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加宁

作品数:65 被引量:409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6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手术
  • 12篇肌腱
  • 11篇屈肌
  • 10篇关节
  • 9篇臂丛
  • 8篇手部
  • 6篇外科
  • 6篇肩关节
  • 5篇神经损伤
  • 4篇对掌功能
  • 4篇手损伤
  • 4篇屈肌腱
  • 4篇屈肘
  • 4篇屈肘功能
  • 4篇重建术
  • 4篇外科手术
  • 4篇拇短屈肌
  • 4篇拇对掌功能
  • 4篇肩关节外展
  • 4篇功能重建术

机构

  • 65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解放军第25...
  • 1篇海伦市第二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5篇韦加宁
  • 22篇田光磊
  • 16篇赵俊会
  • 16篇张友乐
  • 16篇王澍寰
  • 13篇李淳
  • 12篇田文
  • 9篇杨克非
  • 8篇胡琪
  • 8篇潘勇卫
  • 8篇朱伟
  • 7篇张云涛
  • 6篇李庆泰
  • 5篇张长清
  • 5篇王海华
  • 5篇尹大庆
  • 4篇刘春玲
  • 3篇朱瑾
  • 3篇李玉成
  • 3篇钱世荣

传媒

  • 20篇中华手外科杂...
  • 8篇实用手外科杂...
  • 7篇中华骨科杂志
  • 4篇北京医学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国实用手外...
  • 2篇中华护理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实践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全国第三届烧...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7篇2003
  • 5篇2002
  • 15篇2001
  • 6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8
  • 4篇1997
  • 2篇1996
  • 6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 1篇1987
  • 1篇1980
  • 1篇1979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腕管综合征与嗜酸性筋膜炎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了解嗜酸性筋膜炎与腕管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总结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35.5岁)嗜酸筋膜炎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病例,就其发病机理,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 4例行腕管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2例用药物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卡压症状缓解,全身症状消失。治疗后2例失访,4例随访14-38个月。患者全身症状及神经卡压症状均未复发。结论 由嗜酸性筋膜炎所致的腕管综合征与一般常见原因引起的腕管综合征不同,单纯手术减压效果不理想,需配合药物治疗方可缓解症状。
李淳韦加宁赵俊会张云涛龙振华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嗜酸性筋膜炎合并症减压术药物治疗
不可闭合复位性的近侧指间关节脱位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探讨不可闭合复位性的近侧指间关节脱位的创伤病理原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991年5月至2002年10月期间,10例不可闭合复位性的近侧指间关节脱位的诊疗过程、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4-32个月,近侧指间关节的平均主动活动范围:伸22°,屈71°。被动活动范围:伸18°,屈79°。2例分别于术后14、18个月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例于随访时发现关节侧方不稳定;1例于术后6个月因指屈肌腱粘连行肌腱松解术。结论 严重的多向性或旋转性暴力损伤是不可闭合复位性的近侧指间关节脱位主要的致伤原因,它导致近侧指间关节周围的稳定结构复合损伤,其中1种或2种组织嵌入关节腔或羁绊指骨髁,造成闭合复位失败。虽然手术可以将脱位的近侧指间关节复位,但原始创伤严重、早期漏珍、术前反复暴力性闭合复位,手术复位不及时等因素仍可导致预后不良。
田文韦加宁赵俊会田光磊李淳张友乐张云涛王海华
关键词:肌腱松解术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探查适应证
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二)被引量:4
1999年
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由Sehottstaedt(1955)和Hovmman(1956)首先提出,背阔肌肌力强大,血管神经蒂粗大恒定、易于显露和保护,切15隐蔽,为屈肘功能重建中首选的肌肉动力来源。
韦加宁
关键词:背阔肌屈肘功能重建血管神经肌力肌肉
生物蛋白胶预防鸡趾鞘管区屈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研究生物蛋白胶预防鸡趾鞘管区屈肌腱粘连的作用。方法种禽褐鸡60只,随机分为生物蛋白胶组(FG)和生理盐水组(NS),每组各30只动物。将第三、四趾趾深屈肌腱切断,作改良Kessler法缝合,不修复腱鞘,然后在腱鞘内肌腱周围及皮下按分组注入相应药物。术后第2、4、6周取材,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术后2、4、6周,组织学检查示两组动物肌腱吻合处的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及肌腱的愈合进程无明显差别。缝合处粘连半定量评分、将肌腱拉出鞘管所需最大力量、耗功,FG组与NS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FG不能有效预防术后肌腱粘连,但不影响肌腱的愈合进程,也不引起额外的炎症反应。
潘勇卫孙永华韦加宁田光磊王澍寰
关键词:生物蛋白胶肌腱止血剂术后粘连生物力学测定
臂丛神经阻滞的严重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被引量:6
1996年
臂丛神经阻滞的严重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钱世荣*赵宗菊*韦加宁*1980~1992年的13年中,我院共施行臂丛神经阻滞19643例(占同期麻醉总数的30.4%),发生严重并发症18例,占臂丛麻醉总数的0.09%。本文就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处理及...
钱世荣赵宗菊韦加宁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并发症
指深屈肌腱撕脱性损伤附14例报告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报道少见的指深屈肌腱撕脱性损伤并补充新的损伤类型。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2 0 0 1年 6月收集的 14例患者的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型损伤 5例 ,Ⅲ型 5例 ,不完全符合Leddy和Smith 4类分型的 4例。 2例拒绝手术 ,余 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12例中 ,术后随访半年~ 10年者 9例 ,远侧指间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平均为 60° ,其中 4例有平均 12°的伸直缺欠。结论 指深屈肌腱撕脱性损伤早期诊断及手术的疗效较好。 4例不完全符合Leddy和Smith 4型分类者 ,其指深屈肌腱止点处撕脱骨折伴末节指骨基底横行或螺旋状骨折 。
潘勇卫赵俊会韦加宁李淳田光磊王澍寰
关键词:骨折骨折固定术
Mayer法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术(三)被引量:2
1999年
Mayer法斜方肌移位,主要是用斜方肌来修复三角肌功能的方法。该方法在游离斜方肌在肩部的止点后,用大腿阔筋膜延长斜方肌,最后将筋膜远端缝合固定于三角肌止点处。利用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另一种方法是Bateman法,其原理与Mayer法相同,方法是将斜方肌连同其肩峰、肩胛冈止点处的截骨片,在肩关节外展90°位下,用2~3枚螺丝钉固定于肱骨大结节附近。此法在操作上较Mayer法困难。
韦加宁
关键词:斜方肌三角肌肌功能筋膜
伸肌腱腱帽解剖与异体腱帽移植的相关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探讨伸肌腱腱帽解剖与异体腱帽移植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对 6只新鲜尸手 2 4指指伸肌腱腱帽的动力结构和静力结构进行观察 ,并测定了各指伸肌腱在腱帽处的滑动范围。结果 各指腱帽桡、尺侧的长度均是桡侧长于尺侧 ,各指伸肌腱腱帽的滑动范围在 0 .9~ 1.5cm间 ,示指最大 ,小指最小。结论 异体腱帽移植可恢复伸肌腱腱帽的原有结构 ,可避免自体肌腱移植后的肌腱下滑而影响伸指功能的恢复。
朱伟王澍寰张友乐韦加宁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
163例手部鞭炮炸伤的分型及早期处理被引量:16
2000年
目的 阐述手部鞭炮炸伤的损伤特点 ,探讨早期治疗的合适疗法。方法 对 1994年至1999年间收治的 163例手部鞭炮炸伤的病史进行分析。按损伤程度分为三型。Ⅰ型 :仅有皮肤灼伤和挫裂伤。彻底清创后缝合伤口即可。Ⅱ型 :小面积的皮肤缺损 ,单纯的肌腱、骨骼损伤或一个手指的缺损。用游离植皮术或带蒂植皮、骨内固定术及肌腱缝合术。Ⅲ型 :多手指损毁伤 ,严重的骨骼、肌腱、神经损伤或大面积的皮肤缺损。选择带蒂皮瓣移位或复合组织移植。在手指存活难以确定时 ,可采用延迟修复手术。结果 Ⅰ型 2 9例 ,手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Ⅱ型 5 9例 ,多数患者的手功能恢复良好 ,18例留有肌腱粘连或关节僵直 ,需进一步治疗。Ⅲ型 75例 ,多有手功能障碍 ;3例前臂截肢 ;2 6例有多个手指缺损。 13例做了延迟修复手术。结论 手部鞭炮炸伤伤情复杂 ,均应急诊手术 ,对某些病例可行延迟性修复手术 ,而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张长清常万绅胡琪韦加宁诸寅王海华李玉成刘春玲
关键词:手损伤急症处理爆炸伤
对臂丛阻滞患者应用不同剂量与浓度罗哌卡因的临床药效学观察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观察新型酰胺类纯S型左旋式长效局麻药盐酸罗哌卡因在中国人患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药效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体重60~75kg,上肢肘及肘关节部以下神经、肌腱粘连松解、移位及功能重建手术患者200例,均在腋路臂丛阻滞下手术。根据罗哌卡因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4组(组Ⅰ1.00mg/kg、组Ⅱ1.25mg/kg、组Ⅲ1.50mg/kg、组Ⅳ2.00mg/kg),每组50例,每组又依罗哌卡因的浓度不同分为5小组(0.15%、0.20%、0.25%、0.30%、0.35%),每小组10例。结果罗哌卡因对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和持续时间,组Ⅱ与组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Ⅲ、组Ⅳ与组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组Ⅰ和组Ⅱ在注药后90min时肌力分别在M1和M2以下即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呈分离现象,组Ⅲ和组Ⅳ在55min和27min达到M3和M4以上。结论罗哌卡因剂量在1.50~2.00mg/kg、浓度在0.30%~0.35%范围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达到较完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剂量在1.25mg/kg,浓度在0.20%~0.25%范围内时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时间稍慢,持续时间稍短;剂量在1.00mg/kg、浓度为0.15%~0.20%时,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较慢,且止血带痛较多,仅能满足无需止血带的清创缝合术。
王铁军杨力实张大志方力冯磊李世忠田光磊韦加宁
关键词:神经肌肉阻滞药理学罗哌卡因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