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珂
-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OCT和IVUS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动脉瘤动物模型后贴壁及内皮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对动脉瘤动物模型中血流导向装置(FD)贴壁和内皮化评估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贴壁不全(ISA)对瘤腔愈合和支架内皮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科方式建立小型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并植入FD。术后即刻使用OCT和IVUS分别记录ISA发生部位和程度,并比较二者在FD贴壁评估中差异。术后第12周末通过DSA检查评估动脉瘤闭塞程度(Kamran分级)及支架通畅情况;通过OCT和IVUS观察支架内皮化情况并通过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ISA对瘤腔愈合和内皮化进程的影响。结果共建立6头小型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并成功植入6枚国产Tubridge FD。相对于IVUS,OCT能发现更多的ISA(6枚,14处vs 3枚,4处);血管管径变化区(7处)、瘤颈区(4处)和FD头尾端(3处)是ISA高发部位,支架编织丝与管壁距离为(560.14±101.48)μm。术后第12周末DSA显示1例动脉瘤瘤颈处少许对比剂残存(Kamran分级3级),余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Kamran分级均为4级);1枚FD管腔中度狭窄,余5枚FD管腔通畅。OCT提示支架内大部分急性ISA消失,残留未贴壁的比例降至3/14,其中2处位于瘤颈区,1处位于支架局部;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支架编织丝裸露,未见明显血管内皮覆盖;1枚管腔狭窄的FD增生内膜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结论相对于IVUS,OCT能在颈动脉动脉瘤FD植入模型中发现更多的ISA;大部分急性的ISA在12周后有较好的转归,而严重的ISA将造成FD内皮化延迟,动脉瘤闭塞延迟。
- 马骥龙树海杨杰李臻桑海强汤毅冉云彩张勇文宝红谢珊珊陈珂刘恩杰韩新巍李腾飞
-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内超声
- 易化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比较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facilitat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FPCI)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158例首次STEMI患者,其中80例患者为基层卫生院给予静脉全量尿激酶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即FPCI组,78例患者为由基层卫生院直接转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PCI组。观察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related artery,IRA)再通情况及主要出血并发症,并分别于PCI术后第30天和第180天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IRA再闭塞、心力衰竭、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等的发生情况。结果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FPCI组PCI术前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治疗(TIMI)3级血流率明显高于PPCI组(P=0.001),术后TIMI3级血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住院期间主要出血并发症FPCI组高于PPC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1);两组患者术后30天、术后18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51.3±4.2)%vs(50.7±5.2)%,(52.8±6.7)%vs(54.8±6.3)%。两组患者IRA再闭塞、心力衰竭、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CI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基层卫生院首诊的STEMI患者,如果发病时间未超过2小时且转运时间可能超过3小时,可以先行溶栓后转运至三甲医院行PCI治疗。
- 陈珂高传玉王巍牛振民
-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心电描记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SMARCA4缺失性肺腺癌4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SMARCA4缺失性肺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诊断为肺腺癌且伴有SMARCA4缺失病例42例,回顾性分析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总结临床病理特征,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对部分病例进行二代测序。结果42例SMARCA4缺失性肺腺癌,穿刺标本35例,手术标本7例。男性38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为9.5∶1.0。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2岁。吸烟者33例,平均吸烟时长37年。有呼吸系统症状25例(59.5%)。TNM分期Ⅰ期4例(9.5%),Ⅱ期2例(4.7%),Ⅲ期18例(42.9%),Ⅳ期18例(42.9%)。肿瘤组织均为非黏液腺癌,无贴壁模式,大部分为低分化腺癌,组织形态多样,可见横纹肌样形态细胞、瘤巨细胞及坏死。肿瘤细胞胞质大部分嗜酸性,胞质内有嗜酸性小球,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及胆固醇结晶。免疫组织化学:29例(69.0%,29/42)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10例(40.0%,10/25)表达Napsin A,20例(100.0%,20/20)INI1未缺失;40例(95.2%,40/42)肿瘤细胞BRG1完全缺失,2例(4.8%,2/42)为BRG1部分缺失;PD-L1(22C3)59.2%(16/27)阳性。二代测序检测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ROS1、MET、RET及KRAS突变,6例(6/8)SMARCA4突变,7例(7/15)p53、4例(4/8)STK11及1例(1/8)KEAP1突变。驱动基因改变多见于女性患者(P<0.05)。随访1~25个月,4例死亡,20例进展。结论SMARCA4缺失性肺腺癌缺乏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大部分表达TTF1,少数病例有驱动基因的改变,有必要对肺腺癌常规进行BRG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筛选出此类病例,以便采用更精准的治疗。
- 韩静高献争许跃刘恩杰杜倩陈珂李晟磊
- 关键词:肺肿瘤腺癌DNA突变分析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