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荣
- 作品数:20 被引量:15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医学领先人才培养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RI急诊快速评价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探讨MRI急诊快速评价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13例发病<1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先行CT平扫,排除有明显低密度梗死灶后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时飞法三维血管成像(3D TOF-MRA)及T2加权成像(T2WI)],约5min完成;筛选超急性期脑梗死(DWI略高信号,而T2 WI未见明显高信号)158例(52.1%),并对其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预后评估.结果:发病<4.5 h组、4.5~≤9h组及>9~12h组的患者中分别75.4%(43/57例)、54.1% (73/135)及34.7% (31/121例)患者符合超急性期脑梗死;其中136例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12例(8.8%),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2.9%),1例(0.74%)死亡;90 d评估预后良好125例(91.9%).结论:急诊MRI快速评价界定超急性期脑梗死指导的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能排除发病<4.5 h但梗死灶已非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及界定发病>4.5h或不明确时间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 谢秀海白青科赵振国隋海晶陈娟陈翠荣杨娟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静脉溶栓
- MRI急诊快速评价指导的超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 <正>目的探讨MRI急诊快速评价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13例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先行CT平扫,排除有明显低密度梗死灶后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l),时飞法三维血管成像(...
- 白青科赵振国隋海晶谢秀海陈娟陈翠荣
- 关键词: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MRI
- 文献传递
- MRI指导的超急性期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 目的 探讨多模式MRI 指导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03 例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在标准时间窗(4.5 小时内)进行rt-P...
- 沈健白青科赵振国赵晓晖朱玉萍杨娟陆练军周媛陈娟陈翠荣
-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39~84岁,平均年龄74±15岁。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73±16岁,予阿托伐他汀(20mg.d-1);第二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76±18岁,予阿托伐他汀(20mg.d-1)、普罗布考(500mg.d-1)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6M)、12个月(12M)、24个月(24M)进行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临床预后,mRS 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并记录脑梗死复发情况,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1)两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情况:第一组治疗后6M、12M、24M的NIHSS评分分别为5.83±3.25、4.96±2.61、5.02±3.11,较治疗前9.42±3.38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2M时下降较明显(P<0.01);第二组治疗后6M、12M、24M的NIHSS评分分别为6.01±3.74、3.24±2.08、3.17±2.52,治疗后6M较治疗前NIHSS评分(9.89±3.67)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12M、24M较治疗前下降更明显(P<0.01),且治疗后12M、24M的NIHSS评分也低于治疗后6M(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24M第二组较第一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2)两组各时间点mRS情况:第二组治疗后24M预后良好率为90.7%,较该组治疗后6M的72.2%有所提高,且高于第一组治疗后同时间点的预后良好率(76.8%),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mRS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24M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28.6%、22.2%,两组比较,各时间点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定斑块是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而长远的策略,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从多方位、多靶点的抗AS作用,从而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其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有待于扩大样本,进一步完善随访,以获得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
- 赵晓晖周媛陈翠荣白青科沈健夏卫英张丽陈娟王连文
-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预后
- 轻中度急性脑梗死MRI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头颅MRI指导下轻中度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发病12h内的轻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5分)患者306例,行头颅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符合溶栓标准131例,其中≤4.5h组84例,4.5~12 h组MRI评价后存在缺血半暗带47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出血情况及pod的疗效.结果 ≤4.5h组发生8例脑出血,发生率为9.52%,死亡0例,4.5~12 h组发生6例脑出血,发生率为12.76%,死亡0例,2组患者基线情况、继发脑出血的发生率、90 d 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前NIHSS评分与溶栓后6、24 h评分比较,≤4.5h组有明显差异(P<0.05),4.5~12 h组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前NIHSS评分与治疗后7d、3月时的评分比较2组差异均明显(P均>0.05).结论 对NIHSS评分≤15分且时间窗为4.5~12 h经MRI评价后仍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 陈翠荣赵振国周媛隋海晶白青科黄敬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血栓溶解疗法
-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MMP-2、MMP-9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MMP-2、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AS斑块,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龄(74±15)岁(39~84岁),并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73±16)岁(39~83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第二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76±18)岁(41~84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500 mg/d)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12、24月检测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结果 (1)两组治疗前ox-LDL水平分别为(781.42±32.56)、(777.38±208.91)ng/ml,无显著差异;治疗后6月第一组ox-LDL水平无明显变化(790.24±229.33)ng/ml,而第二组有较明显的下降(626.4±189.78)ng/ml(P<0.05);12月时第一组ox-LDL水平稍有下降(760.89±200.37)ng/ml,但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组ox-LDL水平进一步明显下降(601.82±181.64)ng/ml(P<0.01);24月时两组继续保持12月时水平(762.53±212.11)、(612.43±193.49)ng/ml。(2)两组治疗前MMP-2水平分别为(186.62±61.74)、(194.78±63.22)ng/ml,MMP-9水平分别为(309.57±112.26)、(324.98±109.45)ng/ml,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6月均明显下降,即MMP-2分别为(127.94±38.12)、(128.67±40.09)ng/ml,MMP-9分别为(238.34±73.59)、(209.67±68.45)ng/ml,且第二组MMP-9水平下降尤甚(P<0.01);12月时较6月时有轻度上下波动,即MMP-2水平分别为(131.73±37.69)、(116.32±29.85)ng/ml,MMP-9水平分别为(208.93±64.33)、(218.58±70.22)ng/ml;24月时较12月时有所下降,即MMP-2水平分别为(110.88±30.53)、(87.68±25.76)ng/ml,MMP-9水平分别为(201.75±80.07)、(172.93±58.23)ng/ml,且第二组较第一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稳定斑块是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而长远的策略,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分别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抑制ox-LDL的形成,降低血液循环中
- 赵晓晖周媛陈娟陈翠荣白青科沈健夏卫英陆练军王连文
-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斑块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
- 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并指导临床监测和干预。方法选择住院病例223例并确诊为急性期脑卒中,于卒中后72h行HAMD评分,≥8分的病例随机分为抗抑郁药物干预组、未干预组,<8分者1个月再次HAMD评分,其中≥8分的病例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未干预组,<8分者2个月再予评分,其中≥8分者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未干预组,<8分者3个月再次评分,分为≥8分和<8分组,各组病例在卒中后72h、3个月进行MoCa量表评分、P300检测。本文对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未干预组72h、3个月时的MoCa评分、P300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各未干预组72h、3个月时MoCa评分的比较:72h、3M时,72h组与1个月、2个月、3个月组比较,P均<0.01;72h时与3个月时比较:72h组P<0.05,1个月组P<0.01,2个月组P<0.01;3个月组P<0.05;②各未干预组72h、3个月时P300的比较:72h、3个月时,1个月、2个月组较72h、3个月组均有显著性差异;72h时与3个月时比较:1个月、2个月组潜伏期前后比较,P均<0.01。结论通过MoCa量表发现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中以亚急性期、恢复期较明显,但其评分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受到一定的限制;P300具备客观、敏感性高等优势,反映出1个月、2个月发生PSD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更显著。所以应对脑卒中患者进行PSD及其认知功能的定期筛查,有针对性地尽早干预,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
- 赵晓晖杨娟许佩佩周媛白青科陈翠荣沈建
- 关键词:脑卒中MOCA量表P300
- 多模式MRI指导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发病12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6例行CT平扫及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共筛选界定为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41例(35.3%),并对其中33例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定期MR复查随访。结果33例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均预后良好,90d改良Rankin评分均≤2分(平均1分),生活质量Barthal指数80—100分(平均95分);5例溶栓治疗后发生无症状性脑出血(15.2%),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后1周并发脑内血肿(PH1型),另4例溶栓治疗后6~24h出现梗死局部少许渗血(HI型)。结论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MRI对患者筛选界定和溶栓后复查均有较大应用价值,MRI指导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赵振国白青科隋海晶谢秀海赵晓晖王连文夏卫英陆练军沈健周媛陈娟陈翠荣李锦师
-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血栓溶解疗法磁共振成像
- 脑白质疏松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9的关系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白质疏松(L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将入组的LA患者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脑室周围型组,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其颈动脉斑块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计算斑块积分。ELISA法检测MMP-2及MMP-9水平。结果:①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斑块阳性率及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脑室周围型组显著增高(P<0.05);②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的MMP-2、MMP-9水平与脑室周围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3组LA患者的MMP-9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皮质下型和混合型组LA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及斑块不稳定性均较脑室周围型高;皮质下型组的MMP-2和MMP-9水平与脑室周围型组比存在差异;MMP-9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提示皮质下型LA与颈动脉斑块存在一定相关性。
- 周媛赵晓晖陈娟白青科江泉隋海晶陈翠荣沈健
-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颈动脉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
-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0年
-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74±15岁,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73±16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联合治疗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76±18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和普罗布考(500 mg/d)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进行分组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分别为18.43±8.01 mmol/(min.L)和18.65±8.12 mmol/(min.L),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个月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分别为14.98±4.21 mmol/(min.L)和12.68±2.04 mmol/(min.L),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显著;治疗12个月两组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分别为11.57±1.62 mmol/(min.L)和11.98±1.43 mmol/(min.L),进一步明显下降;治疗24个月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分别为12.06±1.68 mmol/(min.L)和11.34±1.61 mmol/(min.L),继续保持12个月时水平,但联合治疗组较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73±0.31、2.68±0.46、3.92±0.28及3.84±0.35,6个月时积分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24个月时积分较前两时间点明显增高(P<0.05);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6.82±0.37、4.38±0.42、3.02±0.43、3.28±0.29,6个月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12个月、24个月时积分进一步较少(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68±0.34、2.73±0.50、3.01±0.44及2.89±0.42,各时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7.08±0.39、4.92±0.33、3.11±0.46及2.28±0.41,各时间点间均有显著性�
- 赵晓晖周媛陈翠荣白青科沈健陆练军陈娟杨娟朱玉萍
-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斑块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