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罩全麻通气应用在妇产科临床麻醉的安全性观察
- 2021年
- 目的在妇产科临床麻醉时应用喉罩全麻通气装备对麻醉的安全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手术的10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研究组在麻醉过程中应用喉罩全麻通气,对照组在麻醉过程中应用气管内插管。统计两组患者在手术中麻醉装备放置的成功率,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与血压,对比两组患者麻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98%的患者一次放置成功,对照组有86%的患者一次放置成功;研究组患者在进行麻醉时,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心率的指标要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妇产科临床应用喉罩全麻通气大部分可以一次放置成功,并且可以稳定患者在麻醉与手术时的血压和心率,并且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后续治疗,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
- 孙晓霞吴丽霞黄鑫佟香芝
- 关键词:妇产科麻醉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不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对27例33个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并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弹簧圈栓塞22例27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2)支架辅助栓塞2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3)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1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4)载瘤动脉闭塞2例2个动脉瘤: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黄鑫杨鹤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弹簧圈
-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手术效果,探讨其手术要点。方法对12例痉挛型脑瘫病例进行四肢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或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12例经治疗,显效11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91.67%;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有效手段,术后正规康复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必需措施。
- 郭庆章邢立举黄金丽王迪唐峰黄鑫
-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显微神经外科
-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6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6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36%~45%,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2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适应症广的优势。
- 黄鑫杨鹤翟秀伟王迪郭庆章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
-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14例临床观察
- 2011年
-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1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常规头颅MRI(B-FFE序列)检查,均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依患者面部感觉及术中情况,采取微血管减压,垫放Teflon棉。结果术后疼痛立即消失12例,显著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4例,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不影响手术效果,具有明确的优越性及良好的治疗效果。
- 邢立举翟秀伟郭庆章李显伟黄鑫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外科手术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 64排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64排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急诊入院、发病时间在72h内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64排CTA检查,并根据其结果决定是否早期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有81例患者颅脑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64例,多发动脉瘤(2个及以上)1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CTA复查发现漏诊动脉瘤1例,为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有3例首次颅脑CTA检查结果阴性,再次行DSA检查,其中发现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DSA检查结果阴性2例。结论: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检查方法,可根据其结果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早期治疗。在绝大多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处理中高质量的颅脑CTA可替代DSA,快捷、无创的颅脑CTA有助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的完成。
- 黄鑫杨鹤张晶
-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CTADSA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内再狭窄1例
- 2011年
-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能"于2010年6月12日入院。既往于1年前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Ⅰ级)发病,
- 黄鑫杨鹤
-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颅内宽颈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弹簧圈言语不能肢体活动
-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
- 2019年
-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动脉瘤栓塞术后血管痉挛(CVS)患者接受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对76例aSAH动脉瘤栓塞术后血管痉挛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使用丁苯酞治疗方式,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是7.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是2.6%,两组的死亡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依达拉奉联用丁苯酞胶囊可以降低CVS死亡率。丁苯酞胶囊会导致腹部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依达拉奉会引起肝肾功能下降,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患者接受治疗后,需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观察组和对照组没有出现以上的不良反应。结论:aSAH动脉瘤栓塞术后血管痉挛患者使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术后血管痉挛几率。
- 黄鑫杨鹤李显伟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依达拉奉丁苯酞软胶囊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评价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脑电图较其他方法对诊断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早期的优越性。方法:采用seiiate Harmonie44数字化脑电图仪对6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EEG检查,并且和其脑脊液、CT等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62例脑炎患儿,EEG轻度异常26例,中度异常22例,重度异常9例,正常者5例,阳性率91.9%,以发病后4。7天阳性率最高:CT结果异常14例,正常者48例,阳性率22.6%;脑脊液检查异常36例,正常者26例,阳性率58.1%。结论:在临床上有病毒感染史、EEG结果异常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应考虑病脑的诊断。尽管脑电图的异常并非是病脑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其变化早于脑脊液及头颅CT,故对病脑的临床早期诊断有可靠的价值。
- 杨鹤黄鑫张鸿雁
-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
- 后颅窝减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后颅窝减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脑干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手术治疗组16例应用后颅窝减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药物治疗组14例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及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2周内,手术治疗组患者死亡率37.50%(6/16),低于药物治疗组患者死亡率64.28%(8/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6个月内,手术治疗组患者重残率+死亡率93.75%(15/16),与药物治疗组患者术后重残率+死亡率1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后颅窝减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与药物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但2周内死亡率较药物组略低,该方法可在临床应用。
- 唐峰李显伟黄鑫邹冬梅翟秀伟
- 关键词:脑干出血后颅窝减压脑室外引流