何忠平金志刚吴波洪毅程俊峰陆磊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CT血管造影小型猪
- 保留耻骨膀胱复合体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保留耻骨膀胱复合体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恢复情况。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将局限性前列腺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LRP)的患者按住院号分为保留耻骨膀胱复合体的观察组(n=53)和未保留的对照组(n=51)。2组年龄、体重指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穿刺活检Gleason评分、前列腺体积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行保留神经的LRP。根据每天使用尿垫数量评估尿失禁恢复情况。尿失禁完全恢复定义:每天使用尿垫0个。拔除导尿管后至少随访12个月。结果 拔除导尿管当天(24 h),1、3、6和12个月尿失禁完全恢复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9.6%(21/53) vs.17.6%(9/51),P=0.013;66.0%(35/53)vs.35.3%(18/51),P=0.002;84.9%(45/53)vs.56.9%(29/51),P=0.002;92.5%(49/53)vs.70.6%(36/51),P=0.004;98.1%(52/53)vs.84.3%(43/51),P=0.031]。结论 在LRP手术时,保留耻骨膀胱复合体技术能早期快速改善术后尿失禁,并显著减少远期(术后12个月)尿失禁。
- 朱再生周鹏飞施红旗应明亮薛亚东徐敏王跃平胡洋肖云渊胡胜晔
- 关键词:前列腺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尿失禁
- 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CD147的表达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人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细胞黏附因子CD14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vision法检测42例大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MMP-2和CD147的表达情况。结果42例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CD17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9%(39/42)和88.1(37/42),明显高于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15.0%和5.0%)。MMP-2和CD147在中、低分化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癌(P<0.01),Dukes分期C、D期的强阳性率明显高于Dukes分期A、B期的强阳性率(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强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本组研究中MMP-2和CD147的表达一致率为89.7%(35/39),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分析,大肠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和CD147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r=0.783,P<0.01)。结论MMP-2和CD14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学分级、侵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侵袭性的一个指标。
- 朱寿田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2CDL47淋巴转移
- 肛周脓肿局部组织及外周血中IL-2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2在肛周脓肿局部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50例肛周脓肿患者(肛周脓肿组)和50例无感染的混合痔患者(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术中留取病变组织标本。术后观察患者转归,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22表达、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的表达,观察IL-22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IL-22在肛周脓肿组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肛周脓肿组根据不同转归分为治愈组、脓肿复发组、肛痿组,3组患者IL-22表达阳性率比较,治愈组显著降低,而肛瘘组最高(P<0.01)。肛周脓肿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肛周脓肿组中随着疾病的进展,肛瘘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愈组(P<0.01)。肛周脓肿组中IL-22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均无关(均P>0.05),而与脓肿直径(P<0.01)、创面愈合时间(P<0.05)及进展为肛瘘有关(P<0.05)。结论 IL-22在肛周脓肿局部组织及外周血中表达增强,在其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 王建平杜金林蔡成钟志凤施红旗刘庆伟戴志慧张天明金晰函
- 关键词:IL-22肛周脓肿肛瘘IL-22
- 高位隐睾睾丸病理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及意义
- 2012年
- 目的探讨高位隐睾睾丸病理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取高位隐睾患者28例,分为1~2岁组(12例,14侧)和2~10岁组(16例,18侧);另择同期收治的14例男性腹股沟斜疝及16例包茎患儿作为对照组。年龄1~10岁。观察高位隐睾患者的睾丸大体及组织病理改变。同时测定术前1周及术后3~6个月的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卵泡激素(FSH)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10岁组隐睾发育较1~2岁组差,附睾畸形多,病理改变重。血清性激素水平:隐睾组患儿术前血清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E2、F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血清T及巳水平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仅F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隐睾组患儿术后血清T、E2、FSH水平均明显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位隐睾患儿2岁后睾丸组织结构出现变化,随年龄增长病理改变趋于严重。手术治疗后患儿血清性激素水平有改善,提示2岁以内手术为佳。
- 陈俊杰郭晓东黄益平施红旗郑昭璟孙志南徐胜
- 关键词:隐睾组织病理性激素
- 原发性小肠腺癌(附81例临床病理分析)
- <正>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仅占整个消化道的0.5%~6%,且大部分发生在十二指肠,以腺癌多见。但由于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部位深在,周围脏器较多,出现症状时多为中晚期,往往给治疗带来困难,预后较差(1,2)。现将我院近25年来...
- 章艳斐楼善贤施红旗陈真伟刘庆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