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超

作品数:6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篇成烃
  • 2篇成烃演化
  • 1篇地层
  • 1篇地层格架
  • 1篇地层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构造
  • 1篇东濮凹陷
  • 1篇岩相
  • 1篇岩相古地理
  • 1篇源岩
  • 1篇生烃
  • 1篇生烃演化
  • 1篇石炭
  • 1篇石炭-二叠系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烃源
  • 1篇烃源岩
  • 1篇物性
  • 1篇煤储层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6篇蔡超
  • 3篇朱炎铭
  • 3篇陈尚斌
  • 2篇唐书恒
  • 2篇姚海鹏
  • 1篇朱宝存
  • 1篇段利江
  • 1篇袁伟
  • 1篇张佳赞
  • 1篇曹代勇
  • 1篇秦勇
  • 1篇张品刚
  • 1篇陈杰
  • 1篇张聪
  • 1篇王晓辉

传媒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能源技术与管...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鸟山煤矿断裂构造的规律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从区域地质背景和古构造应力场演化的角度,探讨了鹤岗矿区鸟山煤矿地质构造成因和演化规律。根据物探、钻探等资料,采用地质统计法,对构造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基本查明鸟山煤矿断层发育规律及平面展布趋势。研究表明,该矿区断层走向主要为NE向和NW向,断裂密度等值线呈现"内外分区"特征,在平面上由内部向边缘呈现减弱趋势。
张品刚曹代勇唐书恒蔡超
关键词:矿井构造
开滦唐山煤矿地质构造规律性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矿井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建设与生产最重要的地质因素,运用多种方法,就唐山煤矿构造的展布、组合、形成与演化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唐山煤矿构造受多期构造作用叠加,至少经历两期构造演化,分别是燕山期的近SN向的挤压和喜山期近EW向的水平压应力作用,导致构造复杂化。
蔡超朱炎铭陈尚斌陈杰姚海鹏
关键词:地质构造
煤变质程度对煤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被引量:57
2008年
通过对大量煤岩样品的压汞实验和低温氮吸附实验测试结果的系统分析,讨论了煤变质程度对煤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结果发现:煤样的压汞孔隙度随煤级的升高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孔喉平均直径小于1μm的孔隙结构在各种不同煤级的样品中均大量分布,而孔喉平均直径大于1μm的孔隙结构则仅在中低煤级样品中大量分布,在无烟煤中更是很少见到;在中低煤级阶段,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高,低温氮测试的煤比表面积逐渐降低,到无烟煤阶段,煤的比表面积又开始增加。结论认为:煤的孔隙度、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均受煤变质程度的控制,且在烟煤与无烟煤的交界处发生突变。
唐书恒蔡超朱宝存段利江张佳赞
关键词:变质程度储集层孔隙度孔隙结构比表面积
鹤岗矿区石头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构造控煤分析
鹤岗煤盆地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早白垩世早期的断陷期、早白垩世晚期的坳陷期、晚白垩世时期~古近系的裂陷期、古近纪时期的断坳期、新近纪和第四纪时期上升期5个阶段。鹤岗矿区的煤层赋存状况、矿井地质构造等均主要受控于燕山中~喜山中...
蔡超
关键词:构造控煤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鹤岗矿区
文献传递
冀中坳陷武清凹陷苏50井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成烃演化被引量:8
2008年
基于对武清凹陷苏50井的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运用EASY%Ro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苏50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揭示了苏50井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3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分别发生在海西-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并指出武清凹陷是华北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之一。
蔡超朱炎铭秦勇姚海鹏陈尚斌
关键词:数值模拟
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被引量:27
2007年
东濮凹陷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本溪组、太原组及山西组,厚度大,分布较稳定,其岩性主要包括暗色泥岩(含碳质泥岩)和煤岩。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遭受了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甚至岩浆作用,导致了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在区域构造作用控制下,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经历了海西—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晚期等多期复杂的构造—埋藏作用过程,其中最大埋深发生在喜马拉雅早期(东营期末),当时研究区煤系的埋深已达4 300m。在此过程中,有机质的受热温度呈"脉动状"变化,最高受热温度达260℃,导致煤系有机质成熟度呈阶段性增加,并引发多次成烃演化过程。早喜马拉雅期的晚期,相对生烃量大,是煤系主要成烃期,成烃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凹陷的前梨园和南部的马厂一带。热解实验分析表明,其煤系有机质最大相对生烃量为300mg/g。但受东营运动的影响,该期部分煤系生烃可能被破坏,导致成藏条件的复杂化。
朱炎铭王晓辉张聪袁伟蔡超陈尚斌
关键词:东濮凹陷烃源岩成烃演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