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海涛

作品数:18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小麦
  • 5篇性状
  • 4篇审定
  • 3篇栽培
  • 3篇栽培技术
  • 3篇农艺
  • 3篇农艺性
  • 3篇农艺性状
  • 3篇小麦品种
  • 2篇冬性
  • 2篇品种(系)
  • 2篇主要农艺性状
  • 2篇夏大豆
  • 2篇高产
  • 2篇半冬性
  • 2篇大豆
  • 1篇吊蔓
  • 1篇新品种推广
  • 1篇性状分析
  • 1篇选育

机构

  • 16篇河南省新乡市...

作者

  • 16篇马海涛
  • 11篇朱红彩
  • 11篇张素平
  • 10篇王玲燕
  • 10篇范永胜
  • 9篇黄金华
  • 9篇窦士树
  • 3篇蒋志凯
  • 3篇付亮
  • 3篇郑秋道
  • 2篇唐振海
  • 2篇马华平
  • 2篇董彦琪
  • 1篇彭东
  • 1篇盛坤
  • 1篇刘震宇
  • 1篇任广乾
  • 1篇王文英
  • 1篇王书玉
  • 1篇马晓红

传媒

  • 5篇农业科技通讯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种业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豫北地区小型西瓜早春大棚吊蔓栽培技术被引量:2
2021年
早春大棚栽培小型西瓜具有品质优、生长期短,易推广、种植效益高的特点,十分适合当前群众的消费习惯,具有广阔市场潜力,是“三农”增收增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作者从品种选择、地块选择、嫁接育苗、整地与定植、田间管理、绿色防控、适期采收等方面介绍豫北地区小型西瓜早春大棚吊蔓栽培技术,以期为广大生产者提供帮助和指导。
朱红彩马海涛张素平王文英霍建中黄金华董彦琪刘喜存
关键词:小型西瓜早春大棚栽培技术
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32的选育及推广应用被引量:3
2019年
新麦32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利用矮抗58为母本、周麦22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申请品种权保护。该品种产量高、稳定性好,在2年区试试验中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达到极显著,在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8 679 kg/hm^2,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5.71%,增产点率100%,小组位次第2。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为黄淮南片冬麦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朱红彩范永胜张素平王玲燕马海涛窦士树马华平蒋志凯
关键词:高产稳产品种选育
新麦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2015-2017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新麦3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新麦32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79.0kg/hm^2,增产点率100.0%.经相关性分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大到小均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基本苗、最高茎蘖数,表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新麦32产量的作用较大,新麦32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朱红彩范永胜王玲燕黄金华马海涛窦士树张素平
关键词:AESTIVUM通径分析
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利用、划分与演变被引量:8
2019年
简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主产区杂交种利用和更替,以及这些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及其演变。目前国内主导杂种优势群是改良Reid(包括PA)、黄改、Reid(包括BSSS)和Lancaster,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旅大红骨、PB和Iodent群多用于主导群的种质扩增,新划分的X群与改良Reid和Reid亲缘较近。过去40年我国种质改良方法主要是重组剩余基因,新基因发生方面探索较少,提出建立重要杂种优势群基因池,人工隔离自然进化,从突变源头获取新基因,实现种质进化。
王稼苜任帅丁强魏芳杨京华马海涛李栋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
小麦新品种新麦36及栽培技术被引量:5
2018年
国审小麦新麦36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周麦22为母本、中育1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选育出的高产、高抗、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为新麦36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朱红彩马海涛王玲燕张素平范永胜马华平付亮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
发挥异地良种繁育优势 创立新的良种繁育体系被引量:1
2005年
张素平马晓红马海涛
关键词:良种繁育体系小麦良种新品种推广种子数量农科院原种
河南省夏大豆新品种(系)比较试验初报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大豆新品种,促进大豆发展。以郑196为对照,对15个夏大豆新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大豆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是尚豆1号、周豆46、驻豆35、豫研豆086,比对照增产38.50%~48.93%,可进一步区域示范,以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朱红彩黄金华王玲燕窦士树马海涛李军利张素平郑秋道范永胜
关键词:夏大豆试验初报
2018—2020年河南省审定半冬性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明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为河南省优质小麦育种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8—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123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其产量、品质与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各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48%~7.94%,产量最大,株高最小;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表现为穗数(0.40)>千粒重(0.34)>穗粒数(0.30)>株高(0.13),偏相关分析结果与此一致,且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为千粒重(0.6695)>穗数(0.6584)>穗粒数(0.6526)>株高(0.0368)。审定的123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中,包括郑品麦27号、锦麦35和郑麦6687等20个中筋小麦品种,中麦578、郑麦158及丰德存麦21等5个强筋小麦品种,1个中强筋小麦品种(商麦8),其余品种仅部分指标达强筋、中强筋或弱筋小麦标准。品质性状分析以面团稳定时间变异系数最大,为70.63%,且有33.33%的小麦品种稳定时间达弱筋小麦品质标准(<3 min)。审定的123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中,无品种兼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仅天民304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和叶锈病3种病害,泛育麦18兼抗条锈病和叶锈病,郑品麦27号兼抗条锈病和纹枯病,中植0914等14个品种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结论】河南小麦育种需要引进优质抗病资源,采取在大群体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多穗型和大穗相结合、协调提高穗粒数,同时,根据不同育种目标选择利用前述优异基因(性状)。
王玲燕彭东任广乾马海涛窦士树朱红彩黄金华董彦琪
关键词:小麦半冬性综合性状
河南省50个审定小麦品种的品质分析及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分析了2006-2010年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50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各品种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较高,但面粉吸水率偏低,只有58.0%,面团稳定时间较短,符合强筋小麦标准的只有7个,占审定品种的14%,强筋品种种类偏少,其余43个都归结为中筋小麦品种。河南省在今后的育种中应注重提高品种的吸水率和稳定时间。
范永胜朱红彩李洋付亮马海涛蒋志凯
关键词:小麦
2013—2018年河南省审定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利用河南省2013—2018年通过审定的83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研究影响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83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生育期进行汇总处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小麦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年递增124.57kg/hm2。除有效穗数外,研究的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变异结果分析,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育期(r=0.4930)、株高(r=0.2891)、穗粒数(r=0.2622)、千粒重(r=0.2524)、有效穗数(r=0.0412)。产量三要素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近期河南省在小麦育种性状选择时,应首先将育种材料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王玲燕朱红彩黄金华盛坤马海涛窦士树闫春霞唐振海
关键词:主要农艺性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