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秀枝

作品数:5 被引量:10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草原
  • 2篇绵羊
  • 2篇放牧
  • 1篇典型草原
  • 1篇易分解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生物量碳
  • 1篇食量
  • 1篇食性
  • 1篇碳库
  • 1篇通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库
  • 1篇排放通量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量
  • 1篇微生物量碳
  • 1篇温室气体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马秀枝
  • 3篇汪诗平
  • 2篇韩建国
  • 2篇刘贵河
  • 2篇张英俊
  • 2篇王艳芬
  • 2篇林立军
  • 1篇李长生
  • 1篇陈佐忠
  • 1篇万小伟
  • 1篇王金枝
  • 1篇纪宝明
  • 1篇王跃思
  • 1篇杜睿
  • 1篇王庚辰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年份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放牧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9
2005年
选择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三种草原,较系统地研究了放牧对微生物量碳(MB-C)和易分解碳(Lab-C)两种碳素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放牧22年后,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土壤0~10 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下降了27.9%和12.8%;土壤易分解碳分别下降了22.0%和12.6%,自由放牧没有改变羊草草原土壤活性碳的季节变化形式.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0~5 cm表层和5~15 cm下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下降了38.2%和12.2%.大针茅草原季节波动出现高峰的时间较羊草草原推后,基本在8月下旬,并且与地上生物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活性碳在表征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土壤的动态变化时,要敏感于土壤总有机碳.冷蒿-小禾草草原(Artemisia frigida-short bunchgrasses steppe)连续放牧11年恢复2年后,土壤各碳素组分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随着放牧率的增加,MB-C/Org-C比值和Lab-C/Org-C比值逐渐降低,表现为轻牧>中牧>重牧,这说明,在表征放牧对冷蒿-小禾草草原土壤的影响指示上,MB-C/Org-C和Lab-C/Org-C要比MB-C和Lab-C敏感.
马秀枝王艳芬汪诗平王金枝李长生
关键词:放牧内蒙古草原微生物量碳
内蒙古草甸草原CH_4和N_2O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异被引量:39
2003年
1998年 6月 1日、7月 2日、8月 3日和 9月 1日用静态箱_气相色谱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甸草原CH4和N2 O排放通量的昼夜观测表明 ,天然草原是N2 O的源、CH4的汇 ,其排放和吸收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4次昼夜观测的结果还表明 ,草甸草原排放N2 O和吸收CH4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季节变化规律。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季节N2 O排放通量差异显著 (F =6 .35 9,p <0 .0 0 4 ) ,日均通量变化范围为 0 .2 82~ 2 .134μgN2 O N·m-2 ·h-1;而CH44次测定的日均吸收通量分别为 (- 5 2 .19± 19.6 7)、(- 2 7.2 0± 10 .5 7)、(- 12 6 .0 5± 9.32 )和 (- 16 .4 5± 1.31) μgCH4_C·m-2 ·h-1,从整个生长季看表现为“高_低_高_低”的特点。锡林河流域选择 9∶0 0~ 13∶0 0作为采样日起始采样时间 。
王艳芬马秀枝纪宝明杜睿陈佐忠王庚辰王跃思万小伟
关键词:日变化草甸草原锡林河流域CH4
开垦和放牧对内蒙古草原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本文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内蒙古草原两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和放牧)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1.内蒙古草甸草原开垦后30年后,与天然草原相比,在休闲年份0~20 cm土壤...
马秀枝
文献传递
影响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牧草饱和链烷回收率的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2004年秋季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用不同放牧演替阶段的优势植物羊草、糙隐子草和冷蒿分别按30%、20%和50%的比例混合组成日粮,饲喂12只(39±2.1 kg)2岁羯羊(内蒙古细毛羊×蒙古羊)。试验分2个组,投喂胶囊组9只羊,每只羊投喂1粒QSM胶囊,对照组3只羊不投喂;试验期14 d内每天记录绵羊实际牧草采食量和排粪量,并收集牧草样品在45℃烘箱中烘干;粪便样品连续收集7 d,分别在45℃烘干和冷冻;利用气相色谱分析牧草和粪便样品中链烷含量,计算粪便中链烷的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牧草链烷含量存在物种间差异,绵羊粪便中链烷的回收率与链烷长度存在线性增加关系,烘干处理粪样的链烷回收率高于冷冻干燥处理的回收率,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投喂QSM胶囊不会影响其他链烷的回收率。
刘贵河张英俊汪诗平韩建国林立军马秀枝
关键词:绵羊内蒙古典型草原
饱和链烷技术测定绵羊食性食量精确性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验证饱和链烷技术测定家畜食性和食量的精确性,确定绵羊粪便中链烷的回收率。【方法】于2004年秋季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用不同放牧演替阶段的优势植物羊草(Leymus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和冷蒿(Artemisiafrigida)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成日粮,饲喂9只2岁羯羊,每只羊投喂一粒QSM胶囊,试验期内每天记录绵羊实际牧草采食量、采食成分和排粪量,利用气相色谱分析牧草和粪样的链烷含量,应用链烷技术测定绵羊的排粪量、不同牧草采食比例和总干物质采食量,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3种牧草链烷模式存在种间差异;绵羊粪便中链烷的回收率随链烷长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绵羊排粪量测定值与实际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r=0.9994);绵羊采食羊草、糙隐子草和冷蒿比例的测定值与实际值存在极显著(P<0.01)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3、0.9864和0.9999;绵羊干物质采食量用C33∶C32和C31∶C32比值测定的值分别比实际值低4%(±1.3%)和7%(±1.3%),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饱和链烷技术可以精确测定典型草原绵羊的排粪量、食物组成和采食量。
刘贵河林立军张英俊汪诗平韩建国马秀枝
关键词:绵羊食性食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