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仁祥

作品数:5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石油化工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同位素
  • 2篇地质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碳同位素
  • 2篇同位素特征
  • 2篇盆地
  • 2篇硫同位素
  • 1篇地质意义
  • 1篇东海平湖油气...
  • 1篇油藏
  • 1篇油气
  • 1篇油气田
  • 1篇油田
  • 1篇油田水
  • 1篇油源
  • 1篇油源对比
  • 1篇原油
  • 1篇运移
  • 1篇塔河油田
  • 1篇碳酸

机构

  • 5篇中国石化石油...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作者

  • 5篇高仁祥
  • 4篇郑冰
  • 1篇承秋泉
  • 1篇张建勇
  • 1篇刘文汇
  • 1篇腾格尔
  • 1篇饶丹
  • 1篇马旭杰
  • 1篇贾存善

传媒

  • 3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东海平湖油气田某油藏几个地质问题探讨
2004年
东海平湖油气田某油藏有3类原油,各类原油有显著的特征参数,经过筛选,芳烃的δ13C可作为原油的标记指纹。在油藏内 原油自西南向东北运移,并且也可从下部H6储层向上运移至H2储层中,运移主要受构造隆起控制。油藏的连通性良好,成藏后 虽有脱沥青作用影响,但不是很强,对储层的损伤影响较小,仍保持较好的连通性。
郑冰高仁祥
关键词:碳同位素运移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油气藏H_2S由TSR和TDR两种方式形成被引量:5
2010年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藏的油气来自上二叠统龙潭(吴家坪)组,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T3—J1)温度达到80~120℃时烃源岩进入生油阶段。残余H2S启动了油、原生水与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产生大量H2S,基本耗尽了烃源岩中的硫酸盐。该阶段形成的H2S,其同位素δ34S值接近于二叠纪硫酸盐的δ34S值,为10‰左右。油气运移到储层后,在燕山中晚期(J2—K1)储层温度达到了116℃左右,又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产生的H2S其同位素δ34S值约为15‰~16‰,其量不超过50%。至喜马拉雅期,储层温度达到170℃左右,一直比较稳定的含硫有机化合物(噻吩、环硫烷烃等)发生热裂解反应(TDR)产生CH4,H2S,CO2等。生成的H2S气不断进入储层与储层中的气态烃形成现在的混合型气藏。这就是H2S形成的两阶段、两方式(TSR,TDR)模式。
郑冰腾格尔张建勇高仁祥刘文汇
关键词:硫同位素包裹体飞仙关组
塔里木盆地原油碳硫同位素特征及油源对比被引量:17
2006年
以碳、硫同位素在石油生成演化过程中的分馏作用为基础,对塔里木盆地原油、油源对比进行了探讨。原油的δ13C继承了生物母质的δ13C值,海相原油的δ13C小于-32‰或大于-24‰,陆相原油的δ13C为-32‰^-24‰。原油中有机硫来源于源岩中的硫酸盐,温度高于成熟原油(80~120℃)的δ34S与油源岩中硫酸盐的δ34S接近,但原油δ34S似要比相应的硫酸盐δ34S轻3‰~4‰。根据碳、硫同位素特征和原油其它物理化学特性可以将塔里木盆地原油分为4种。第1种为寒武—奥陶纪原油,其δ34S为21‰~26‰,δ13C小于-32‰,为典型的海相原油,并可细分为寒武纪原油(δ34S在24‰~26‰)和奥陶纪原油(δ34S为21‰~22‰)。第2种为石炭—二叠纪原油,其δ34S为5‰~7‰,δ13C小于-32‰,亦为海相原油,如沙3井原油,但母质类型较差。第3种为三叠—侏罗纪原油,δ34S在10‰~14‰,δ13C在-26‰左右,为典型的陆相原油。第4种则是前3种原油的混合相原油,δ34S介于海相原油与陆相原油之间,-C—O和C—P两种海相原油混合,其物理化学性质仍为海相原油特征,而-C—O与T—J原油混合则具有混合相原油的性质,没有发现C—P原油与T—J原油的混合油。
郑冰高仁祥
关键词:碳同位素硫同位素原油油源塔里木盆地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田水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4
2007年
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水的δD(SMOW)分布于-44.7‰^-61.0‰,表明为古大气降水和原生沉积水的混合水,并以古大气水为主。根据油田水的高压物性参数、HCO3-离子碳同位素、锶同位素87Sr/86Sr比值等的横向变化规律,大致判断出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古大气水的优势流动方向为从阿克库勒凸起的东北构造高地向鼻凸倾伏的西南方向流动,并且在此流动过程中由构造轴部向两翼分流,通过对断裂、裂隙等薄弱带的不断溶蚀扩大,最终形成塔河油田奥陶系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因此,古大气水流动的方向对岩溶缝洞系统的分布以及缝洞单元的连通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贾存善马旭杰饶丹高仁祥
关键词:同位素油田水奥陶系塔河油田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奥陶-志留系沉积成岩作用被引量:9
2006年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180为-5‰--6‰。埋深2 400-2 600 m,硫酸盐还原带形成的碳酸盐(Ⅱ)δ13C为-7‰--10‰,δ18O为 -8‰--10‰,长石溶解形成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3 800-4 000 m,甲烷生成带脱羧作用产生的CH4形成波状消光白云石 (Ⅲ),δ13C为-1‰--16‰,而CO2直接形成的碳酸盐δ13C为20‰右右,δ18O均在-12‰--13‰,SiO2次生包体测温110- 120℃,形成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4 500-4 700 m为湿气生成带,形成的碳酸盐(Ⅳ)δ13C为-27‰--31‰,δ18O为-13‰- -14‰,包体测温130-140℃,含铁方解石大量溶解形成第三次生孔隙带。埋深达到5 000 m以上时产生大量干气(Ⅴ), δ13C为-18‰--20‰,δ18O为-1‰--14‰,与包体均一温度150-155℃相一致,形成第四次生孔隙带,孔隙度仅15%- 20%。海西运动期间褶皱地层可能倒转,抬升剥蚀可能达5 000 m左右,接着发生“退成岩作用”。
郑冰承秋泉高仁祥
关键词: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