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金生

作品数:77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中央保健专项资金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心肌
  • 25篇心病
  • 25篇心肌梗死
  • 25篇梗死
  • 25篇冠心病
  • 22篇急性心肌梗死
  • 13篇动脉
  • 12篇蛋白
  • 11篇蛋白原
  • 11篇纤维蛋白
  • 11篇纤维蛋白原
  • 10篇幽门螺
  • 10篇肺炎
  • 10篇肺炎衣原体
  • 9篇心率
  • 9篇幽门螺杆菌
  • 9篇螺杆菌
  • 9篇肺炎衣原体感...
  • 9篇杆菌感染
  • 8篇心率变异

机构

  • 69篇贵阳医学院附...
  • 17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贵阳医学院
  • 6篇贵州省人民医...
  • 2篇济南军区总医...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井冈山学院
  • 1篇攀枝花钢铁集...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湘南学院附属...

作者

  • 77篇李金生
  • 28篇刘大男
  • 18篇何作云
  • 11篇周元植
  • 9篇方颖
  • 8篇吴立荣
  • 8篇赵慧强
  • 8篇刘兴德
  • 8篇韩君勇
  • 8篇李小鹰
  • 6篇何艳
  • 5篇刘德新
  • 5篇李屏
  • 5篇陈瑞晗
  • 4篇苏丽娜
  • 4篇吴建华
  • 3篇陈进
  • 3篇吴强
  • 3篇颜昌福
  • 2篇蔡运昌

传媒

  • 19篇贵阳医学院学...
  • 14篇贵州医药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4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四川医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天津医药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11篇2004
  • 5篇2003
  • 11篇2002
  • 9篇2001
  • 5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90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及其患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冠脉造影正常的31例正常对照者、33例非冠心病患者血CMV抗体水平及DNA,同时检测各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CMV IgG,CMV IgM阳性率及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非冠心病组(均P<0.01),CMV 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CMV IgG阳性均与急性心肌梗死有相关性(分别:OR=3.262,P=0.021;OR=3.047,P=0.030)。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hsCRP,sICAM-1,IL-6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中CMV IgG(+)组与同组CMV IgG(-)组比较,hsCRP,sICAM-1,IL-6均显著升高(P<0.01);IgG水平与hsCRP,sICAM-1,IL-6呈正相关。结论急性或激活性CMV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CMV感染可能通过激发和加重冠状动脉内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
刘大男李金生方颖吴立荣
关键词:心肌梗死巨细胞病毒C反应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
急性心肌梗塞首次QT离散度与室速和室颤的关系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发病 2 4小时内未受药物干预的首次 QT离散度 (QTcd)与住院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和心室颤动 (Vf)的关系。方法 对 6 7例 AMI患者发病 2 4小时内首次常规 12导联心电图的 QTcd进行测定 ,VT、Vf则根据心电监护、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体表 12导联心电图确定 ,并将其分为 AMI伴有 VT、Vf组 15例 ,与不伴 VT、Vf组 5 2例 ,测量两组的 QTcd并进行比较 ;再分别取 QTcd≥ 70、80、90 ms作为预测 VT、Vf的标准 ,测算其预测价值。结果  1AMI伴 VT、Vf组 (QTd96 .5 7± 9.85 ,QTcd98.6 7± 10 .2 1)与 AMI不伴 VT、Vf组 (QTd6 7.5 2± 15 .31,QTcd6 7.5 6± 15 .6 2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2 QTcd≥ 70、80、90 ms对 AMI患者发生 VT、Vf的预测值比较 ,QTcd≥ 90 ms的各项指标优于以 70、80 ms为标准。结论  QTcd≥ 90 ms预测 AMI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 VT、Vf有一定价值。
成功颜昌福李金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前列腺素E_1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1年
张红民李金生
关键词:冠心病前列腺素E1PGE1药物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对溶栓后再灌注微循环障碍作用研究
2006年
目的:观察溶栓后再灌注微循环和微血栓形成情况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治疗作用。方法:中国大耳白兔12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每组6只。用电刺激法在兔右股动脉造成血栓,尿激酶和普通肝素溶栓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立即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推注。通过对微循环、不同时间静脉血中血栓素(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C.Fla)含量,病理观察、评价对微循环及微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溶栓后出现明显无复流现象,治疗组无复流现象得到改善;对照组和治疗组再通后TXB2和6-Keto-PGF1a均升高,但治疗组6-Keto-PGF1a升高更显著,而对照组TXB2也明显升高;观察到对照组微血栓形成和明显组织损伤,治疗组未见微血栓形成,组织损伤较轻。结论:溶栓后立即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改善无复流现象,改善溶栓后微循环再灌注。
陈添华李小鹰李金生
关键词:微循环血栓形成再灌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关系
<正>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的关系。方法:运用PCR法检测100例高血压合并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150例高血压患者和126例健康人的ACE...
陈进李小鹰李金生陈瑞晗刘德新
文献传递
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QT离散度的变化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研究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5 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n=2 5 ) ,治疗组给予倍他乐克 5 0~ 2 0 0 mg/d,共 3周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3周。比较两组治疗 3周前后 QT参数。结果 对照组治疗 3周后 QTd、QTcd、QTmax、QTmin、HR均无明显变化 (P>0 .0 5 ) ,治疗组治疗 3周后 QTmax无改变 (P>0 .0 5 ) ,QTmin延长 (P<0 .0 1) ,HR减慢 (P<0 .0 1) ;QTd、QTcd缩短。结论 倍他乐克可延长 AMI患者的 QTmin,对 QTm ax无影响 ,使 QTd减小 ,有利于 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 。
颜昌福成功李金生吴强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倍他乐克QT离散度
健康人24小时QT离散度动态变化
2001年
目的 探究健康人昼夜 2 4小时的 QT间期系列参数动态变化及其与心率变异性关系。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 ,对 30例健康人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QT间期系列参数 ,QTe、QTp、QTc、QTed、QTpd、QTcd,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的频谱进行同步分析。将 QT系列参数与 HRV参数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在夜间高频 (HF)、RR间期增大时QTe、QTp延长 ,在白天 L F/ HF增高时 QTe、QTp缩短。QTc昼夜变化小。QTed、QTpd、QTc、QTcd在早晨清醒后第一或第二小时均出现第一个峰值 ,午睡清醒后第一小时也出现一个高峰值。而 HF及 L F/ HF无类似改变。结论 健康人昼夜2 4小时的 QT离散度变化与机体生理状态有关 ,这种变化主要接受不仅仅依赖心率和自主神经的调控 ,还受体液因素的调控。
颜昌福李金生成功周双陆朱斌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心率变异性
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对其预后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pn)感染、再发冠心病事件及血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伴Cpn感染的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78例),治疗组口服阿奇霉素500mg/d,共3d,而后每周日口服500mg,共4周。结果随访12个月,冠心病事件在治疗组的发生率为14.10%,对照组为30.00%,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53.00%(P=0.0179),其中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组为6.75%,对照组为15.85%,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61.37%(P=0.0341);其他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为14.10%,对照组为38.75%,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63.61%(P=0.0050),其中治疗组因心绞痛入院者为7.69%,对照组为20.00%,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61.55%(P=0.0256),PCI/CABG在治疗组为3.85%,对照组为13.75%,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72.00%(P=0.0297)。治疗组血炎症介质水平在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可降低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因心绞痛入院率,减少对PCI/CABG的需求,并能降低血炎症介质水平,表明抗感染治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起到有益的作用。
刘大男何作云刘兴德李金生吴立荣方颖李屏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阿奇霉素冠心病事件炎症介质
62例冠心病病人昼夜心率变异性及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1998年
韩君勇何艳李金生
关键词:冠心病心率变异心律失常并发症
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变化及相互关系分析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丙二醛 (MDA)含量改变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酶标检测法、TBA比色法测定 83例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血清NO、MDA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心绞痛组、心肌硬化组 (包括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 )及Ⅰ、Ⅱ期高血压病和Ⅲ期高血压病组血清MD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而NO显著低于正常组 ,其中以急性心肌梗死组最显著。结论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血清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增多 ,并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NO合成释放减少有关。
刘大男李金生赵慧强陈献江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一氧化氮丙二醛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